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53 2020-10-1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诗歌鉴赏答题规范》导学案设计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鉴赏的答题规范,培养诗歌鉴赏的答题能力。
2、提高自能领悟和概括能力,提升自能探索和评析水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说它是个重点,是因为它占有十分;也就是除作文外,它占有九分之一。说它是个难点,是因为它的分数不好拿;十分之中能拿个五六分就不错了,有的甚至只能拿一两分。之所以难拿到分,固然大多是因为鉴赏能力不够强,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是因为优劣不分辨,答题不规范。因此,要想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除了要提高鉴赏能力外,还必须加强优劣分辨,强化答题规范。
二、新授内容。
(一)答题原则:
1、诗歌鉴赏,有些什么答题原则?请具体解说。(提示:一般说来,题目总有提问、要求和提示。)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怎么提问就怎么答(依据提问)。如果问你东在哪里,你却回答西在何处;答非所问,能得到分数吗?所以,必须对答所问,哪样提问就哪样回答。二是怎么要求就怎么答(根据要求)。如果要求你向南前进,你却向北进军;南辕北辙,凭什么给你分数?因而,必须靠船下篙,怎样要求就怎样回答。三是怎么提示就怎么答(借助提示)。如果提示你一直向前,你却拐弯向右;无视提示,能回答得好吗?因此,必须借助导航,怎样提示就怎样回答。
2、请看例1(泰州卷),具体说说答案是否符合答题原则。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大意:春风中,梨花飘舞,玉阑飘香;满庭春色一片沉寂,闭锁在建章宫内。只有落花宫官不禁止,全教它们飞舞出宫墙。)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从答题来看,合符答题原则。一是提问与回答相符。题目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回答用了反衬手法,做到了怎么问就怎么答。其二,要求与回答一致。题目要求回答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回答也确实说出了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符合答题的第二条原则。其三,能分析具体运用。在点出反衬手法后,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反衬在诗中的具体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题目本身没有具体提示,当然也就无所谓怎么提示就怎么答。
3、细读答案,看看有否不足之处?如果有不足,如何修改?
就答题不足而言,主要有三点:一是分析有误。点出反衬后,接下去的两个分句分析的不是反衬,而是对比。如果是分析反衬的话,那应该这么说:用落花能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锁重门;用落花无人禁止,反衬宫女的失去自由;用落花行动自由,反衬宫女的空有愿望。二是漏掉对比。一般说来,反衬与对比是一对亲兄弟,是一对好姐妹;有兄姐就有弟妹,有反衬就有对比。如果把对比列为独立的一点,那就可以怎么回答:运用了对比手法。落花能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却身锁重门,失去自由。通过对比,表现了强烈的宫怨。三是作用未答。问有什么作用,但答案中却没有回答;有问无答,不符合第一条原则。如果补上的话,那应该是:通过反衬,更加突出了对自由的渴望。
(二)答题模式。
1、诗歌鉴赏,有否答题模式?从议论的角度来看,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诗歌鉴赏的类型很多,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各种模式虽有不少差别,但在总体上还是相同的。比如说,技巧型的答题模式,大体上就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指出其手法。就是要具体说出它运用了什么手法,并且最好用手法方面的术语来回答。如果不归纳为术语,那就可能不到位;如果不上升为术语,那就可能不圆满。第二步,分析其运用。就是要结合具体诗歌,具体阐述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是怎么运用的,并且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第三步,点明其作用。可以点出其情感上的作用,也可以点明其结构上的作用;但不管是点明哪种作用,都必须是运用某种手法带来的作用。就其实质而言,第一步是论点(观点),第二步是论证(印证),第三步是升华(小结)。
2、细读例2(宿迁卷),仔细分辨答案是否合符答题模式?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大意:登上层层城楼之后,再上一层楼;看到花明柳暗美景,却引起了环绕天际的愁绪。想问一只孤雁要飞向什么地方,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如孤雁孑然无助。)
问题:“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从答题规范来说,符合答题模式。先是点出了反衬手法,然后分析了反衬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了反衬手法的作用。
3、仔细辨析,看看答题上有否什么不妥?
