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645  2020-10-17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屈原列传》教师用书备课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史传与史论

本单元所选课文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习提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1.诵读法。重视诵读,培养语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2.讨论法。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性,表达自己的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审美鉴赏与创造 精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屈原列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史学家司马迁用如椽大笔,粗笔勾勒史实,工笔描绘细节,揭示出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苏武传》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随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走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长虹。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被他扔进了云端;拿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书写出对大汉的忠诚。史学家班固以时间为序详细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变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的爱国者形象。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这就是秦王朝;唐宋之间曾经有数个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本如流星一般在夜空划过,这其中就有后唐。贾谊和欧阳修两位史学评论家以睿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各自的结论,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一、读准字音

惨怛(dá)    齐桓(huán)  皭然(jiào)

毋行(wú)   濯淖(nào)   浊秽(huì)

憔悴(qiáo)   枯槁(ɡǎo)   汨罗(Mì)

其糟(bū)  啜其醨(chuò)

二、辨识通假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

(2)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4)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5)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三、一词多义

(1)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词,洁净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动词,考察后予以推荐) 

(2)从齐与楚从亲(动词,同“纵”,合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动词,使……随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动词,听从,顺从)

(3)归竟死于秦而归葬(动词,运回)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表》)(动词,旧指女子出嫁)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动词,回去) 

(4)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动词,忧虑,担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名词,忧患,灾祸) 

(5)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名词,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形容词,大) 

(6)绝楚诚能绝齐(动词,断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非常,极) 

四、词类活用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奉为祖,继承)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

(3)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4)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5)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6)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8)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10)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

(11)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

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

古义:人的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展开全文阅读
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

(4)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译文:不被事物拘束。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

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七、文白对译

  屈原者,名平,楚 之 同 姓  也。为 楚怀 王左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是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

徒。  博  闻  强志,明 于  治    乱,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 于 辞 令。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相当于上大夫,次于令尹。博闻强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娴(xián):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入 则与在朝堂就与

王 图 议 国 事,以 出 号 令;出则接遇 宾 客,君王计议国家事务,来发出号令;对外就接待宾客,

应 对 诸 侯。王 甚 任之。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入:指进入朝堂。则:连词,就。王:指楚怀王。图议:谋划计议。接遇:

接待。应对:应酬。因屈原“娴于辞令”,故有此言。任:信任。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上官为了

宠 而  心  害   其   能。争取楚怀王的宠幸因而心中妒忌屈原的贤能。上官:复姓。大夫:官职

名。东周时,诸侯国官分卿、大夫、士三级。之:代指屈原。列:位次。争宠:争取楚怀王的宠幸。害:作“患”讲,

这里是妒忌的意思。其:代“屈原的”。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令,屈 平怀王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

   属 草 稿 未 定, 上 官 大 夫见 而欲 夺成了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按自己的

    之 , 屈  平  不  与。意思)做些改动,屈原不同意(给他)。使:令。造为:制定。造,作;为,作。

同义连用。宪令:国家法令。属(zhǔ):写作。而:就,承接连词。夺:强取为己有。之:代指屈原的草稿。见而欲夺

之,是“见之而欲夺之”的省略。与:允许,同意。 因  谗     之  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众 莫 不 知。谗毁屈原说:“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一 令 出,平  伐  其 功,曰以为‘非 每一道法令出来,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他认为‘除了

我 莫能  为 ’ 也。”王  怒  而  疏我是没有谁能制定法令的’。”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

屈平。屈原。因:于是,表顺承的连词。谗之:谗毁屈原,说屈原的坏话。谗,谗言,作动词用。为令:制定法

令。为,写,制定,动词。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伐:夸耀。

屈 平  疾 王 听  之 不 聪 也, 谗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进谗言

谄  之  蔽  明  也,   邪  曲  之 而阿谀奉承的小人蒙蔽了怀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的小人

害 公 也,方 正之 不  容  也,故 忧 愁 幽 思 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

