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49  2020-09-2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一梦江湖寄此生——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诗词意象,欣赏诗词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采用的不同风格,并能将风格品鉴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诗词中。

2.准确定位体现“虚”与“实”艺术特点的诗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编写艺术特色条目,选取示例并评析。

3.通过群词鉴赏,比较不同诗人作品的相同文化、精神所指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词作所体现的诗人生命的韧度。

4.区分不同诗词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用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演绎诗歌情感,表现不同的语言艺术,自主录制完成诗歌朗诵作品。

5.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诗句,有理有据地完成文学短评,运用论据去论证和评述论点,在表达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

本单元教学设计共五课:

课前:检阅资料,填写表格及写导读小语

第一课: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体会风格(2课时)

第二课:虚与实——意境的感悟与审美:鉴赏手法(1课时)

第三课:出与入——诗人的责任与选择:解读文化(2课时)

第四课:抑与扬——诗歌的吟诵与品悟:吟诵诗韵(1课时)

第五课:旧与新——诗歌的评点与传承:撰写诗评:吟诵诗韵(1课时)

“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体会风格(2课时)

第一课时:浪漫与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任务一

【学习目标】

1.勾勒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解读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背景,探究诗人创作风格之异,剖析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之不同、“以重写重”与“以轻写重”之不同。

【活动开展】

情境任务:

某校文学社社刊安排一期古诗推荐专栏,所选诗歌为《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请你按诗意画两幅插图,再这两首诗做两个链接,一为“化身诗人谈创作”,二为“相同风格再推荐”。

(或:语文教材编写组已为第三单元的7首诗歌安排了三幅插图,下次重版时再为《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配置插图,请你按诗意画两幅插图。)

【活动1】绘人

根据诗意,描绘诗中的李白、杜甫形象。

任务成果参考:

根据学生提到的词句内容作评析和朗读。

参考资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告与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们,去追求“开心颜”,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说《登高》颈联,他品出了八层意思。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孤独寂寞,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友严武、李白纷纷去世,与家人远隔万里)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尾联“艰难”二字,既指国运,又指自身命运。安史之乱后,国家仍是一片动荡,国运衰危,民不聊生。此时自己本就度日艰难,奔波流离,困苦不堪的杜甫,却仍是心系国家,关念苍生。仍不坠“致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之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屋舍都快没有了,却仍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才真正担得起这大写的“人”字,这才是我们千秋诗圣杜甫。

诗人一生好酒。杜甫是喜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亦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生活平静安定喝酒,“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经济拮据为官借债喝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真是“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管怎么样,酒能使人暂时忘却,暂时逃避。而如今呢,生活贫困,无酒饮;年老多病,不能饮,这种忧愁苦闷郁结在心头无处排解,只得灌注在诗中。更让人读来不由怅惘叹息。

【活动2】配景

在画出两位诗人形象的基础上,添加元素(意象),形成两张完整的插图,以体现两诗的最重要的诗意。

任务成果参考:

参考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神仙聚会的场景通过对浩荡青冥、日月、金银台、霓衣、风马、纷纷云君、虎鸾、如麻仙人等意象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神奇壮丽、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惊叹艳羡,向往乐土的情感。

对于神仙聚会,你是怎样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诗人用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诗人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第二种理解,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展开全文阅读
《登高》: “风──急”,叫人感到寒冷;“天──高”,让人感到自己渺小;“猿──哀”,使人感到凄凉;“渚──清,沙──白”,叫人感到是冷色调,“鸟──回”,让人联想到岂不是诗人的化身。这里有视觉感受──冷,有听觉感受──悲,有触觉感受──寒,更有心里感受──凄。情凄遇景冷,景冷因情苦。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耳听哀猿的叫声,诗人感到悲哀、凄楚、忧伤、绝望。为何一生就如此艰辛呢?居无定所,一生如不系之舟,贫病交加,亲朋凋零,孤苦似天地一沙鸥。

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这四句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在“悲”的感情基调上又添一层“壮”。

【活动3】化身诗人谈创作

请化身李白或杜甫,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登高》,结合经历背景,从意象运用、结构章法、创作意图、风格特色中选择一两个点,谈谈诗歌创作。

资料:

李白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在长安应试,落第。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投肃宗,任左拾遗。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漂流到梓州、阆州、夔州,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创作《登高》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

任务成果参考:

李白:关于创作意图,老实说,我是追求功名的,“怀经济之才”, 能“济苍生” “安社稷”,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自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我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我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虽有功名心,但我也醉心于道家的思想文化,道家思想培养了我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寄寓现实于理想之中,寄寓生活于幻境之中,寄寓感情于想象之中,抒发我在遭谗离京后,意欲访道求仙的愤懑。诗中“云霓明灭或可睹”如幻的月色、“淥水荡漾清猿啼”悲哀的猿啼、“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蜿蜒曲折的山路,迷眼的花等等构成了一副瑰丽的天庭幻境。我出梦入梦,往返驰骋,忽焉梦觉,反跌入现实之可悲。最后忽然笔锋一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自己对朝廷黑暗的不屑与自己性格的洒脱。梦境是潜意识的幻化,映射当时的心境,全诗虚实结合,来表现了我对现实不满,不屈服于世俗的叛逆性格。

