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376  2020-09-2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复活(节选)》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剖析人物性格。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一、导入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二、阅读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三、反馈

      四、讨论

      圈画文中的精妙描写,剖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

      五、展示

      六、点评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展开全文阅读
      七、检测

      玛丝洛娃的绝望

      列夫托尔斯泰

      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来,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注]决定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在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动手把窗子放下。

      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卡秋莎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玛莎害怕了,搂住卡秋莎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站台上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C.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地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和凄惨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2.请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小说第6段中对车厢内的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八、应用

      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透过场面和情节,探究小说主旨,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2、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了解故事的发展,比较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光彩。

      一、导入

      复习导入:根据上节课所学,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

      二、阅读

      自读课文并思考:玛丝洛娃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反馈

      四、讨论

      析读文中的场面描写和主要情节,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五、展示

      六、点评

      七、检测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展开余文
      聂赫留朵夫.....只要求......进去探望。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

      “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

      “哦,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

      “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

      .....柯拉勃列娃忽然提议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

      这篇文章节选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人多次见面后的一个片段。请比较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光彩。

      八、应用

      那人醒了

      维克多雨果

      天主堂的钟正敲着早晨两点,冉阿让醒了。

      那张床太舒服,因此他醒了。他没有床睡,已经快十九年了,他虽然没有脱衣,但那种感受太新奇,不能不影响他的睡眠。

      他张开眼睛,向他四周的黑暗望了一阵,随后又闭上眼,想再睡一会儿。

      假使白天的感触太复杂,脑子里的事太多,我们就只能睡,而不能重新入睡,睡容易,再睡难。这正是冉阿让的情形。

      他不能再睡,他便想。他想到许多事,但是其中有一件却反反复复一再出现,并且排除了其余的事。这一件,我们立即说出来,他注意了马格洛大娘先头放在桌上的那六副银器和那只大汤勺。

      那六副银器使他烦闷。 那些东西就在那里。 只有几步路。刚才他经过隔壁那间屋子走到他房里来时,老大娘正把那些东西放在床头的小壁橱里。他特别注意了那壁橱。进餐室,朝右走。那些东西多重啊!并且是古银器,连那大勺至少可以卖二百法郎,是他在十九年里所赚的一倍。的确,假使“官府”没有“偷盗”他,他也许还多赚几文。

      他心里反反复复,踌躇不决,斗争了整整一个钟头。三点敲过了。他重新睁开眼睛,忽然坐了起来,伸手去摸他先头丢在壁厢角里的那只布袋,随后他垂下两腿,又把脚踏在地上,几乎不知道怎样坐在床边的。

      他那样坐着,发了一阵呆,房子里的人全睡着了,唯有他独自一人醒着,假使有人看见他那样呆坐在黑暗角落里,一定会吃一惊的。他忽然弯下腰去,脱下鞋子,轻轻放在床前的席子上,又恢复他那发呆的样子,待着不动。

      在那种可怕的思考中,我们刚指出的那种念头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翻搅着,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使他感受到一种压力;同时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带着梦想中那种机械的顽固性,想到他从前在监狱里认识的一个叫布莱卫的囚犯,那人的裤子只用一根棉织的背带吊住。那根背带的棋盘格花纹不停地在他脑子里显现出来。

      他在那样的情形下待着不动,并且也许会一直待到天明,如果那只挂钟没有敲那一下——报一刻或报半点的一下。那一下仿佛是对他说:“来吧!”

      他站起来,又迟疑了一会,再侧耳细听,房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于是他小步小步一直朝前走到隐约可辨的窗边。当时夜色并不很暗,风高月圆,白云掩映;云来月隐,云过月明,因此窗外时明时暗,室内也偶得微光。那种微光,足使室内的人行走,由于行云的作用,屋内也乍明乍暗,仿佛是人在地下室里,见风窗外面不时有人来往一样,因而室内黯淡的光也忽强忽弱。冉阿让走到窗边,把它仔细看了一遍,它没有铁闩,只有它的活销扣着,这原是那地方的习惯。窗外便是那园子。他把窗子打开,于是一股冷空气突然钻进房来,他又立刻把它关上。他仔仔细细把那园子瞧了一遍,应当说,研究了一遍。园的四周绕着一道白围墙,相当低,容易越过。在园的尽头,围墙外面,他看见成列的树梢,彼此距离相等,说明墙外便是一条林荫道,或是一条栽有树木的小路。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拉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两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节选自《悲惨世界》,李丹译,有删改)

      1.冉阿让在决定偷银器和汤勺之前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文本谈谈“那人醒了”有哪些含义。

      第一课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站台上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C.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地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和凄惨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2.请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展开余文
      ①爱恋。玛丝洛娃期盼着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

      ②怨恨。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

      ③绝望。从火车站回来后,玛丝洛娃彻底埋葬了自己与聂赫留朵夫之间的往事。

      3.小说第6段中对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不同:有详有略。①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不知在笑些什么”“动手把窗子放下”等;②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

      作用:①从侧面突出了玛丝洛娃的形象;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玛丝洛娃思想上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1.冉阿让在决定偷银器和汤勺之前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放银器的位置离自己很近,应该容易拿到;②这些东西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卖很多钱;

      ③政府剥削了自己很多钱;④自己刚从监狱里出来,不应该再偷东西。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从文中找到冉阿让决定偷银器和汤勺之前的相关描写,筛选出与冉阿让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 如“那些东西就在那里。只有几步路”表明他心里想的是银器的位置近,很容易拿到;“那些东西郎多重啊!并且是古银器,连那大勺至少可以卖二百法郎”表明他在心里衡量银器的价格;“假使‘官府'没有‘偷盗’他”,表明他想到政府对自己的剥削;他几次犹豫,想到监狱里的人,表明他心里记着自己刚从监狱里出来,不应该再偷东西。

      4.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委婉地写出了冉阿让所进行的长时间的复杂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决定偷银器。

      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冉阿让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引出下文他实施偷盗的情节。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待着不动”“也许会一直待到天明”反映了冉阿让的心理斗争时间之长,而“来吧”暗示冉阿让最终做出了偷盗的决定。从结构看,画线何子独立成段,上文写的是冉阿让的思想斗争过程,下文写的是他偷盗的情节,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请结合文本谈谈“那人醒了”有哪些含义。

      ①冉阿让半夜睡醒了;②“偷盗”的想法在冉阿让心里再次萌发;③卞福汝主教的宽容和神性使冉阿让内心的善良复苏。

      【解析】“那人醒了”中,“那人”指冉阿让;“醒了”表面上指冉阿让半夜睡醒了,实际上也指冉阿让内心想法的萌发,他看到银器有了偷盗的欲望,这是“偷盗”的想法醒了。卞福汝主教不仅没有揭发冉阿让,反而把银器送给了他,使他的内心受到了触动,萌发了改恶向善的思想,这是他的灵魂“醒了”。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复活(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复活(节选)》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借助人物塑造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托尔斯泰《复活(节选)》讲义及练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