而 作 《离 骚》。“离骚”者,犹 离 忧 也。因而写了《离骚》。“离骚”,如同遭遇忧愁。疾:恨,痛心。听:听觉,名词。

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王听之不聪”至“方正之不容”,四个带“之”字的句子都无独立性,是“疾”的宾语。聪:明察。谗谄(chǎn):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蔽:蒙蔽。明:明审的眼睛。邪曲:“邪”与“曲”都是邪恶、不正之意。这里指奸邪之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也:前四个均为带有感叹意思的叹词。后一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

气词。幽思:深思。而:因而。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犹:如同,好像,动词。离忧:遭遇忧患。离,遭受。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 穷 则上天,是人类的开始;父母,是人的本源。人遭遇困厄就

反      本,故  劳 苦  倦  极,会想到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们劳苦疲困的时

未 尝 不 呼 天 也;   疾   痛    惨  怛,未尝不候,没有不呼喊天的;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

呼父母也。呼喊父母的。穷:遭遇困厄。指处境困难。极:疲惫。疾痛:疾苦、伤痛。惨怛(dá):悲痛。怛,痛。 

屈 平 正 道 直 行,竭 忠 尽 智  以 事 其 君,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智力来侍奉他的君王,

  谗  人  间 之①,     可   谓进谗言的人离间他们(而使屈原被疏远),可以说是遭遇

穷 矣。信 而 见 疑,忠 而 被 谤,能 无 困厄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 乎?屈平之②作《离骚》,盖  自  怨 生 也。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虽多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正道直行:道德端正,品行正直。正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正道”与“直行”为同义连用,都是比喻说法。

以:表动作行为目的,连词。间(jiàn):离间。①之:代指屈原竭忠尽智而怀王信任他的这种关系。间之,指这种关

系被小人离间。信:诚信。而:转折连词。见:被。②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盖:大概。自:从,由于。

上称 帝    喾,下 道 齐 桓,中  述  汤、《离骚》中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说到商汤

 武,    以  刺  世   事。王、周武王,(引古代帝王的事例)来指责当世的政事。

帝喾(kù):号高辛氏。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齐桓:齐桓公

(?-前643),春秋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汤:商朝的建

立者。武: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以刺世事: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以,连词,表动作行为目的。 


展开余文
   明  道  德  之  广  崇,  治 乱 之 作者在《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还阐明了国家

  条   贯,  靡  不  毕  见。治与乱的规律,(这些)没有不完全得到表现的。

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条贯:条理。这里指“规律”。靡(mǐ):没有。靡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毕:全部。

见:同“现”。 其 文  约,其  辞 微,其志  洁,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

其  行 廉。其  称 文 小 而 其 指他的行为正直。他描述的都是寻常事物,但所包含的旨趣

极大,举   类   迩   而 见极大,所列举的都是离人们很近的习见事例,但所表现的

 义 远。  其  志 洁,故 其 称 物 芳;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的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

其  行  廉,故 死 而 不 容。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其:均为代词,代屈原。约:简约。微:

含蓄。廉:正直、方正。称文: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称”与“举”同义,都有“称述”之意。小:寻常事物。指:同“旨”。类:事物。迩(ěr):近。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称,称许。不容:不容于世,

不容于世俗之世、黑暗之世。 自 疏 濯 淖 污 泥之 中, 蝉  蜕(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

 于   浊 秽,  以 浮 游 尘 埃 之 外 ,  不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因而能超脱于尘世之外,不被尘

获 世 之 滋 垢,皭 然 泥  而 不 滓 者 也。世的秽浊污垢沾染,保持高洁,从污泥中出来而没有被污染。

自疏:自己疏远。淖(nào):泥浆。蝉蜕:蝉脱壳。蝉,名词作状语。以:表结果的连词。浮游:漫游,

此指超脱。尘埃:比喻尘世。滋垢:秽浊污垢。 (jiào):洁净。泥:作动词用,沾污。滓(zǐ):污染。“泥而不滓者”即“从污

泥中出来却不被污染的人”。者:结构助词,与“不滓”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不滓”的人。也:句末语气词。    

