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880 2021-03-2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谏逐客书》精品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 走近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师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任为客卿。他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作品 《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2. 背景解读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此文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1.字音识记
蹇叔(Jiǎn) 商鞅(yāng) 鄢郢(yān)
功施(yì) 范雎(jū) 穰侯(ráng)
太阿(ē) 灵鼍(tuó) (jué)(tí)
外厩(jiù) 傅玑(jī) 阿缟(gǎo)
窈窕(yǎo) 击瓮(wèng) 搏髀(bì)
赍盗粮(jī)
2.通假字
(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3)而陛下说之(同“悦”,喜悦、高兴)
3.古今异义
(1)窃以为过矣
古义:私下,谦辞。
今义:偷盗。
(2)疏士而不用
古义:不任用。
今义:不听从,事实上没必要。
(3)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古义:不分,不论。
今义:没有,跟“有”相对。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2)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名词作动词,值得珍惜
(4)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5)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使动用法,使……来
(6)强公室:使动用法,使……强
(7)故能明其德:使动用法,使……明显
6.文言句式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此所谓”“者也”表判断)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此非……也”表判断)
(3)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宾语“之”_)
(5)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宾语前置句,“自虚”实为“虚自”,即削弱自己。
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诸侯树怨”)
(6)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应是“西于戎取由余”)
(7)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应是“于宛得百里奚”)
(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定语后置句,应是“夫不产于秦,
可宝之物多;不产于秦,而愿忠之士众”)
1.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便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B.第一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C.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
D.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继续从正面推论无客卿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解析: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
2.下列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二段,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
B.第二段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C.作者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
解析: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
3.下列对文章第三、四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的第三段,从事实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
C.将上面的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D.第四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解析:从理论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
4.下列对全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在内使秦国虚弱,在外又和各国结怨,使国家陷于危地。
解析:“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1.主旨归纳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正反对比,论述透彻有力。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一段先君纳贤与秦王逐客的强烈对比,以及第二段重物与轻人的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以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此外,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以“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了天下珍物一段,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极富有文采。
4.课文全译
臣 闻 吏议 逐客,窃 以 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
为 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 这样做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面从戎国聘请了
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
丕豹、公孙支于晋。国招揽来了丕豹和公孙支。[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为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公孙支: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此五子这五位
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贤士,都不生长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多个诸侯国,
遂霸西戎。结果在西戎称霸。[产:生,出生。二十:言其数目之多。并:兼并,吞并。]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秦孝公采用了卫国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民间的风俗,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人民因此而殷实富裕,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
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效命,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
千里,至今治强。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殷:多,众多。]惠王用秦惠王采
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用了魏人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
[三川之地: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北收上郡,北面收得了上郡,
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九夷之地,控制了鄢城、郢都,[包:吞并,囊括。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东面占据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就拆散
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来侍奉秦国,当初所建立的
到今。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六国之从:六国合纵的同盟。从,同“纵”。施(yì):延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
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蚕食逐了华阳君,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杜绝了豪门贵族的私情,像
诸侯,使秦成帝业。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
[范雎: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位君主,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功业,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如果这四位君主
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那就将使国家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失去了富庶的物质基础,秦国也就没有了强大的名声了。[向使:假使。内:同“纳”,接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现在,陛下您得到了昆仑山出产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
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和氏璧这样的珍宝,垂挂着亮如明月的珍珠,佩带着太阿宝剑,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骑坐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设置着用灵鼍