杜甫:关于创作意图,我个人性格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我比较关注国家情况的和人民疾苦,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要写的内容,有人说我有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情怀。《登高》中你可以感受到我离家多年、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苦无依之悲,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之愁。在诗中我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李白:关于意象,我喜欢选用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意象,如向天横的天姥山、青云梯、海日、天鸡、金银台、霓衣、纷纷云君,这些意象具有超凡的气概,可以曲折地表现我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表现我飘逸不群的风格;我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像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

杜甫:关于意象,我选择具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啸哀猿、孤独鸟,表现我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我的意象组合比较紧密,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4个字6个意象,体现出凝重、老成、深沉。

李白:关于结构章法,我没那么讲究,《梦游天姥吟留别》章法疏宕,跳跃性强,但诗的节律比较急迫,还是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的。

杜甫:关于结构章法,我是很讲究的。“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章法的曲折有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我的那首《登高》,全诗前三联皆对,首联句中也对。我的诗意象之间的脉络分明,章法严密,但节律回旋舒缓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掩盖起来,严密变为舒畅。首联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追求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李白:关于风格,我的诗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着炽热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当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我就多用夸张手法;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象征思想愿望时,我就借助惊人的幻想、神话、历史故事,感情的瞬息万变,思想的奔腾流动,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千变万化等,后人称之为浪漫主义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別》,首先用“天姥连天向天橫,势拔五岳掩赤城”来形容天姥山的高峻;中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以写出登山的过程和现象;再以“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描写山势的迂迴曲折及景色迷人;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写出山川的声音雄亮、气势逼人。最后用“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来写仙群来迎的壮观场景,我就想把夸张和浪漫的幻想运用到了极致。

杜甫:关于风格,我希望通过具体、细致的客观描写,体现自己的主观思想。《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我心中也有强烈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我深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中中和处世的心态又将那份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从而显得缓慢、深沉,后人把我的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余文
(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

教师总结:

面对自身遭遇的痛苦困境,面对外部世界充满绝望的压抑与沉重,杜甫《登高》一诗以“描写叙述之重”(悲凉的意象意境)渲染烘托“现实之重”(身世和国事之悲)。这种“以重写重”的手法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

李白的诗歌大部分运用夸张、想象、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奇人、奇事、奇物、奇境,但其实质却重在表现或显示理想,从而折射现实生活以抒发怀抱。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借写梦境寄托思想感情,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以追求神仙境界的美好来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李白采用的是“以轻写重”的方式来化解心中的苦闷,以“描写叙事之轻”(梦境的轻盈浪漫)去写“生存之重”(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以轻写重”的手法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以重写重”使作品显得庄重、严肃,“以轻写重”也可以获得与庄重、严肃同等的效力。但是祛除作品沉重的表达形式,以轻松的方式表现自身遭遇和外在世界的沉重,而非改变其固有的重力,其站立的基点是“重”,“轻”的只是视角和书写方式。

【活动4】相同风格再推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轻”与“重”——意象的积累与建构

体会风格(2课时)

第二课时:豪放与婉约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任务二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结合词的意象,想象词的意境,确定词的审美风格。

2.在确定词的审美品格,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学生重点学习运用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证与评述,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3.学生能够将词的审美风格的品鉴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词的鉴赏中,形成系统的审美观。

【学习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审美鉴赏方面,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词的意象,想象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但在审美风格鉴赏方面还缺乏系统的品鉴能力;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拥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尝试着提出论点,运用论据来佐证论点。

【专题实施】

主题:豪放委曲总相宜

情境: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审美风格多样,各具特色。走进宋词,自主赏读几位代表词人的作品,体会不同词作的审美风格,以此为依据编制一本《我的词品》。

任务:编制《我的词品》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资源】

教材资料:包括单元说明、课文、注释及学习提示等。

阅读资料:虞集《二十四品》选文

【活动1】定一品

1.结合课文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通读三首词,理解词的内涵及词人的精神世界。

2.浏览教师提供的《二十四品》选文,选择和三首词可能相关的几种审美品格(如豪放、委曲、雄健、雄浑、悲慨等)。

3.深入研读书本中关于所选择的几项审美品格的介绍,体会该品格所描绘的审美意境。

4.确定三首词的品格分别是什么,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意象以及自己对于该词的意境的体会,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确定品格的理由,要求做到有理有据。

5.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围绕“细腻、准确、全面”三级要求进行互评并修改,选出小组最佳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活动2】补一词

1.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每个确定的品格中再补充1-3首词。

2.选择其中的一首词,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意象以及自己对于该词的意境的体会,写一段阐述自己将其归入该品格的理由,要求要做到有理有据。

