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616  2020-12-2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为了忘却的纪念》优秀学案
 【素养目标】

      1.了解文中涉及的典故,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3.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02年去日本学医,鲁迅一生追求民主,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斗争,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同时又十分热心帮助提携年轻人。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2、题目解说

      “忘却”,摆脱悲哀,为了忘却意为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速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觉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噩耗传来,鲁迅先生作诗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刽子手的愤怒,后又接连撰文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并在由他主持编辑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刊登他参与起草的两篇宣言和他撰写的《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两文,同时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选刊了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作为无言的纪念。1933年2月7日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4、资料链接

      “左 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左联”五烈士被害: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

      向秀和他的《思旧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展开全文阅读
      《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向秀为怀念嵇康和吕安所作,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司马氏手中,朝野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必定会遭到打击报复。为避祸,向秀写《思旧赋》正文极简短,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是以“李斯东门黄犬”的典故来隐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向秀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同时也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

      三、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任务探究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1、读课文,概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写作特色。

      2、材料是片段式的,作者如何巧妙的组织在一起的。

      3、标题中忘却何以又记述往事,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任务探究二:鉴赏人物形象

      1、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葬的几次交往。

      2、白莽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4、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第一问,结合文中作者对柔石言行的回忆展开分析;第二问,可从具有这样性格特点的柔石被反动政府残杀这一结果入手,探究作者的意图

      5、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任务探究三:探究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

      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概括每联的内容?

      3、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

      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4、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5、怎样理解文中三个典故?(试举其中一例加以分析)

      答题思路

      引用三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蕴,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题旨,起了极好的作用。

      6、第五部分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作用?

      7、“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

      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

      四、素材积累

      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柔石本名赵平复。有一天,鲁迅读了柔石的小说稿《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看见稿上署着“柔石”两字,凝视了一会儿便向柔石询问。柔石当即解释说,这笔名取自家乡方祠前一道小桥上题刻着的“金桥柔石”四个字。鲁迅会心地笑着问:“《易经》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老子》又有‘守柔曰强’之说你知道么?”鲁迅觉得这小说写得不差,决定放在他和郁达夫

      主编的《奔流》上发表。柔石自学校毕业后,在正式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作品,这还是第一次。

      适用角度:“友谊”“师心”“教育”“伯乐”“爱与憎”等。

      请写出素材适用角度:                                               

      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运用上面材料,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答   案

      任务探究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1、读课文,概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写作特色。

      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

      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

      写作特色:以柔石白莽为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记叙、议论、抒情结合。

      2、材料是片段式的,作者如何巧妙的组织在一起的。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引出柔石;第二部分写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体现线索明晰,重点突出的特点。

      3、标题中忘却何以又记述往事,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忘却”和“记念”的意思相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① “忘却”是“记念”的目的。写文章怀念、痛悼五位革命青年;写文章“记念”是为了“忘却”减轻甚或摆脱精神的重压和情感的折磨,化悲痛为力量。

      ②“忘却”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

      任务探究二:鉴赏人物形象

      1、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葬的几次交往。


展开余文
      由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外貌)。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白描)。

      2、白莽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纯朴、率真、乐观。第一次会面后,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过鲁迅回信解释,他便不存芥蒂,接受赠书,并送译诗给鲁迅,说明他敏感、率真;第三次见面的衣着及见面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说明他的纯朴、乐观。

      ②爱憎鲜明。他故意将“国民诗人”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爱的诗人。

      3、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表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4、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迂”本义指“迂腐”,有一定贬义色彩。然而,作者写柔石的“迂”既与本义有一致地方,更有较大差别。

      柔石的“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硬气”。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神态、语言);在跟鲁迅一起走路的时候,“简直是扶住我”(细节)。

      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与女性一同走路,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

      原因:鲁迅写柔石的“迂”,一面饱含着浓浓的喜爱之情,写出了柔石的可爱;一面又毫不留情地指向反动政府残害这样单纯、质朴、善良、忠厚的青年,这样的政府该是多么黑暗、残暴的政府啊!

      5、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方孝孺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①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交代了柔石“迂”和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硬气”的性格特点。 

      ② 揭露国民党政府如朱棣一样,滥杀无辜。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任务探究三:探究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1、“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

      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2、“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概括每联的内容?

      一、二句写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三、四句写人民的

      深重苦难,概括了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五、六句写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表达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七、八句写作者的愤慨之情,揭示现实的黑暗。

      3、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

      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中“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

      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力的“逃走”。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紛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冕了”,写烈士遭难。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的“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4、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5、怎样理解文中三个典故?

      ①引用向子期《思旧赋》

      晋朝向秀作《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

      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

      借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政权—样,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懂得了“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

      ②引用“高僧坐化” 典故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

      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6、第五部分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作用?

      采用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土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7、“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

      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

      “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

      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

      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六、素材积累

      适用角度:“友谊”“师心”“教育”“伯乐”“爱与憎”等。

      【运用示例】

      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宣扬他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调和,这是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能憎,更能爱。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并肩作战的人,鲁迅先生不但平易近人,而且真情相助。他与“左联”作家柔石的友谊,就从为柔石审阅书稿和推荐发表开始。鲁迅就书稿上“柔石”的署名,引用《易经》和《老子》之言,晓喻柔石做人要懂得“曰柔与刚”“守柔曰强”。鲁迅让我们看到犀利、冷傲的文人风骨,也看到呵护、教诲青年的师者风度。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荷花淀》优秀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为了忘却的纪念》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