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557  2020-12-26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0年11月浙江省温州一模作文写作指导:打破前见之锢
2020年11月浙江省温州一模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前见”是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者理解。

      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

      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前见”是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者理解,这是题目对概念的诠释,这个判断和理解与理解者的眼光和思维习惯等有关。“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这是哲学家伽达默尔对“前见”的论断。命题人对伽达默尔的话又做了进一步诠释:“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这个诠释正是命题人暗示的思考方向。

      2.写作任务的限制。“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是题目给出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前见”和认识事物的关系来展开,对前见的正负两种价值形态(预见、偏见)进行分析、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这两句是材料的重点,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考生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去发现、去认识、去关注前见,使之能发挥积极的预见作用;察觉到不合理的前见,及时调整,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形成正向的预见性的理解,实现超越。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这是命题人给出的两种判断,考生可以选择其一,也可综合论证,还可以从“如何消除偏见,让前见成为预见”等角度思考,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在对材料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考生可以联想到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我们开启理解的出发点,具有预见性,如“叶落知秋”“履霜知冰”等。可以联想到受历史环境、历史传统、个体经验等因素影响,难以清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前见”就成了偏见,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如“盲人摸象”“坐井观天”等。也可以思考在理解事物时能觉察到不合理的前见,从而及时调整,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向着更高的视域敞开,形成正向的预见性的理解,实现超越,从而达到使“前见”转化成“预见”以避免“偏见”发生。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前见”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解题

      本题属思辨性新材料作文,旨在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围绕生活中出现的“前见”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引导考生对前见(预见、偏见)进行多层面(如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群体特征层面、个人经验层面等)的思考分析,并能提供理性而又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且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抛却偏见,使前见成为预见。

      2.融合视阈,化“偏”为“预”。

      3.打破前见之锢。

      4.消除偏见,让前见成为预见。

      5.莫让前见成偏见。

      6.秉持己见,不囿于前。

      ……

      偏题立意:

      1.要有前见,首先必相信自己。(立意走偏,题目引导的思考方向在“前见”和预见、偏见的逻辑关系上)

      2.做事情要有远见。(偷换概念,将“前见”偷换为“远见”,“远见”是正向判断,“远见”往往卓识,而“前见”可能是预见,也可能是偏见)

      ……

      ------------

      范文一:知有前见,守其本真

      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塑造了柯西莫“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的形象,提出“想要看清尘世,就应与之保持必要的距离”。扎根“经验”的大地,“前见”不可避免,而我们应与自己的先行判断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此才能摒除偏见,收获纯乎孩童的轻盈,看见世界清晰的倩影。


展开全文阅读
      “前见”表面上是一种自然的提前解读,本质上是不可控的,是在一定价值观下对事物潜意识的定义,不仅缩小个人世界的边界、蜷成莱索阿在《不安之书》中时刻惊慌的身影,而且还会对正确价值判断造成滞碍。因为作为普通人,我们的价值观不可能完美无瑕,没有爱因斯坦所言“天才的冲动”,导致我们的“前见”很难成为“预见”而往往落入“偏见”,耽溺在自己的意淫中无法自拔。

      这种自我的桎梏,往往要求我们心中向上“升入天空”的那一部分作出改变,可这何其困难。索尔仁尼琴因自身对民主政治的前见,写作抨击苏联的社会制度而被驱逐出境、开除国籍。他的预见本可让他自豪,但他还是最终对克林姆林宫现在的主人低下了头。他与他的民主愿望一起中风,死于一个充满偏见的夜晚。正是因为放下偏见等于否定自我,想要克服它才是那么困难;也正是因此,不剥开历史烟尘的褶皱去赞美那个宁愿从贵族生活出逃的托尔斯泰是幼稚的,不体察心灵具体而微的灾难就推崇那个从勘破繁华走向寂静佛堂的李叔同是轻佻的。他们为战胜偏见而品尝的痛苦,是泥于偏见的我们无法体会的。

      虽然这个过程充满血泪与不安,在这样一个本性的预见逐渐转化为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描述的“狂者”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我们自认为的预见,在“灵驹算法”的大数据下都化成了偏见的丝线,一圈一圈地勒住我们,最终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像往常一般被饲以花样翻新实则毫无变化的信息垃圾。要冲破这茧房,一定要摒除偏见之心,用孩童的天真观察世界,收获化茧成蝶的轻盈,守住人的尊严和本真。

      我们不应踏入莎翁所言“充满声音而空无一物的世界”,不应在自我价值观和经验的泥淖里徘徊不前。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莫放“前见”之修芦,碍“自我”之月展露光辉。斩去偏见的枷锁,做傲立于理想国的君王。

      点评一

      本文立意紧扣材料,中心突出。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从材料出发,紧扣题目和材料的内涵,方向明确,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知有前见,守其本真”立论,论点鲜明,论证有力。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本文材料选材新颖,从文学作品《树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不安之书》以及索尔仁尼琴、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的描述等论据中,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并在结尾使用莎士比亚的名言再次扣题。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文章先从提出问题“前见是什么”“为什么会落入偏见”进行分析,接着论述了偏见的危害,最后提出中心论点“一定要摒除偏见之心,守住人的尊严和本真”。