【活动3】配一图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品格,采取在网络上选择或是手绘的方式,为该品格配上插图。

2.结合该品格中包含的词的意象与意境,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选择该插图的理由,附在配图的下方。

【活动4】写一评

1.模仿《二十四品》中对于相关品格的描绘,选择一种品格,写一段文字描画其意境。

示例:

冲淡:冲淡,意为冲和淡雅。本品写道,悟入根性,如清潭照物,影象昭昭,饮太和之气,得自然真髓,如独鹤轻飞,冥然于物,无所对待,像山风轻拂,似修竹潇潇,自在显现,一片天机,乃此品之境。

2.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围绕“准确、优美、个性化”三级要求进行互评并修改,选出小组最佳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学习评价】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历代诗余引吹剑录》)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沉郁。(《白雨斋夜话》)

张正夫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白雨斋夜话》)

学生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心得,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要有明确的观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

【设计意图】

《二十四品》是以二十四首描画意境的言诗来展示不同的审美品格的文学理论作品,能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品格,提升其审美感受能力。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审美品格的类别及大致内涵;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诗词进行辨识及定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审美风格;其三,能够将体会到的意境迁移运用到其他诗词审美鉴赏中,形成系统的审美观;最后,能够基于自己的审美鉴赏,对古今文学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鉴赏的同时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

“虚”与“实”——意境的感悟与审美

鉴赏手法(1课时)

第三课

虚实境由心生

任务三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准确定位体现“虚”与“实”艺术特点的诗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编写《诗词鉴赏手册》艺术特色条目,选取示例并评析。

【学习基础】

需要有一课时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涵盖下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语言特色、结构技巧等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并且对本单元所有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位“虚”“实”

描写手法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叫“虚实相生”,在很多同学看来或许只是认为“实”是真、是现实。“虚”是假,是想象。而今天我们则是要跳出这样的局限,放在艺术手法的全局中去观照“虚”与“实”。“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

二、任务:我们班级要编写《诗词鉴赏手册》的艺术特色条目,大家要定义一种手法或特色,选取示例并评析。

【活动1】剪裁“虚”与“实”艺术手法示例,并评价作者的选择意图。

《短歌行》:化用《诗经》的句子、用典——虚

《归园田居》:田园生活的白描——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天姥的梦境——虚

《登高》:秋景——实,无限时空——虚

《琵琶行》:送客听曲——实,由文字感音乐——虚,琵琶女自述往事——虚,作者苦闷现实——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鼻矶景——实,遥想周瑜——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虚

《声声慢》:现状——实,愁——虚

【活动2】归类“实写”版块,从作者具体运用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切入撰写版块导语,分析“同”是实写的“不同”。(以心境绘生活、用物境描心情)

《归园田居》:田园生活的白描——实

《琵琶行》:送客听曲——实,作者苦闷现实——实

《声声慢》:现状——实

《登高》:秋景——实

【活动3】归类“虚写”版块,从作者具体运用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切入撰写版块导语,分析“同”是虚写的“不同”。(以彼物言此物、将无形化有形)


展开余文
《短歌行》:化用《诗经》的句子、用典——虚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天姥的梦境——虚

《琵琶行》:由文字感音乐——虚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周瑜——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虚

《声声慢》:愁——虚

活动四:给自己的手法、示例、解析配上边框并涂色,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作业:用同样的方式选取其他艺术特色3个并配上示例和解析,来完善这本《诗词鉴赏手册》。

【板书设计】

“出”与“入”——诗人的责任与选择

解读文化(2课时)

第一课时:儒道文化的碰撞

——《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归园田居》

任务四

【群文议题】

困境人生,诗意生命

【学习资源及学情】

学情:学生初读四首诗歌

资源:

1.四首诗作者的生平经历;

2.四首诗的鉴赏示例;

3.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教学目标】

1.比较鉴赏四首诗歌中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突围方式。

2.体会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同诗人的思考与选择,解读诗人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特殊的群体,“士”。士人信奉“学而优则仕”,但由于封建选拔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固有缺陷,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他们可以操控科举结果甚至左右朝廷局面。于是寒门无高官和官场起伏的现象屡见不鲜。政治受挫的士人们颠沛流离,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生活与处境的失意难免使他们无所适从。

二、比较鉴赏,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求解方式。

(一)创设情境:如果生活在古代,你最希望能成为谁的邻居?并说明理由。

1.曹操

困境:宦官出身,社会偏见 文才武略 人生苦短,功业未就

突围方式:招纳贤才,一统天下。(入世)

2.陶渊明

困境:质性自然、委身官场

突围方式:离开官场,退隐田园

3.李白

困境:诗才横溢、不被重用

突围方式:傲视权贵、纵情山水

4.苏轼

困境:身份的落差 流言的困扰 功业未成,被贬黄州

突围方式:参透人生,宠辱不惊

(二)困顿人生中,他们活出了生命的 ?