  推  此 志 也,虽  与 日 月  争 光  可  也。推论这种高洁的志趣,即使与日月争光辉也是可以的。

推:推论,推崇。此志:指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虽:即使。表让步的连词。

屈平既    绌,其 后 秦 欲 伐 齐,齐 屈原已被免除官职,这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齐国

 与 楚从 亲。与楚国合纵亲善。既:已。表时间的副词。绌:同“黜”,被罢免官职。其:此,代指“屈平既绌”

这件事。从:同“纵”,合纵,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惠 王 患 之,  乃 令 张 秦惠王对这件事很担忧,于是派

仪 详 去  秦,   厚   币委    质 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财(礼)物献给楚国表示

事 楚,曰:“秦 甚 憎 齐,  齐  与   楚要侍奉楚王,(并且)说:“秦国很憎恨齐国,但齐国同楚国合

从  亲,楚  诚 能 绝 齐,  秦 愿 献 商纵亲善,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来往,秦国愿意将商

 於 之 地六 百 里。”楚 怀 王 贪 而 信 张於的土地六百里献给楚国。”楚怀王贪婪,因而相信了张

仪,  遂绝  齐,   使 使 如 秦 受 地。仪的话,于是与齐国断绝交往,派出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患之:以之为患。意动用法。之,代词,代“齐与楚从亲”这件事。乃:于是。详:同“佯”,假装。去:离开。厚币:

丰厚的礼物。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诚:确实,果真。绝齐:绝于齐,与齐断绝交往。商於:秦地名,

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使使:派出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派;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 张仪  诈张仪欺骗

 之 曰:“仪 与 王 约 六 里, 不闻 六 百 里。”使者说:“我与怀王只约好了割六里地,没有听说六百里。”

楚   使  怒   去,归  告怀 王。 楚国使者愤怒离开,回到楚国就把这事向楚怀王禀告。

诈:欺骗。约:商定。怒:愤怒。去:离开。归告怀王:即“归而告之于怀王”。怀 王楚怀王

   怒,大 兴  师 伐  秦。秦发 兵 击非常愤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派兵

 之,大 破  楚  师 于  丹 、 淅,斩 首 八 万,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斩杀楚军八万,

 虏楚 将 屈 匄,  遂  取 楚 之 汉  中 地。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

大:大规模地。丹、淅:丹水和淅水。丹水发源于陕西商洛,向东流入河南,流经淅川,与淅水汇合,至湖北丹江

口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流经西峡、淅川等地。秦大破楚师事据《史记索隐》载,是在丹水之北,淅水之南,时间在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屈匄(ɡài):

姓屈,名匄,楚将。汉中:郡名。因在汉水中游一带而得名。其地在今陕西的一部分与湖北的一部分。 

怀 王 乃 悉 发国 中 兵,以 深 入 击 秦, 战 楚怀王于是征发全国的军队,深入到(秦地)攻击秦国,在

于  蓝 田。魏   闻  之,袭  楚  至 邓。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派兵袭击楚国直打到邓县。

楚 兵 惧,自   秦     归。而  齐  竟楚国的军队害怕了,从秦国回到楚国。而齐国竟然(因为

  怒   不   救   楚,      楚  对楚怀王绝齐的做法感到)恼怒不出兵救楚国,楚国从此

  大  困。陷入非常困危的境地。悉:尽,全部。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蓝田:秦地名,在今

湖北钟祥西北。之:代指秦、楚兵战于蓝田这一消息。邓:秦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北。竟:竟然。副词,表事出意料之外。

明 年,秦  割  汉 中  地 与 楚 以 和。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土地同楚国来讲和。

楚王曰: “不  愿 得  地,愿 得 张 仪而甘心焉。”楚怀王说:“不希望得到汉中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

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作“来”。甘心:快意,心里舒服。 张仪闻, 乃  张仪听到后,就对秦王

