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84  2020-11-0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课标摘引: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重审美体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联系作者情况和背景,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反复的诵读,能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这个词语的深刻内涵以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这悲凉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独特的性格气质所选择的赏景角度,是作者用另一种慧眼看故都。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寂寞、萧索、破败。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北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曾经这样评论:“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学生要通过理解不同作品、作家的审美情趣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学习目标:读懂“悲凉”的内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围绕“解读文眼”和“探究悲凉”展开,强化诵读,组织学生对悲凉的具体体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懂“悲凉的内涵”,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用“悲凉”一词来赞秋颂秋所体现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法设计: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还要提升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写作的能力。

      1. 移情法。列举古典诗词联句,营造浓浓的秋意、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 诵读法。“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 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如下几个学习任务:

      一、多读多诵,理清内容,初悟情感。

      二、解读文题,尤重故都,初品悲凉。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初吟伤秋。

      四、初品文本,观赏秋色,吟咏秋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作者笔下之秋,品文人心中之秋。细味悲凉。

      一、导入: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伤春悲秋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的主题。见秋色,有人品出了哀伤和寂寞,也有人品出了宁谧和热烈,面对繁华褪尽,历史悠久的故都,饱经屈辱流离的郁达夫却品出了深沉的悲凉之感。

      二、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伴乐快速地默读课文,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三、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

      品作者笔下之秋。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描绘了五幅图画,并做诗意解读。

      清晨秋意图     破屋残垣闻驯鸽,蓝朵疏草漏云天。

      秋槐落蕊图     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展开全文阅读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韵摇疏树,夕照寒光下古台。

      秋雨话凉图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秋日佳果图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总结:作者笔下之秋,通过意象的组合,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清水出芙蓉,闲笔话真情

      味文人心中之秋。

      (一)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小结: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二)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小结: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三)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

      小结: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五、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吐真情。

      瑞士思想家阿米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面对盛世之秋,青年学子的我们又会生出何样的感慨?付诸成文。

      师自作:    感秋寄在座诸君

      姚秋燕

      一行飞雁入云霄,拂面凉风黄叶飘。

      秋实丰收如画景,喜人笑意在眉梢。

      红叶如蝶舞翩跹,麦穗金黄散清香。愿人人能享丰收秋,赏繁华世。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故都的秋》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故都的秋》简单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