诗意

“诗意”理解:

对曹操来说,建功遥途是栖居,诗意便是他招纳先才的雄心;

对陶潜来说,委身官场是栖居,诗意便是他悠然南山的境界;

对李白来说,现实被弃是栖居,诗意便是放浪形骸山水的浪漫;

对东坡来说,功业未成是栖居,诗意便是宠辱不惊的胸襟;

“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三)在困顿的此岸到诗意的彼岸中,需要一座名叫“ ”的桥梁。(结合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文化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佛家文化

三、读古诗,做今人,让生命在风雨中绽放优雅的情怀。

1.拓展迁移交流历史上成功突围的事例。

2.要想成功突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我们,因为追求,常常会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因而人生是悲怆性的存在;然而人又不会屈服于命运,人要努力摆脱生存困境,执着追求生命中的爱,这样才能成功突围,迎来心灵和生命的诗意存在。

五、板书设计

生命突围

积极入世、退隐智慧、纵情山水、宠辱不惊……

“出”与“入”——诗人的责任与选择

解读文化(2课时)

第二课时:诗人生命的韧度

亦是闺中秀 亦是林下风

——李清照群词阅读

任务五

【教学目标】

“知人论文”:

1. 阅读《李清照传》,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

2.通过人物的不同境遇,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

“知文品情”:

1.群词阅读李清照的作品,品悟李清照“柔中带刚”的性情,感知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感悟李清照词作中的情感意蕴和家国情怀,体会词人生命的韧度。

“知情识人”:

1.寻找李清照词作中的特殊意象,评说人物的不同情感寄托,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

2.为你认识的李清照写一段文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比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感悟李清照词作中的情感意蕴和家国情怀,体会词人生命的韧度。

【教学方法】

营造典型情境;任务驱动;对比鉴赏;诵读品味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基础】

1.高一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一定基础,懂得诗歌的意象提取、情感分析、情境解读等初步技巧。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本书阅读《李清照传》。

3.利用预习导学案,对李清照做人物分析。

【预习导学案设计】

细读李清照的人物传记还有学案中的相关词作,再来挑战,你的能力等级!

能力一级:

看完人物传记后,为李清照设计人物年谱(或线性轴记事)

能力二级:

根据人物经历的不同阶段,整理归类相应的词作,说说这样归类的理由。

能力三级:

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特色,制作人物明信片。

能力四级:

以“我最懂李清照”为话题,寻找李清照作品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说说意象背后的情感意蕴。

能力五级:

以“我喜欢的易安词”为主题,从学案中任选一首作品,设计词评解说。

能力六级:

以“我心里的一代才女”为话题,为你心中的李清照写一段人物评说。

能力七级:

以“我笔下的易安词”为主题, 开展“易安诗词”诗画展示活动。任选一首你喜欢的词作,或书或画,做成精美的诗配画卷轴,从配画中展现对李清照诗词意境的再现。

【学案作品】

李清照作品列表

【1】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蝶恋花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3】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题八咏楼 [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9】添字丑奴儿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0】清平乐[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1】菩萨蛮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2】怨王孙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3】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4】浣溪沙·闺情 [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5】孤雁儿 [宋]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16】庆清朝 [宋]李清照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竟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17】渔家傲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8】蝶恋花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9】临江仙 [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20】减字木兰花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1】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2】晓梦 [宋]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身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23】上枢密韩肖冑诗 [宋]李清照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臬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24】摊破浣溪沙 [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25】南歌子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26】诉衷情 [宋]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27】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8】菩萨蛮 [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29】新荷叶 [宋]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30】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教学过程】

一、一花独放犹见春——情境导入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比电视剧还热的是这首词的音乐,你可以没看过电视,但你不会没听过这首歌。当然,你可以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但一定不能不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同名主题曲的成名,“一代女词人”李清照也被更多人知晓,也有很多人想一睹其词作的风采,作为比较了解李清照的你们,今天,可是带着任务来的,受出版社委托,要为李清照出一本词集。

PPT出示人物名片

二、淡妆浓抹总须吟——诵读感知

(用上学生导学案中推荐提供背景音乐,营造诵读气氛)

对学案上的这些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读出对一代才女的感悟,读出词中流露的情感,读出自己心中的共鸣。你可以挑着读、连着读、跳着读,寻找你认识的“李清照”。

三、当时只道是寻常——分组探知

所谓“知人论世”,只有了解其人,才能看懂其诗。所以,在今天任务之前,我早布置了摸底任务,课前让大家看过《李清照传》,我们来通过书中的目录,再来回顾下李清照的一生。

根据这个目录,我们正好可以八个小组,代表李清照人生的这八个阶段,能否将学案上的这些词,也分分组,我们来拾掇拾掇,哪些词的情感风格是符合当时的“李清照”的。

小组内请说说这样归类的理由。

(通过分组,每个人生阶段,集中点评那几首词作)

四、百炼成刚绕指柔——比较鉴赏

要想解读出作品的精髓,必是看透了人物的真性情。

李清照是一代才女,更是“婉约”词宗,比之女人,她是温婉柔美之极,正如鲍鹏山而言,比之男人,她却也有不输之气概胸怀,正如沈曾植所言,那么,在李清照各个人生际遇中,有“柔”的一面,也有“刚”的一面,通过你对李清照的词作感知,你更欣赏的是她的哪一面?