曰:“ 以 一 仪   而 当 汉 中 地 , 臣 请说:“用一个张仪就能抵得上整个汉中的土地,臣请求到

往 如 楚。” 如 楚, 又  因  厚  币 用  事 楚国去。”到了楚国,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

 者臣 靳 尚,而 设 诡 辩 于 怀 王 之 宠 姬郑 袖。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那里编造骗人的

  怀  王竟 听 郑 袖,复释去张仪。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释放使张仪离开。

以:用,拿,介词。当:相抵,相当,抵得上。往如:到,往。同义连用。因:趁机。用事者:掌权的人。设诡辩:编

造骗人的假话。设,编造。姬:帝王或诸侯的妾。竟:竟然。复释:又释放。张仪第一次至楚,曾以六百里商、

於两地欺骗楚王。这是第二次到楚,所以说“复释”。去:使动用法,使……离开。是 时 屈平这时,屈原已被

既 疏,不  复  在 位,使 于 齐,顾 反,疏远,不再在原官位,(被派)出使到齐国,回到楚国,(知道

  谏 怀    王 曰:“何 不 杀  张仪?”怀王悔,了张仪的事)就向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

追 张  仪,  不 及。派人追赶张仪,(但是)没有赶上。是:这,代词。在位:在原来的官位上。

于:到,介词。顾反:回来。

其① 后 诸 侯 共 击 楚, 大 破 之, 杀 其②这以后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的

将唐眜。将军唐眜。①其:指代前面发生的事情。之:指楚国军队。②其:楚国的。唐眜:楚国将军。 

时 秦 昭 王 与  楚 婚,欲 与 怀 王 会。怀王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面。怀王想应

欲行,屈平曰:“秦 ,  虎  狼  之 国,不 可 信。邀前往,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

不如毋行。”不如不去。”与楚婚: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初立,“楚往迎妇”。毋:禁止之词,不要。

怀 王 稚 子  子 兰 劝  王 行:“奈  何 绝 秦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

 欢?”怀  王 卒   行。入 武 关,秦  伏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秦国。进了武关,秦国的伏

兵绝   其  后,因 留 怀 王,   以兵断了楚王的后路,趁机扣留楚怀王,(拿怀王做要挟)要

求  割 地。怀 王 怒, 不 听。亡走赵,赵 不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

内。复 之 秦,竟  死 于 秦 而 归 葬。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而后归葬楚国。

稚子:小儿子。奈何:为什么。欢:友好。卒:终于。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丹凤东。留:扣留。以求割地:

以之求割地。以,介词,译为“拿”,“用”。听:听从,接受。亡:逃跑。走:奔向。之:到,至。竟:最终。楚怀王死于楚顷襄王三年。

长 子 顷  襄 王  立,以 其 弟 子兰为 令尹。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 人   既 咎 子 兰 以 劝  怀 王 入 秦而 不反 也。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能回来。


展开余文
咎(jiù):责备。 屈  平  既  嫉  之①, 虽 放 流, 眷屈原也因这件事而很恨子兰,他虽然被放逐,可是还

 顾 楚 国,系心怀王,不  忘  欲    反,冀 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返回朝廷的愿望,希望

 幸  君 之 一 悟,俗 之② 一改 也。君王能够完全觉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嫉:恨。①之:指代

子兰。放流:放逐。眷顾:眷念。系心:挂心,挂念。冀幸:希望。俗:社会风气,指当时楚国的坏习俗。②之:结构

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一:完全,彻底。 其 存 君 兴 国他爱护君王想使国家振兴,因

 而 欲反  覆  之,   一  篇  之而想使楚国返回到正确轨道,恢复其当初的面貌,在一篇

 中 三 致 志 焉。  然 终 无 可 奈何, 故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志愿。然而最终没有办法,所以

不 可 以  反。 卒 以 此 见 怀 王之 终 不 悟 也。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因此看清了怀王始终没有觉悟。

