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86  2020-09-2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大学之道》精品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课前预习】

      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 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部书编在一起。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一、导入

      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大家知道名校校训都出自哪里吗?

      二、阅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思考:“三纲”“八目”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反馈

      “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讨论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注意:明、止、治、齐、致、格物、壹是、而。

      2、小组合作,思考“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并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五、展示

      分组、分段疏通文意;思考“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并谈谈启示。

      六、点评

      (1)致:①招致、引来②送出③表达④献出⑤得到⑥情趣⑦集中

      (2)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大学》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构成了一个自生自成、自我说明的封闭体系:

      “三纲领”的起点是“明明德”,这“明德” 是先天完善和自足的。它的实质是儒家思想的性善论的推衍,是农业文化的重人本色的归纳,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它是自然农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但它又能依靠人的本能、依靠天赋之德本身的力量加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人的完善和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等,都能在那本来的“德”中找到根据。“亲民”则是“明明德”的自然外化,是使人明“明德”的过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止于至善”,而所谓“至善”的社会也是一个和美的理想的人伦社会,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过程和内容、目的和方法都统一到了伦理道德上。“八条目”的起点是“格物”,而所格之“物”,但其主要内容并不是生产、生活实践,而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伦常道德。

      七、检测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慎。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C.①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以暴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B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展开全文阅读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八、应用

      【拓展阅读】

      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4、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5、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其德薄者其志轻。 

      8、至诚无息。 

      9、 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10、仁者莫大于爱人。 

      1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12、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13、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14、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15、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16、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17、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18、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1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0、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肉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仕宦的显达也无法长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去追求“死而不朽”的精神永恒,于是便有了“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从古至今,“三立”一直在激励着知识分子兀兀穷年,上下求索,也因此成就了中华民族无数圣哲先贤。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行,但“立德、立功、立言”对于今天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标题直接使用名言,凸显中心。)

      ①2019年3月4日,新时代领路人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说:“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开篇点题,由新时代领路人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引出“三立”话题。)

      ②“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听说‘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交代“三立”的由来。)

      ③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重要性分析。“三立”体现出了可贵的文化自觉。)

      ④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论述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三立”及其影响。)

      ⑤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重要性分析。论述“三立”之间的关系。)


展开余文
      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现实性分析。论述“三立”的重要价值。)

      ⑦“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联系生活,勉励号召。)

      来源: 2019年08月27日《光明日报》02版

      作者:赵建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慎。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C.①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以暴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B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大学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学之道》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