(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要求:结合词作中的某一点,进行人物分析。)

(生通过各组归类的词作,进行分析鉴赏,师做适当引导,可从意象、主题情感、人物姿态、词境意蕴等方面进行提示)

(一)亦是闺中秀——解读李清照“柔”的一面

李清照极尽婉约词风,是闺阁中最温柔的“小女人”

a 小鸟依人,情态娇羞

李清照从女性的视角,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她们的慵懒、倦态、醉态等情态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愁绪。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娇美含羞的少女形象的刻画,又如《浣溪沙·闺情》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等,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少女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状态。

如李清照的 《点绛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树,望断归来路。”这里生动地再现了她的满怀希望、焦虑、的神态跃然纸上。她“倚遍阑干”,登高望远,却始终望不见心中的那个人归来,于是心中充满惆怅,生动地表现了她愁闷烦乱的情感。

b 婉约词风,借花传情

她所作的词作中,很多是对自然意象的描写,尤其是“花” 这一意象,“荷花”“菊花”“梨花”等,将其杰出的人格精神皆倾注于对繁花的描写之中,借“花”伤春悲秋,排遣心中情思,也借“比花”尽显小女儿心思,“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带着几分调皮,带着几分娇俏,气质自是清丽而高雅,不是任何浮世之花可比的。

C 一处闲愁,两地相思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无疑是幸福美满的,门当户对,相知相惜,但是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夫妻倆经常两地分居,所以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开,也常常会触发她内心深处深深的离愁。

于是她用她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离愁别绪深长,绵远;

有时她寂寞难耐,不禁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时,便会“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这种情感在恰逢节日时,就更浓了。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片写她独处深闺,慵懒惆怅,下片写她在重阳节的清冷之感。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是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她的相思苦。

(二)亦是林下风——解读李清照“刚”的一面

李清照的词中,自有一种不属于男儿的“丈夫气”

a 词境开阔、大气磅礴

李清照写了许多闺帏之外的作品,涉及自然之美、乡关之愁、时事之思、爱国之情等多个方面,迥异于“闺阁本色”,洋溢丈夫气。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题八咏楼》)跳出闺阁之外,放眼自然之美,展现她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卓尔不群的情趣和豪放潇洒的风姿。

如《菩萨蛮》,不同于一般的闺阁词人将眼光局限于伉俪情深,李清照将感情上升到了对于故国乡关的无限怀念。上片写她用醉酒浓睡来开解凝重的乡愁,下片则表明“忘了除非醉”。这样的词与当时由北入南的张孝祥、叶梦得等士大夫们的心声遥相呼应。

再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写了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与天帝的对话,隐喻了对南宋黑暗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正如《蓼园词选》说:“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b 意象大气,情趣高雅

比如酒: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出现士大夫多用的意象,如酒、梅。酒成为男性洒脱不羁的标签。男性饮酒、品酒是风度使然,女性饮酒、论酒却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之举,因此很少有女作家将酒多次写入词作。李清照却是一个例外。据王仲闻本《李清照集校注》,词中提及酒的地方有34处之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李清照也把酒作为解除愁绪的一副良药,从中寻找精神的寄托,缓解内心的苦闷,每首写到“酒”的词作,几乎都隐含着她的愁情别绪。

李清照身上的不屈男儿的本色使她敢于以酒为友,继而酒又愈加催化了她的洒脱气质,使她的词作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梅:一般来说,女性文学里涉及的都是牡丹、海棠等颇具女性色彩的花,李清照的词作中却经常出现“梅”这一宋代士大夫的宠儿。梅之清瘦高洁,形象地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的高雅情怀。句句载着士大夫的情韵,与士大夫的词并置毫无违和之处。“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是梅花,亦是词人自己。她永远都是这样,如傲霜之梅,不与庸人论短长。

C 英雄气概,家国情怀

李清照身处两宋之交,时局可谓内忧外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济世精神空前强烈,李清照亦是如此。她关心时事,勇于发表见解,表现出侠士般的豪气。这一点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上枢密韩肖冑诗》),赤裸裸地揭露出统治者以国土、金钱向金国求和的丑恶面目。

李清照不仅兴时事之思,发一家之言,还十分崇拜大英雄。渴望像他们一样投入到现实的熔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勋;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战”,她盛赞轻取剑阁的桓温和镇定败敌的谢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高调地传达出自己的人生信条——活就要活得精彩,死也要死得壮怀激烈。