人 君 无 愚、智、贤、不肖,莫  国君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无德无才,

不 欲  求 忠 以 自     为,举  贤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

以 自 佐;来辅佐自己;人君:国君。无:无论,副词,表条件。智:聪明。贤:有德有才。不肖:无德无才。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哪一个。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举:选拔。自佐:辅佐自己。

 然  亡 国  破 家 相 随 属, 而 圣 君 治然而国破家亡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和治理

国 累 世 而 不 见 者, 其  所  谓  忠  得很好的国家历代却见不到,大概是他们所认为忠心的

者 不 忠,  而 所 谓 贤 者 不 贤 也。人其实不忠,所认为贤能的人其实不贤能吧。亡国:与“破家”同

义。随属(zhǔ):相随连续,接踵。治国:清平的国家。累(lěi)世:许多代。其:大概,副词。谓:认为。 

怀王以不知 忠 臣 之分, 故 内 惑 于 郑 袖 , 外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外

欺  于 张  仪,疏 屈平 而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面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却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

挫  地  削,    亡  其  六 郡, 身 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失去了他的国家的六个郡,自身

客 死 于 秦,为 天 下 笑。  此 不 知 人 之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这就是不能辨识人所招

祸也。……来的祸患。……以:表原因。不知:不懂得。忠臣:就是辅佐帮助君王竭忠尽智,像屈原这样的人。分(fèn):

资质。惑:迷惑,蛊惑。兵挫:军队被打败。地削:土地被分割。亡其六郡:楚怀王十七年,秦占有楚汉中郡;二

十八年,秦夺取楚地重兵;三十年,秦占有楚八城。以上都在六郡之内。身:自身。为:被。知人:辨识人。知,辨识。 

令 尹 子 兰  闻 之,  大 怒, 卒 使 上官令尹子兰听到屈原恨他的话十分恼怒,终于派上官大

大 夫  短 屈 原 于 顷 襄 王,顷  襄 王 怒  而 迁 之。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

之:指“屈平既嫉之”。卒:终。短:形容词作动词用,诋毁,说坏话。译为“说屈原的坏话”。而:表承接的连

词,就。迁之:以之迁。迁,放逐,流放。之,代指屈原。

屈 原 至 于江滨,被 发 行 吟  泽  畔,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唱,

颜 色 憔 悴, 形  容 枯  槁。他面容显得忧愁困顿,形体容貌显得消瘦。至于:到了。至,动词;于,

介词。滨:水边。被(pī):同“披”,披散。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水边。颜色:脸色,面容。憔悴:忧愁困顿的样子。

形容:形体容貌。枯槁(ɡǎo):憔悴,消瘦。   渔 父 见 而 问 之 一个打鱼的老者看见屈原就问他

曰:“子非三 闾 大 夫欤?何 故 而      至 此?”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缘故让您来到了这里?”

之:代指屈原。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欤:句末疑问语气词。故:缘故,原因。 屈原曰:“举世屈原说:“整个世上都

混浊 而  我  独清,   众  人  皆  醉是混浊的,却只有我独自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神志

   而 我 独 醒, 是以 见放。” 不清,却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我被流放。”举:全。混浊:形容(水)不清不洁。

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独:独自。醉:醉酒,神志不清。是以:“以是”,因此。见:被,介词。渔 父 曰:打鱼的老者说:

“夫 圣人者, 不 凝  滞 于 物,而 能与 世 推 移。“凡聪明通达的人,他不被外物拘泥,却能与世俗一起转移变化。

举 世 混 浊, 何 不 随 其 流 而 扬 其 波? 众人整个世上混浊,(您)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呢?众人

皆 醉,何 不   其 糟  而 啜  其 醨? 何 故 怀都醉酒,(您)为什么不吃那酒渣喝那薄酒呢?什么缘故使您

 瑾  握  瑜,而 自令 见放 为?”怀抱自己的高洁品质,以致自己被放逐呢?”圣人:聪明通达的人。凝滞:

拘泥、执着。于:介词,被。 :吃。糟: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怀瑾握瑜:比喻屈原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自令:令自己,使自己。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屈原曰: “吾 闻 之①, 新屈原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一个

  沐  者 必  弹   冠,    新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一个刚洗过

  浴  者必  振  衣。    人  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志行高洁的)

又 谁  能以身之  察察,受物之  汶 汶者乎?人有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

 宁赴 常 流 而 葬乎 江 鱼 腹 中 耳,又安能以皓皓我宁愿奔赴长流而葬身在江中的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高

   之白,而 蒙世 之 温蠖乎?”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①之:指代以下的话。新:刚,

才,副词。弹冠: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振:抖动。人:这里指志行高洁的人。察察:洁净的样子。受:蒙受。物:指社会客观环境。汶汶(mén):浑浊的样子。者乎:复合语气助词。赴:奔赴。常流:长流,指江水。乎:于,在,介词。安:怎么。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

样子。温蠖(huò):尘垢。  乃 作《怀 沙》 之 赋。……于 是 怀 石,就写作了一篇名为《怀沙》的赋。……于是怀抱

  遂 自 投 汨 罗 以 死。石头,就自己投入汨罗江而死。乃:于是。《怀沙》:楚辞篇名。在《怀沙》中屈原

透露了自己的死讯:“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这样,司马迁才加以引用。赋:这里指的是楚辞这种文体,即所谓“屈赋”。这是一种押韵的、句式长短错杂有致而便于铺陈事物、抒发性情的

文体。遂:就。汨(Mì)罗:汨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以:而。 

屈原既死之后,楚 有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屈原死亡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

好 辞 而 以 赋 见 称;  然 皆 祖 屈爱好文学并凭借赋而被世人称道;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

 原  之  从  容 辞  令,   终 莫 敢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却始终没有谁敢向君王

直 谏。直言进谏。之徒:这一类人。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宋玉:字子渊。鄢(今湖北省宜城)人,与唐勒、

景差同时受业于屈原,他以赋著称,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楚辞九辩》被认为是他所作。唐勒:楚大夫,与宋玉同时。景差:楚人,《楚辞大招》一篇有人认为是他所作。辞:文辞,这里指文学。以:介词,

凭借。称:称道。祖:效法。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其 后 楚 日 这以后楚国一天天

以  削,数 十年,竟 为 秦 所灭。……地更加削弱,数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竟:终于,表结果的副词。为:被,介词,表被动。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游览屈原自沉的地方,

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

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

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资料链接]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证《悲士不遇赋》片段流传下来。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人(如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文本鉴赏]

这篇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怀才不遇 ②赞其品格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

[答案]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2.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答案]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2)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任务二 分析传主形象

3.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4.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答案]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

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

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任务三 合作探究

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态。

6.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答案] 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夹叙夹议

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写法指导

夹叙夹议“三要点”

(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

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

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屈原在其作品《涉江》中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遭受奸臣谗毁,被楚王流放之时,在郁闷愤激之中写下的诗句。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迫害,他总能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所以司马迁深情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应用角度】 “责任”“理想”“执着”“直面苦难”“忠诚”“气节”“人格”等。

2.素材应用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更好的选择。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你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进行最后的抗争!

[积文化常识]

1.为楚怀王左徒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子非三闾大夫欤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明理知义] 孔子说:“粗鄙的人,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侍奉国君吗?他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担心失掉它。一个人总是担心失掉什么,就会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成长启示] 孔子在这里批评有了利益就往自己身上揽,有了错误就推得一干二净的人,这些人不肯承担责任,眼中只有利益,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青年学子要勇于承担责任,要从眼下做起,马上行动。

2.[先贤语录]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明理知义] 孔子说:“我想不讲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讲话,那么弟子们又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讲了什么呢?春夏秋冬照样运行,天下百物照样生长,天讲了什么呢?”

[成长启示] 天地是伟大而谦虚的,从不自夸,人不也应当以此自励吗?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屈原列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过秦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苏武传》教师用书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