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44  2021-03-2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三)题解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段

      1.理解以下文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展开全文阅读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诵读,体会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重点体会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1.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品味烛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分析理解本段。

      (1)“夜……秦伯”:                                                  

      (2)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请找出原文相对应的句子: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秦……乃还”表现了秦王怎样的形象。

      4.探究烛之武游说艺术。


展开余文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1.重点品位下列词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二)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三)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段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3.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三)研读第三段

      1.“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

      2.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3.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答: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三)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答: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名师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