李清照的情愁,有闺中闲愁、男女私情,更有家国情怀。如《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首词是她跟随大军南渡后不久写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她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了一解思乡之苦,她常常借酒浇愁,只有酒才能让她暂时忘却思乡之情。酒深即愁重也。

晚年的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深深体会到了家愁国恨,于是内心更添了几分悲凉,《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寥寥几笔,满腹哀愁一泄而出。词人晚年坎坷的经历、悲惨的遭遇,化为一把辛酸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明代陆云龙《河菁》注:“愁如海”,可见她的愁之多。愁在她眼里,已经有了分量,愁顿时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此时,“愁”已是忧国忧民的家国之仇了。她的愁从闲愁发展到愁恨,我们字里行间,因此,我们也体会到了词人人生经历的浮沉与悲欢。

(三)前后期对比,婉约不失豪放

《古今词统》中评价李清照的词“亦是闺中秀,亦是林下风”。词舒心意,正如她的人,李清照也是性情中人,柔情中带着轻狂,婉约不失豪放,才有了这一“柔”一“刚”的完美结合。

前期的她,温情柔顺,有着少女时期的欢快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她温情柔顺,但也不甘于闺中生活,评点《词论》,激扬文字,点评苏轼等大家之词,有着与男儿一争长短之意念,这是的她,无疑又是豪云壮志的,她不迷信权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甚至对一批著名的男词人进行尖锐的批评,“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李清照在《词论》中展现出她特有的才力和胆识,毫无男权社会压制下女子的卑弱之态。

与李清照前期的词如《浣溪沙》《凤凰台上忆吹箫》《木兰花》 作品相较,叶嘉莹认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虽然生动真实,不乏清新之思与灵巧之句,但意境终究不够深厚。这也是因为她尚未经历后期不幸的环境因素的缘故。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多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

后期作品一改前期清新明丽的风格,充满了漂泊之感和低沉之音。她晚期生活的颠沛流离以及失去丈夫后的悲苦心情,使她的词作笼罩着一种凄凉的氛围。她常将往日的生活情形与今日之景进行对比,寄托自己孤寂沉重的情怀。“她是写国破家亡,她是写沧桑的悲慨,但是她不用慷慨激昂的调子来写她的悲慨,她用非常女性的语言来写她的悲慨。” 可谁又能发现,透过这些极纤细敏感的女性感觉和情思,恰恰隐现了一份离乱沧桑之痛,因而让我们更为之钦佩的是女性生命的坚韧,让我们感动的不正是这“柔美”中的那份“刚强”吗?

(见 众大师点评)

一首诗的本质特征。正是诗歌的情感,让诗歌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五、多样情怀总是诗——命名成集

“柔”也是她,“刚强”亦是她,她是“闺中秀”,亦是“林中风”。她的人生是传奇的、诗化的,我们给她的每个人生境遇如此诗意,那么,相对应的,能否也为她各阶段的词作取一个诗意的标题,作为词集的“目录”。

(各小组用诗句题写词集的标题,形成词集目录)

六、自是花中第一名——“腰封”小结

李清照,无论是个人才华,还是实际成就,她都是无与伦比的。无与伦比的还有她那自由洒脱的个性:她不大委屈自己,为人不隐忍,为文不隐晦,写作就是表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情怀。她的一生就像一本书,等着我们慢慢品味。

这节课, 我们看到了她词格一样的人生,上阙温婉动人,清新明丽,下阕沉重回转,意味深远,也品读了她半世作品,感受到她性格的全貌,刚柔并济,彰显了生命的韧度。我们更为她的词作分阶段的提写了目录,现在还缺一句话作为诗集的“腰封”,你会用什么话,送给李清照呢?

七、倜傥易安说不尽——作业布置

作业一:继续阅读李清照的作品,为词集扩容。

作业二:写一段“李清照人物评论”,为词集作序。

(示例)

作业三:群词阅读,通过寻找作品中的共同性,解读你认识的“李清照”。

示例:李清照词中“恨”的意蕴

示例:李清照词中“愁”情小议

示例:李清照词中的“花”世界

示例:李清照词中的“酒”情结

作业四:苏轼是李清照的父亲的恩师,也是李清照一生受益学习的大师,请你据你熟悉的苏轼,为其出个作品集。

“抑”与“扬”——诗歌的诵读与品悟

吟诵诗韵(1课时)

以声达情 声情并茂

任务六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诵文本,用表情、动作、语音语调共同演绎诗歌情感。

2.学生能够有意识区分不同诗词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表现不同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特征。

3.学生能够自主完成诗词朗诵的音频或视频录制,呈现完整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有意识区分不同诗词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不同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特征。

教学手法:诵读法、情境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基础:大单元设计其他课程都以完成,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古诗词朗诵技巧:

节奏:

古诗词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和“四、三”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词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划分。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首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语速: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活处理。一般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慢。

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重音: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古诗文的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它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也可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中。

2.预习作业:

