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33 2020-12-2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过秦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教学重点: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圈画法,交流探讨法,点拨归纳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和背景:(结合资料书《新课程》)
三、解题:
过秦论“过秦”即“言秦之过”,即指出秦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秦的过失,卒章所谓“仁义不施”而导致“攻守之势异也”。其攻也若何?其守也若何?就是本文的着眼点了,而在笔墨运用上,贾谊又是怎样调度的呢?
四、朗读正音,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理出大致思路: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五.逐段读译、探究课文。
(一)第一段:
1.朗读文段,小组交流,讨论重要文言词语的理解,难句的翻译。
(1)字词:
固,席、包、囊,是,内、外,务,致力于;衡,斗,于是,拱手,而
(2)难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2.内容探究:写秦国实力的崛起。
(1)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用原文的话回答)
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统天下(四句只一意,而必叠写之者,盖极言秦有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
④政通——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仁政”
⑤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3)小结:秦国有地利、人和之便,而关键在于变法,本段写秦之始强。
(二)第二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1.字词句:
(1)既,蒙,因,南、西、东、北,弱,爱,致,从,与,离,之属、之徒、之伦,延敌,师,亡、北,漂,因,趁,利,便
(2)难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内容探究:
(1)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2)六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实力如何?在和秦国的较量中结果如何?
明确:
策 略 具体表现 实力
政策 约从离衡、离间秦国营垒 九国会盟,联合
人才 不惜代价,招贤纳士,尊贤重士 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战略决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实力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地广、师众
展开全文阅读
结果: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九国败。
(3)着这么多的笔墨写诸侯的实力,其用意何在?
明确:笔起波澜,秦国走向强大的路上总得有一些更强大的陪衬,而九国之师不堪一击,更加突出了秦国之更强。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从实力上说,秦国弱,九国强;从结果上说,极力渲染诸侯声势,突出秦人困诸侯之易,以诸侯失败反衬秦在走向强大之路上无可抵挡,为后文与陈涉力量对比作铺垫,照应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4)小结: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六.朗读
七.布置作业:《活页》A组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巩固一二段内容
二.研习新课:
(一)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1.字词句:
(1)振,策,亡,履,却,弯,报怨,愚,弱,帝王
(2)难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水呵
2.内容探究:
(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义重出有何作用?
明确:四句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
(2)本段中哪句反映秦始皇的统治方式?请用原话回答。
明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心句
(3)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业绩如何?
措施:对外政策:军事(南扩大版图,收百越之君;北筑长城守边境防匈奴)
特点:武力
对内政策:政治、文化、刑法、地理形势(愚民、弱民、防民即以民为敌)
特点:暴政
业绩: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4)小结:
此段极尽形容始皇之强盛,比从前更加不同。
自废先王之道至此,正说秦皇之过,看来秦过,亦只是自愚自弱,暗含申戒(规汉)之意。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极)盛
(二)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皇朝的覆灭。
1.字词句:(1)殊俗,瓮、绳,云、响,景,山东
(2)难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内容探究:
(1)本段如何描写陈涉的?
地位卑贱、才能平庸、人数极少、缺少兵器。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前面写诸侯之强大,本段写陈涉之弱小,前者以强衬强,后者以弱衬弱,善攻而不善守,均为文章论点服务。
(3)小结
前面三段写秦由始强到又强到极强,一步步攀登至极盛的态势,而本段却以极经济的笔墨写秦之突兀而亡,正是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为下文议论造势。
秦之灭亡——毁于一旦——(极)衰
三.朗读,复习巩固二三段内容
四.布置作业:《活页》B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前几段,复习巩固其内容
二.学习第五段:
1.字词句:(1)小,弱,序,朝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内容探究:
(1)梳理本段论证思路。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强秦的灭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叙秦之兴亡,第二部分议秦亡的原因,第一部分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事实胜于雄辩,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因事见意,理寓事中,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秦之过错——仁义不施——鉴
六、本文作者认为亲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结合《新课程》课堂互动)
七.本文重点叙写了秦始皇的功业,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课堂互动2)
(1)统一天下之前
①政治上 ②军事上
(2)统一天下之后:①文化上 ②刑法上 ③地理防务上
八.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余文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 对比、映衬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高步瀛在《文章源流》中说:“此篇前半极力形容秦国累代之强,非诸国所能敌;及始皇益强,遂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其势力益雄,防卫益固,真可谓若万世不亡者,而陈胜以一无势力之人一出,而遂亡秦。此段更就前文所述,两两比较,几同卵石之异,而卵竟碎石,是真奇怪不可测度。其千回百折,止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这段话说得很精彩。这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并不复杂,但两两对比,非常有力。为了突出秦国的强大,文章首先渲染了东方六国的强大,而强大的六国在秦国面前竟不堪一击,对比中秦国的强大显现得凛然不可逼视。写陈胜时,极力排抑,极写他平庸微末,不足挂齿,但是秦王朝竟然被这样一个小小人物搞垮了。这是说,不是因为陈胜有什么奇异的神通,而是秦王朝在攻守之势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他自己已经成为腐尸朽木了。这样就非常有力地强调了“仁义”的作用,为人们提出了触目惊心的惨痛教训。
九、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2.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席卷天下
3.南取汉中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5.宰割天下
6.蒙故业
7.率疲弊之卒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
参考答案:
1.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因遗策(因、蒙,近义。)
7.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十.小结、 布置作业:《新课程》语言运用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伶官传序》公开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