      -------------------

      范文二:超而偏见,前而预见

      在伽达默尔对“前见含于理解”的看法下,前见被当下学者剥离为极端的预见和偏见。对于这种时代下无法避免的手段,笔者窃以为:漫思超思为偏见,适仰前观为预见。

      “前见”是个体为削弱不确定性期望和失望而产生的心理手段。诚如萨特在《地狱》中所言:“他人即是地狱。”个体对于自我的前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他人抑或外界对自我心性和预达期望的偏离及落差,这是生命保护自己的一种精神措施。而今天下熙熙,精神愈受重压,“前见”已然成为当下值得烛心剖问的课题,既然必然拥怀之,那便索性处之。

      “前见”妨碍认清事物,阻碍事物的发展不可否认。美国的“想象力赎金案”,试炼中自我期望的过度攀高等实例也确实说明了“前见”对事物具有所谓的“狭隘化效应”。

      但究其根本,对于偏见的潜移默化,其本质原因是建立在“前见”之上吗?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说到的“对于道德的过分重视,反而成为对邪恶间接有力的褒扬”,对于自我的过分看重和对自我能力的不现实性规划才是促使崩坏型“前见”成为偏见的根本,内心的漫思遐思才是撕碎事物的主谋。因此,对于“毫无根据的前见”的诡辩便不攻自破。

      反观预见,便是在合宜的距离下观测前道的行为。在更深的程度上,如同《了凡四训》中所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真正的预见是基于当下看穿未来的可能性轨迹,这也要求当下的个体不可有“梦中不易说梦,醉中只觉陶陶”的迷茫,而当有根基性的现实作为参考,彻悟出在合宜的距离上远观的能力。

      残毡拥雪,旌节落尽,是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身影;早期将苦难视为上帝的枷锁,而晚年绽放人性的荣光是冉阿让对前见的悸动。前见让个体拥有“远略之见”,让个体拥有“天下为棋,一步三算”的深谋。不偏不倚的远见在个体的塑造成形中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同时,“前见”也是人们通往一种“陶世容物”胸怀的前标,是如同戴望舒“悟得天如何老,月如何缺”的对人生不确定性的豪迈旷达和对不确定性苦难和光明的平视与看淡。恰如其分的前见在从个体到社会的构成中,从肉体到精神的遥想中都不可被磨灭而熠熠生辉。

      人们不当服膺深浸富含漫思遐想的“前见”,而当仰起高贵的头颅,在恰宜的分度上感受可能的血与歌,共同建设一个“大同型期望社会”。

      点评二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引入材料,点明文章中心后,用过渡语段,引出主体部分。随后提出“前见不可避免,那就拥之以怀”。接着使用理论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先指出“‘前见’对事物具有所谓的‘狭隘化效应’”,进而“究其根本”;再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前见让个体拥有‘远略之见’”;最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一个‘大同型期望社会’”的期望。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此外,能恰当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既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又为文章添了些许色彩。

      -------------------

      范文三:转换偏见,让前见成为预见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生活中,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见微知著,转换偏见,方能使前见成为预见。

      肯于思考,高瞻远瞩,富有预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

      诚如伟大的思想家王充所言,“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不登高博览远望,那么和死人是一样的。所以,高瞻远瞩,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视域”,跨越时间的巨大鸿沟,转换偏见,将自己置入客观的理解,以达到对理解对象的精准把握,不仅“明其所见,而且要明其所味”,确立一种超出彼此、是非兼怀的目光,使前见成为预见。

      善于思考,从细微处预见事物的发展,有助于治国。

      著名谋士朱升,总结经验,高瞻远瞩,进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朱元璋积极采纳,在这极具预见言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建立起强大的大明王朝。可见预见不仅是个人成功路上的助力器,更是一个国家取得成功的风向标。周恩来 《关于当前民主党派工作的意见》中说:“在革命战争和阶级变化的发展上,需要我党有领导的预见,但证实这个预见的正确,还需动员全党领导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循着这个预见的方向努力奋斗。” 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客观环境,能从细微处预见事物的发展,转换偏见,方能使前见成为预见。

      转换偏见,预见成功。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具有正向的前见成为在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必备技能。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巴克斯顿所言,即使在人生中,也和下国际象棋一样,能聪明预见的人才能获胜。然而非正向的偏见,会阻碍个人、社会、国家的良性发展。西晋政治家江统看到乱臣贼子在边关作乱,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杂居的情况,著作徙戎论,告诫统治者及时徙戎,避免威胁中原政权的统治。遗憾的是统治者并未听取建议,不到十年即发生五胡乱华,王朝一朝没落。可见因为没有预见,视野局限的人即使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也很难成就伟业。因此,只以自我视域观世界,会产生武断片面的认识,偏离事物的本质,而转换偏见,使前见成为预见,方能取得成功。

      因此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下所具有的“前见”的影响,若遮盖了事物的面目,就会形成偏见。所以我们要善于思考,从细微处预见事物的发展,转换偏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形成正向的预见性理解,实现超越。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0年11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怜悯是人的天性》优秀导学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优秀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