从本单元中选一首你最喜爱的诗词,从诗歌中找出朗诵的重点词语;每位同学提交一份诗词朗诵的背景音乐,为朗诵诗词做好准备。

二、学习任务

我市将举行一场主题为“经典咏流传”的诗词朗诵会,你作为活动嘉宾之一,要在本单元中选取一首最喜爱的诗词,进行现场朗诵。在朗诵会前,你邀请同学们和你一起探讨、琢磨作品的朗诵技巧。为了防止现场意外的发生,你还需要提前录好音频,以备不时之需。

请选择相同作品的同学们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活动。(8首古诗词8个小组)

1.活动一:朗诵技巧探讨

从预习材料古诗词朗诵技巧中所给出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四个方面入手,每组同学讨论各自作品的朗诵技巧。讨论之后,每组由一位代表发言,给出讨论总结,其他小组提供意见。

2.活动二:背景配乐探讨

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感情基调入手,确定背景音乐的大致特点。

背景音乐参考:

《短歌行》——《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纯音乐版

《归园田居》——区君虹《山居吟》(蕉庵琴谱)

《梦游天姥吟留别》——《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登高》——《二泉映月》(二胡版)

《琵琶行》——《琵琶曲》纯音乐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春江花月夜》民乐纯音乐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阿炳《大浪淘沙》

《声声慢》——林海《琵琶语》

3.活动三:现场朗诵点评

根据前面活动探讨结果,注意朗诵技巧,搭配背景音乐,现场朗诵作品,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敲定。

三、课外任务

经过课堂磨炼,每位同学在周末时间,完成朗诵音频的录制,要求搭配背景音乐。特别喜欢吟诵的同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搭配相应衣服、风景,录制视频。

“旧”与“新”——诗歌的评点与传承

撰写诗评(1课时)

评古诗 论今朝

任务七

【教学目标】

1.关注与品味优秀古诗词的意蕴和艺术匠心;

2.了解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

3.运用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独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诗词评论的基本方法,叙得精当,议得有力;

2.认识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单元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为“学写文学短评”。在学习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古诗词之后,教师以这8首古诗词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基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驱动学生个性化表达、交流。通过写文学短评的过程为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基基础。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写作法

【教学过程】

一、学情测试(课前作业,教师上课展示)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诊断示例:

1.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2.曲解作品——错评。这首曲子传达出作曲人张可久壮志难酬的惆怅,同时也感慨英雄人物难在,又写出经过思想斗争后归于淡泊的心境。全曲虽有消沉悲愤,但基调并不高昂。另外,同学理解的归隐之心,在曲中也并无依据,属于主观臆测。

3.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的复杂情感——“梅花浑似真真面”“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写出对冬季的美景的喜爱;“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写出对历史兴亡无常的感慨;“残碑休打,宝剑羞看。”形象地传达诗人陶醉美景,忘却现实人间的心情。“休”和“羞”尤含深意。

4.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论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精雕细刻。

总结:纯粹翻译不是文学短评,情感把握失当不是文学短评,只抓表面意思不是文学短评,面面俱到也不是文学短评。简单来说文学短评写作忌讳无评、错评、浅评和散评。那么,文学短评是什么,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重点认定

1.结合上述例子,说说什么是文学短评?

明确:文学短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紧扣作品,有的放矢,陈述见解。主要是针对作品的内部层面进行论述的文学短评,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文学短评虽然 “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文学短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明确:因为其“短”,所以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短评,评是目的,叙只是手段。文学短评中的 “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叙得精当,或是简要复述,或是概括节录,不能撇开原文内容另起炉灶。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 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议得有力。

板书:叙得精当 议得有力

3.下面是前人对古诗《琵琶行·并序》评论的片段,分别说说它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1)《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2)《唐贤小三昧集》: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3)《而庵说唐诗》:古人作长篇,法有详略。此篇纯用详法,此乐天短处也。

(4)《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

(5)杨慎:“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

角度明确:

(1)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侧重分析表现手法。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

(5)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

4.再读课文《登高》,从以下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说说你的创作思路。也可自拟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目示例:

(1)《悲惨世界之杜甫》

(2)《游子的呼唤》

(3)《古今七言律第一!当之有愧吗?》

(4)《<登高>里的四幅画》

(5)《若是给<登高>配乐/插画》

创作思路:题目一侧重从国仇、家恨、多病等角度写作者自身命运艰难;题目二抓住作者的游子身份,深入挖掘这一层的悲剧性;题目三从诗歌的格律入手赏析评论;题目四分析诗歌前四句写景的层次感和手法;题目五综合诗人情感内涵以及音乐绘画,个性化解读诗歌。

5.文学短评的写作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下面文章是对李清照诗歌风格转变的评论,请在横线上补写观点性的语句。

如果说,词人只因丈夫远游而愁苦,“起来慵自梳头”,那么,成为孀妇的词人,在《武陵春》中的旧晚倦梳头”,其愁已绝非少妇时的轻愁薄恨,而是很深很重很多,“只恐双溪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了。

