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05  2020-10-3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优质课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重点语句。

      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类获取教养的途径。

      【学习过程】

      (一)助读链接

      一、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 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一生不在乎世俗,一心追求自我实现,他的文字朴素笨拙没有废话,却有着直戳人心的力量。

      二、相关知识

      名人读书方法

      1.借摘读。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党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便于理解深刻。

      2.翻选读。吴昌硕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3.插缝读。学者顾颉刚陪夫人就诊的时候,也要挟书阅读,若有所得,归来即记在笔记本上。35年间,他记的笔记竟达160册之多。

      4.“啃”“悟”读。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和“悟”。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 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5.选择读。朱光潜说: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他认为:“你与其读千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6.重复读。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对有些难懂的书,他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他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问题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剜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7.交叉读。理论家胡乔木共有136个三米高的大书架,约3万多册的私人藏书。他没有什么业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如哲学、外国小说、政治、剧本、自然科学类的书,同时交叉着看,以调换脑子,而在调换脑子的同时,又有所得。

      8.“怪”法读。台湾作家李敖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他常把书中重要的资料影印下来,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门别类的“专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华”,等到书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送、卖、扔,他都没有多大意见。

      (二)语言整合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单音字注音

      狭隘(ài)慰藉(jiè)

      瞬间(shùn)跋涉(shè)

      卷帙(zhì)沉溺(nì)

      戕害(qiānɡ)刹那(chà)

      霎时(shà)麻痹(bì)

      2.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累积累61480;lěi61481;累赘61480;léi61481;劳累61480;lèi61481; 数不计其数61480;shù61481;数典忘祖61480;shǔ61481;数见不鲜61480;shuò61481;

      二、写对字形

      jiānɡ61480;缰61481;绳jiānɡ61480;疆61481;界jiānɡ61480;僵61481;死 闲xiá61480;暇61481;时光白璧无xiá61480;瑕61481;闻名xiá61480;遐61481;迩

      赤luǒluǒ61480;裸裸61481;kē61480;颗61481;粒青kē61480;稞61481; 遵xún61480;循61481;xùn61480;殉61481;难xùn61480;徇61481;私

      松chí61480;弛61481;骏马奔chí61480;驰61481; 时máo61480;髦61481;大chǎnɡ61480;氅61481;

      三、用对词语

      判断下列词语使用得正误并解释。


展开全文阅读
      1.水是生命之源泉,水与生命的起源息息相通。(√)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

      2.听说留学国外的儿子生病了,妈妈非常担心,但也只能望洋兴叹,帮不上忙。(×)

      望洋兴叹: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 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一般强调自己无能为力做某事而无可奈何。句意强调路程远,帮不上忙。可改为“鞭长莫及”。

      3.为什么遭受这些苦难的人是我?生活没有给我答案。有时候我快要撑不下去了,想就算了吧,一劳永逸地离开这个世界。(×)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文意是强调“了结自己”,可改为“一了百了”。

      4.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明确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共同管理,守护祖国的碧水蓝天。(√)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5.近期的学生和老师的几次纠纷把教育推向波峰。有人就意味深长地说,何不回到私塾时代,教育社会化,市场调节教育收入,大家相安无事,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原指每一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来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三)文意理解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划分文章的结构。

      章节 内容

      一(1)①真正的修养

      二(2~5)②杰作的作用

      三(6~7)③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

      答: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写的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四)细研精析

      1.(目标1 关键词语的含义) 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简要说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答: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2.(目标2 关键句子的含意) 作者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不矛盾吗?

      答: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3.(目标3 观点态度) 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4.(目标4 论证方法) 作者是怎样论述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的?

      答: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 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5.(目标5 分析探究) 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答: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_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 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五)技法迁移

      举例论证

      一、教材技法

      文章的第六段,为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二、名师点拨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例如《哨子》一文列举作者从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猎取恩宠荣禄”“醉心于名望”“积累财产”“寻欢作乐”“爱慕虚荣”“贪求富贵”这六种哨子现象,论证了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运用举例论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例子≠内容丰富



展开余文      “多用例子=内容丰富”,这样的认识在一些师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实际教学中,“多用例子”也的确是某些老师指导写作时强调频率最高的一点,高考阅卷时发现这类例子组合拼接式的习作实在是大有拥趸的。其实,只凭“感觉”或“感性” 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变成简单的例子叠加,甚至有可能写成表面冠冕堂皇但却经不住推敲的伪劣文字。

      2.要挖掘事例与论点的内在关联

      写作文当然可以用例子,例子选得好、用得巧无疑会令习作内容充实、分析具体,从而得个理想的分数,而选得好、用得巧应该是建立在对作文题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事实胜于雄辩”,并不是说你只要把例子摆出来对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须对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蕴涵的使观点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谈话题认识理解上的关键节点。总之一句话,要有高质量的思维分析。

      如一篇题为《专注铸就成功》的文章。文章主体部分举了四个例子:李贺“瘦马驮诗”,肩背“诗囊”,专注写诗,写出千古佳句;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练字,心无旁骛,成为著名书法家;居里夫人幼时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才成为著名科学家;杜甫了解人民疾苦,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上,成为伟大诗人。文后的评语认为该文“选用的材料十分典型,给人以丰富之感”。《专注铸就成功》中的四个“例证”段落形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概述事例,然后对事例做简单化的因果分析。解剖其中一段,窥其一斑即可见全豹: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她读书时,伙伴们在她身后放了一摞凳子,只要她一动便会倒下来。但是伙伴们玩耍回来后,她依然在读书,对旁边的凳子丝毫没有察觉。正因为专注,她才从几吨材料中,提取出几克镭,才成为著名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辉煌。