第一问上,至少有两点:一是遗漏对比。“花明柳暗”是乐景,“绕天愁”是哀情。用“花明柳暗”与“绕天愁”进行对比,也就是用乐景与哀情进行对比。也许有人要说,答案中不是列有对比吗?虽然把对比列在括弧里,但只是作为对反衬的一种补充,并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一点,更没有阐述它在诗中的具体运用。而如此做法,实质上是模糊了二者的概念,混淆了二者的差别。因为虽说反衬与对比连在一起,但反衬是反衬,对比是对比,两者差别很大:反衬有主次之分,对比无主次之别。二是表述不准。在反衬之后的括号里,还列有衬托。严格地讲,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因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而这里没有正衬,只有反衬。也就是说,这里只有用“花明柳暗”的美景反衬“绕天”的愁绪,只有用乐景反衬哀情。所以,如果说运用了衬托,那就是扩大了范围,延伸了外延,当然就不准确了。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问上,主要有两点:一是作用未答。第二问是要回答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但答案中根本就没有回答;是典型的问而无答,或者是标准的问而漏答。二是题意不明。是要谈首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还是要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具体一点,根据主语的省略规律,第二问的主语应是首句,照理就应该是前者;但按照前面讲手法,似乎下面就应该讲手法的作用,顺理就应该是后者。如果是前者,那就应在“对”前补上“它”,并回答为:调换了生活次序,将触景生情句放在首句,突出了登高望远的无边愁绪,为上楼的叙述带上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如果是后者,那就应在“对”前补上“其手法”,并回答为:运用反衬,更加突出了“绕天”的忧愁;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无边的愁绪。
(三)答题要求。
1、诗歌鉴赏,有哪些具体的答题要求?
应该说,有许许多多。虽说每个题目都有具体要求,但最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准确。准确答题是最基本的要求,或者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你答题不准,答得再多,那也是白搭。因为答题准确,才能不被扣分,得到高分。如果打擦边球,那就是打擦边球的分数;如果打跑了靶,那就是打跑了靶的分数;如果打入靶心,那就是打入靶心的分数。二是全面。一般说来,评分标准总是按问按点给分的。如果答漏了一问,那就会少一问的得分,得分就定然会低了许多。如果答漏了一点,那就会少一点的得分,得分就必然会低了一些。因此,应该是有几问就答几问,有几点就答几点。三是通畅。通畅是答题能力的外衣,是答题水平的象征。如果答题通畅,印象特好,就会笔下生花,无形升分。但如果答题不畅,印象特差,就会笔下无情,适当扣分;因为答题不畅,往往会层次不清,表意不明,自然就会印象不好,影响得分。
2、细品例3(淮安卷),探讨一下答案是否合符答题要求?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大意:大雨过后,一只秋蝉嘶哑鸣叫;松枝、桂树随风摇曳,露出萧瑟秋意。行人罕至,青苔长满台阶;白鸟徘徊,故意迟迟不愿离去。傍晚云气,从茂密林间缓缓涌起,夕阳西下,已降到小楼以下。谁知道竹西路上的喧嚣,歌吹之处是扬州。)
问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表面上看,答得还可以,但如果按照答题要求,细细一琢磨,就觉得很有问题:一是不够准确。因为准确地说,尾联运用的手法不是衬托,而是反衬,是衬托中的反衬;是以乐景反衬哀情,是用扬州的歌吹反衬禅智寺的静寂,是用歌舞喧闹反衬诗人的孤独凄清,是用市井繁华反衬诗人的有所失落。二是不够全面。因为就表现手法而言,不光有强烈的反衬,而且还有鲜明的对比:有那乐景与哀情的对比,有那扬州歌吹与禅智寺静寂的对比,有那歌舞喧闹与诗人孤独凄清的对比,还有那市井繁华与诗人有所失落的对比。因而,只说有反衬手法,那显然是不全面的。虽说括号中也列有对比,但那只是作为对衬托的补充说明,始终没有将它与反衬进行并列,更没有像分析反衬那样分析其在诗中的具体运用。三是不够通畅。究竟是用什么反衬什么?是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还是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具体一点,是用扬州反衬寂静,还是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反衬禅智寺的寂寞,用扬州的市井繁华反衬禅智寺的冷静?很显然,不能是前者,只能是后者。因为扬州与禅智寺相对,歌舞喧闹与寂寞相对,市井繁华与冷静相对。只有扬州可以反衬禅智寺,只有歌舞喧闹可以反衬寂寞,只有市井繁华可以反衬冷静。简言之,只有扬州的歌舞喧闹与市井繁华才能反衬出禅智寺的寂静,扬州本身是无论如何也反衬不出寂静的。
3、如果按答题要求,应当怎么回答?