《武陵香》的上片与《凤凰台上忆吹箫》开端相仿,然细加品味一则伉俪小别之苦,一则夫妇永诀之恨,兼之国破家亡等一连串变故,与“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相较,感情之深浅,实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对读,春景词中的少女与少妇,秋景词中的少女与南渡后的少妇,以及梳妆词中的少妇与孀妇,依次向我们走来。可见,____A____。

李清照后期作品具有悲愤激昂的爱国热忱,是后人十分关注的。如《永遇乐·落日金》以今昔对比,写出盛衰之感,苦乐之别,抒发了忧时忧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意境深邃,尤其是结句“不如向帘几底下,听人笑语”,似隐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而《声声慢》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隐含着深深的家国之恨。大雁南飞是为了避寒,词人南渡则是为了避难,大雁与词人之间便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联系。显然,孀妇时期的词人目光转向社会、历史,在诗词中融入更广泛更深沉的思想清感,使她这一时期词更受后人重视。词的风格也发出了迥异乎少妇时期的巨大变化,这亦如《蕙风词语》所评:“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

总之,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她对闺词所作的开拓性贡献;另外,我们还能更充分地从李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系列形象—少女、少妇、孀妇形象中获得完整的女性抒情形象的特殊美感。

A:抒情主人公性格的主导面不同亦显示出词人风格的逐步转化

B:正确划分李词的发展期,不但关系到全面认识李氏人生,更关系到对李词的发展历程

三、创作现场

1.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瑰丽的想象描绘梦境,《登高》中杜甫深沉厚重的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明确文学短评的写法,请从部编教材第三单元8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发现这首古诗或词不同于其他7首的独特之处。

2.就所选诗歌的独特之处,结合具体的诗句,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3.在班内交流、同学评价的基础上,给杂志《当代》投稿,基于报刊投稿的要求,修改自己的文学短评,体现古诗词的当代意义。

4.结合新冠抗疫情形和阻击战中涌现的大量感人事迹,用本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或者诗中的片段来颂扬或者评价他们,说明理由。

示例1:评价吹哨人李文亮可以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示例2:评价终南山院士可以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大的社会事件往往蕴含深刻的思考空间,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同样蕴含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你能从古诗文中发现对我们当代人的启发吗?

示例1:曹植《说疫气》“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贫富之差会带来疾病的门户之见吗?”

示例2: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屠苏酒”就具有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精神至今影响着我们。

四、总结归纳

请你再重新审视一下文学短评写作中的几个关键点。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懂作品,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多角度地审视作品,选择最佳的评论角度。

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写出你独到的认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4.“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确定中心观点,围绕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要以作品材料支撑观点,述评结合。

五、附文学短评范文(改编)

求贤之心背后

——浅析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成都,立刻着手改革管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把持在自己手里。此时,东吴孙权建立政权,刘备在荆州伺机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加难以对付,必须广纳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才能有胜算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思也日益加剧。终于在一次宴会上,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公之于众。

  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短歌行》,是才子成就了《短歌行》。其实曹操的《短歌行》是对当时有才能的人打开一扇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短促的同时,他也在忧虑。他把生命比作“朝露”,朝露的特点是,见光就会挥发,不留痕迹,这个比喻诗人将抽象的生命比作具象的朝露,让读者可感可观。生存的危机让读者感受,何不用酒来浇灌心中“苦”的块垒,但是事与愿违。他壮志未酬,不想离开尘世,所以他忧虑。那么他到底忧虑的是什么?生死难料、生命短暂?不是,他对人才的渴求,所以,从这个角度他的“仁”凸显。 曹操的“仁善”,是不符合孔孟之道的,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被批判的对象。那么从不惜代价、网络人才的角度他是符合“仁善”。

  曹操借用《诗经·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为思念人才,我才如此这般忧虑,从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他对人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呦呦鹿鸣”本是思念情郎,在此首诗中,诗人用独特的视野用“鼓瑟”“笙箫”来渲染和谐融洽氛围,描写宾主欢宴的场景,贤才到“我”这里来,“我”一定用“宾客”之礼待之。宾主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诗人求贤,礼贤下士表现出来他仁、豁达、善的一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把所寻求的贤士生动地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贤而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当贤士得到后,他喜不自胜,欢乐之极。屈尊降贵投奔他,他欢快得夜不能寐。比如:许攸的投奔,又是加管又是进爵。这也在诗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他念及对方给的恩情,这也是他即便被人唾弃,也要保护东汉政权。对国、对人才可以见出他的仁善之心。

  有人认为,曹操不具备仁善,那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属不属于他的“仁善”的体现?作者用这典故目的在于,他把自己比作周公,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各方人才,以现实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以说这两句是卒章显志,是他对人才施行“仁善”的画龙点睛之笔。作者用这一典故却能凸显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两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这四句诗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和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一梦江湖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桑园话浅深——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下一篇:众眼聚焦,劳动光荣——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