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12  2020-10-2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

      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展开全文阅读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三、总体感知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突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导读理解

      1、翻译文章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己”。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己”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4、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5、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6、“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與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7、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

      (3)虽有槁暴____________

      (4)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

      答案:(1)“知”通“智”,智慧

      (2)“生”通“性”,资质、禀赋

      (3)“有”通“又”

      (4)“輮”通“煣”,使弯曲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劝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部编新教材古诗词教学“知人论世”之诗人诗词足迹地图
下一篇:《劝学》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