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60  2020-11-1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2.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3,五岳: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课前预习】

【正音正字】

磴(   )  徂徕(   )  戊(  ) 摴蒲(    )  罅(   )

【词语积累】

1,常见农历的代称:

  朔:                  。     

  晦:         。    

  望:         。    

  既望:                。

2,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通“    ”) 

  多平方,少圜(圜通“   ”)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    ”)

3,多义词:

  阴:其阴,济水东流(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4、翻译课文:(逐句翻译)

【课堂探究】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从(     )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 

  第二天: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写作思路:(      )——(       )——(      )——(       )。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5,文章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6,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7,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8,本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

9,点评本文动静结合写景的特色。

10,请你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领略泰山的美。

11,仿照课文的思路,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12,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改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课后拓展】

1,解释划线词语:

泰山之阳  (              )   其阴    (                ) 

乘风雪   (       )           长城之限  (             )

遂至山巅  (             )      半山居雾  (         )

戊申晦   (         )          极天云一线 (  )

绛皓驳色  (  )                 尽漫失   (  )

僻不当道者 (  )                 明烛天南  (  ) 

 2,选择:

①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明烛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展开全文阅读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③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导学案答案:

【正音正字】

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wù) 摴蒲(chūpú)  罅(xià)

【词语积累】

1,常见农历的代称: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2,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3,多义词:

  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4、翻译课文: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原文: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翻译: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河,北面山谷的水都流进济水。

原文: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原文: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翻译: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翻译: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翻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登山。

原文: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翻译:四十五里路,山道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原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说的环水。

原文: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翻译: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行程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原文: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路上有个天门。

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原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原文: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翻译: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能攀登。

原文: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翻译:登上山顶,只见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南边。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原文: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翻译:  戊申是月底,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等待太阳出来。

原文: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翻译:大风扬起的积雪打击脸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依稀看见云中几十个白的像骰子一样立着的是山峦。

原文: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翻译:天边云彩上有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来,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原文: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深浅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原文: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翻译: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原文: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翻译: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

原文: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翻译:(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来不及去看。

原文: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翻译: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的,圆形的很少。

原文: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翻译:杂树很少,松树很多,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全都是平顶的。

原文: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翻译: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原文: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翻译: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齐。

原文:  桐城姚鼐记。

翻译:  桐城人姚鼐记述。

【课堂探究】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 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 本文的写作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一线贯穿,循序渐进,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

【课文简析】

  本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


展开余文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 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学习这篇课文,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和“泰山夕照”。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绚丽壮美的胜景。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5,文章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 不矛盾。  “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 )

  6,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7,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②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③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④句式多变,动静结合。

8,本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

(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 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都可见气候严寒。 )

9,点评本文动静结合写景的特色。

(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字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

10,请你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领略泰山的美。

(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

11,仿照课文的思路,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12,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改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课后拓展】

  1,解释划线词语:

泰山之阳  (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

其阴    (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 

乘风雪   ( 冒着 )

长城之限  ( 界限,这里指城墙。 )

遂至山巅  ( 顶峰,颠峰。 )

半山居雾  ( 停留。 )

戊申晦   (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

极天云一线 ( 尽,尽头。 )

绛皓驳色  ( 杂,错杂。 )

尽漫失   ( 模糊、缺损。 )

僻不当道者 ( 偏僻。 )

明烛天南  ( 名词作动词用,照。 ) 

  2,选择:

①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明烛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③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朗读课文】

复习

  3,画出作者登山的线路图,看谁画得准确。   

  

【课堂探究】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 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 本文的写作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一线贯穿,循序渐进,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

【课文简析】

  本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 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学习这篇课文,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和“泰山夕照”。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学案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