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77  2020-09-2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名 ,字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他主张“ ”,提出“ ”的民本思想。

      《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1.轲  子舆  战国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

      2.字词注音

      怵惕( )恻( )隐 内( )交 要( )誉 羞恶( )

      3.解释词语

      忍人:

      运:

      怵惕:

      恻隐:

      内交:

      要誉:

      乡党:

      辞让:

      贼:

      保:

      三、研习文本

      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点。

      3.展示翻译,讨论难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难点: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

      由是观之 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谓:

      不足以事父母 事:

      4.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层( —— ),提出“  ”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 —— ), 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 —— ),阐述人要有“ 之心”“ 之心”“ 之心”“ 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5.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答:

      6.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答:

      7.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8.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答: 。


展开全文阅读
      四、课后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           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           衣服

      2.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          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            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3.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 ①②④      B.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3分)

      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3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导学案  答案

      二、预习检测

      1.轲  子舆  战国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

      2.字词注音

      怵惕(chù  tì)恻(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

      3.解释词语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三、研习文本

      3.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展开余文
      难点: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才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用以,用来

      由是观之 是:这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谓:认为

      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赡养

      4.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习”“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5.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6.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7.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8.(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

      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四、1.【文言实词】 D(衣:此处作动词用,作“穿衣”解。)

      2.【文言虚词】 C(介词,与、同/介词,对于;A.都是介词,解作“用”;B都是代词,解作“此、这”。D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3.【信息筛选】  C(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4.【内容归纳】C(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而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5.【断句与翻译】(10分)

      (1)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4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分。“立名”1分;“广知”1分;大意1分。]

      ②女的会因为这样而荒废求生的本领,男的就会不修道德,就算不成为窃贼盗匪,也会成为别人的奴役了。[3分“废”1分;“堕”1分;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皆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