      三、迁移运用

      以“作品和人品”为题,写一作文片段。要求: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答案:(示例)一个人的心沉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福地。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确实极有道理。每个人都有他的降落伞,那是此生此世个体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其降落地,便成了灵魂的归宿、品性的显现。

      齐白石画外的天际,是一幅瓜果蔬菜、小鱼虾蟹的背景图。远离功名浮躁、浸渍于山林草木的他,尘心不起,世虑无忧,他将百年光阴投于温柔的画中,净灵净心是他的福地,他的格调就在这里扎根发芽。

      “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杜甫,这个从作诗到做人都过于一板一眼的老夫子,诗史中沸腾着苦痛与热血。十年困守的长安,他飞行的出发地,养就他一心忧国忧民的博大。仁爱,渗入土中滋沃,也便成了他品性的福地。浩瀚杜诗,纵是悲苦,也这样开阔;纵是沉重,也这样有力。高尚格调若一缕绝美琴音,杜甫的人品就是最通透的回音壁。

      诚然,格调品性一致的不在少,但既然元好问论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便不得不承认,总有异数。

      【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巩固

      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段提到修养的目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获得修养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研读世界文学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C.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不在于多读、多知道,而在于通过阅读作品让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联系。

      D.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与读书多少关系不大,因为读书时生吞对教养没有多大的作用。

      A [文章首段提到修养的目的,是引出下文阐述通过读书获得教养的途径。]

      2.为什么说“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

      答案 ①读者的第一要务在于认识那些与自己引起共鸣的作品,有名的作品不一定能与读者产生共鸣。②读者阅读作品应该基于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阅读令自己反感、读不进去的作品。

      3.作者在最后一段, 提到当时青年人读书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作者写当时青年人没有时间读书却有时间泡咖啡馆,批评他们认为读书无意义的观念。②通过和读书相对比,照应题目“读书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 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 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 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摘自赵畅《读书是一种“遇见”》)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C [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面越广越好。]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释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D [关于读书,文章先阐释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接着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普通之书。

      C.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展开余文
      D.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

      A [文中是“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不是“就能吸取……菁华”。]

      三、语言表达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________,其中201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________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好消息是,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坏消息是,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________,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 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________,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B [C项“不是……而是……”表并列,D项“与其……不如……”表选择,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一个轻微转折,故不合适。A项根据下文“一是……二是……”可知,它是属于判断的结果,可排除。]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况愈下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B.一落千丈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C.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D.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D [每况愈下:后来指情况越来越坏。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忽然由高音骤然下降为低音。后来形容状况、地位、声誉急剧下降。云泥之别: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一文不名:连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度贫穷。一无是处: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很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 必然性。

      D [A项,语序不当,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B项,语序不当,“泛滥”和“流行”应调换顺序。C项,语序不当,“如果”应置于句首;“泛滥”与“流行”应调换顺序。]

      1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2)公司决定于本月20日下午三点,在大会议室召开三季度总结大会,请全体员工准时光临。(某公司通知)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我来拜访您,恰逢您外出了。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费心一读,不吝赐教,我定当及时斧正。(留言便条)

      (5)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写了感谢信表示感谢,上写道:“杏坛高手,医者仁心。”(感谢信)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解析 (1)“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用于学生思念恩师不合适,可改为“常念”“思念”。(2)“光临”是用于对贵宾的欢迎语,此处应该改为“参加”;(3)是一个广播稿,要让听众听明白,“全部”容易误听为“全不”,所以改为“全都”。(4)“ 斧正”,也说斧削。请人修改诗文的客气话。改为“订正”或“修订”。(5)“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泛指授徒讲学之处。今喻教育界。“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根据语境,将“杏坛”改为“杏林”。

      答案 (1)将“垂念”改为“常念”“思念”“感念”。(2)将“光临”改为“参加”。(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4)将“斧正”改为“订正”或“修订”。(5)将“杏坛”改为“杏林”。

      11.某班要举办一次“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对对子”,如果你是这个学科的课代表,请参照例子,对出下联。要求:富有文采,内容与代表的学科有关。

      例如:化学课代表出上联:笔端山水萃取成句

      物理课代表对下联:梦里风烟熔化作诗

      音乐课代表出上联:抚琴弹落西江月

      美术课代表对下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代表出上联:讲台三尺,传孔孟老庄学问。

      数学课代表对下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①“抚琴”是音乐科特点,“西江月”既是弹奏的词牌名,又营造出夕阳西下的意境,柔美细腻。“皴开”是美术手法,“浣溪沙”既是画中的表达内容,又是词牌名。对联平仄对仗工整,内容符合要求,意境深远。②“孔孟老庄”指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都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赞美语文老师知识渊博、立德树人。“点边线面”是数学概念,在夸赞数学老师心灵手巧、教学有方。

      答案 ①对月皴开浣溪沙(落笔素描蝶恋花) ②直尺一把,画点边线面人生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2020-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