(1)运用了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用扬州的歌吹反衬禅智寺的静寂,用歌舞喧闹反衬诗人的孤独凄清,用市井繁华反衬诗人的有所失落。通过反衬,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的心境。(2)运用了对比。用乐景与哀情对比,用扬州歌吹与禅智寺静寂对比,用歌舞喧闹与诗人孤独凄清对比,用市井繁华与诗人有所失落对比。通过对比,强化了诗人有所失落的心情。
(四)答题方法。
1、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答题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比较实在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抓关键词。如果能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广泛地联想,展开深入地思考,那就可能联想出画面来,思考出道道来。进而,找到答案所在,进行准确答题。二是前后联系。要想题目回答得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前后诗句进行联系,将上下诗句进行勾联。说不定在前后联系中就能“联”到答案,在上下勾联中就能“勾”出答案。三是上下比较。比较是最最重要的方法,不光用于答题,还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因为将上下诗句进行比较,就可能比出它们的相同之点,较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而相同之点就可能是答案要点,不同之处就可能是答题关键。如果能将三种方法综合使用,那就一定能提升答题水平,提高答题得分。
2、分辨例4(《高中新学案》题),细细分析答案答题方法是否正确?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大意:边关报警烽火已传递到长安,心中自然不能平静。将帅领了兵符,辞别京城出征;率领唐军骑兵,包围敌方要塞。大雪弥漫使军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夹杂着战鼓声。宁可做一个百人的下级武官,也胜过做一名白面书生。)
题目: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由答题方法来谈,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未能抓住关键词语“旗”与“鼓”来分析。因为“旗”与“鼓”具有特定含义,代表着军队;如果能抓住它们进行分析,一定会让分析更加到位,使答题更加准确。二是未能将“雪暗”句和“风多”句联系起来谈,只是讲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壮烈场面。如果能联系起来谈,那就是渲染了恶劣的环境,突出了唐军的英勇。因为只有“雪暗”,看不出环境恶劣;只有“风多”,也看不到环境恶劣;只有将“雪暗”与“风多”联系起来,才看得出环境恶劣。三是未能将“雪暗”句、“风多”句与前面的“牙璋”句、“铁骑”句进行比较。如果稍一比较,你就会知道,前面讲将士出征,包围了敌人,后面讲“雪暗”和“风多”,那显然是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冒雪战斗的英勇。
3、仔细体会,答题有否什么问题?
从答题本身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够规范。虽然指出了手法,但没有进行相应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根据“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可归纳上升为:视听结合。虽然点出了手法,但没有分析其具体运用。如果进行分析,那应该分析为:“雪暗”句为视觉形象,“风多”句为听觉形象;二者结合,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虽然应该点出其作用或效果,但答案中就是没有点出。如果点明其作用或效果,那应该这样表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二是不够全面。其实,就表现手法而言,还应该有两点:其一是极力渲染。因为无论是“雪暗”句,还是“风多”句,都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冒雪战斗的英勇。其二是物象典型。因为诗句中的“旗”与“鼓”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着军队。通过它们,表现了将士们在军旗引领下的冒雪战斗,在战鼓激励下的奋勇杀敌。因此,物象不仅特别典型,而且还蕴涵深厚。
展开余文
三、归结升格。
分辨了谁优谁劣,脑中就多了一把标尺;强化了规范意识,心中就多了一面明镜。而依据标尺去回答,就能去劣存优,让答题进入最佳;根据明镜去作答,就能中规合范,使答题臻于完美。如此说来,分辨优劣,强化规范;就能规范答题,减少失误;就能增强自能答题能力,提高自能答题的水平。进而,就能赢得诗歌鉴赏的高分,提升高考语文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
深入思考,例1的命题有否什么欠缺?如果有,怎样修改?
参考答案:由命题欠缺来说,至少有两点:一是有歧义。是要谈三四两句诗的作用,还是要谈表现手法的作用?按照主语承前省略,那应该是问三四两句诗有什么作用;但如果按照前面问的是表现手法,那应该是问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如果是前者,那就应在“有什么作用”前补上“它们”,并回答为:与第二句形成对比,用落花飞出宫墙,对比宫女被锁宫中;与第二句形成反衬,用落红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不由己。如果是后者,那就该在“有什么作用”前补上“其表现手法”,并进行回答:运用反衬,突出了对自由的渴望;通过对比,表现了强烈的宫怨。二是不严密。严格地说,单就三四两句诗,不能说有什么反衬。因为无论是反衬,还是对比,都是与第二句形成的。正因为这样,必须加上“结合全诗”,也就是加个“答题提示”。具体一点,就是将题目改成“结合全诗,说说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自然就堵塞了命题漏洞,变得严密多了。
【板书设计】
原则:依据提问 根据要求 借助提示
诗歌鉴赏 模式: 论点 论证 升华
答题规范 要求: 准确 全面 通畅
方法:抓关键词 前后联系 上下比较
【相关说明】
2009年11月27日上午第二节,用此教案参加苏州大市公开课教学活动,向苏州大市四星级学校的领导、老师开课。其论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10年第6期。
原载拙作《教案选粹》
陈祥书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诗歌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精品教案
下一篇:
高三作文审题周周练(第一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