之鼓。皮蒙成的鼓。[致:求得,收罗。昆山:昆仑山。随、和之宝:“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纤离:骏马名。灵鼍:扬子鳄,皮可蒙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这几种宝物,没有一种是秦国出产的,可是您却喜欢它们,这
何也?是为什么呢?[说:同“悦”,喜悦,喜爱。]必秦国之所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
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的东西才能用的话,那么,夜间能发光的璧玉就不能装饰在朝
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廷上,犀牛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和卫
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国的美好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种宝马良驹就不可能挤满外
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边的马棚,江南所出产的金器锡器就不会被使用,西蜀出产的
丹青不为采。丹青就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了。[ :骏马名。外厩:宫外的马圈。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所以,凡用来装饰后宫的、充作姬妾的、使人心意
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 和耳目感到愉悦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
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用的话,那么,用宛地出产的珍珠做成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饰,用东阿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装饰品就不会敬献
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到您的面前,而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身材苗条
赵女不立于侧也。的赵国的美女就不会站立在您的身旁了。[下陈:古代殿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的地方。傅:附着、加上。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缟:未经染色的绢。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美好的样子。]夫击瓮叩缶,弹那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
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 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歌唱,使耳朵感到快乐的,这是真正的
秦之声也;秦国的音乐;[瓮:用来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搏:击打、拍打。髀:大腿。]《郑》《卫》《桑间》,而《郑》《卫》《桑间》
《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昭》《虞》《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放弃敲击瓦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废弃掉弹筝而要演奏《昭》《虞》的
展开余文
若是者何也?快意当 歌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把使人心意感到快乐的东西
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摆在面前,总是选取最适于观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录用人才却
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不是这样,不问贤能与否,也不管他的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
者去,为客者逐。然国人就一概不用,来秦国做客卿的就一律加以驱逐。这样看来,
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您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是人才。这
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方略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生产的粮食就会很多;国家强大的,
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士卒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大河大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所以才能成就它现在的深广;做君王的不拒绝众多的百姓,对
众庶,故能明其德。民众一视同仁,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显明于天下。[让:辞让,拒绝。择:同“释”,舍弃。却:推却,拒绝。]是以地无四所以,土地不论东
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
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
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您却要抛弃百姓,把他们送去资助敌对的国家;拒绝所
客以业诸侯,使天下有外来的客卿,让他们为各诸侯国成就功业;使得天下
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来,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们所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盗贼粮食”的做法啊。[黔首:平民、老百姓。资:资助,供给。业:使成就霸业。赍:送给、付与。]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值得珍爱的很多;贤士不生长在秦
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国,可愿意效忠秦国的很多。现在,您要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减少本国的百姓而增加仇敌的力量,在内部自己削弱自己,在
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外部又与诸侯结下仇怨,要想让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益:增益,增多。]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一、知识讲解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使动词。
类型 示例解读
动词的
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的“鸣”就是“使……发出鸣响”的意思。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危士臣”中的“危”就是“使……受到危险”的意思。
名词的使
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的使动用法有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两种,如:“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就是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今尹南辕反旆”中的“南”就是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锄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术或主张。道义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李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而他走向成功的初期,经历并非平坦,曾经几乎被赶出秦国。他的这段经历,集中反映在他流传于世的《谏逐客书》一文中。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 逆境中的选择。李斯面临被驱逐出秦国的困境,没有沉浸于才华不得施展的自怨自艾中,而是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从小处说,这篇文章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从大处说,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直至今日中国的政治体制。假如没有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李斯等一些非秦国的人才将被驱逐,那么就没有秦国推行的统一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就没有郡县制度。甚至秦国都有可能统一不了全国。
2.人才的重要性。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段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意思是说,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人才虽然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也分三六九等,不要盲目地招揽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加之合理的方针,定能事半功倍!
示例1:放眼看世界,大型的企业,著名的城市,发展迅速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人才。企业重视职工培训,政府重视教育,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为了当前的发展,必须要广泛地吸收各地人才。本地人才当然应该重视,外地人才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能够安家立身,那样才能团结起更大的力量来。正如秦王嬴政采取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人才选用标准,于是成就了统一中国的霸业。
示例2:逆境毁灭弱者,成就强者。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李斯在逆境中没有放弃,而是写下千古文章《谏逐客书》劝谏秦王,终成一代名相。
从《谏逐客书》看议论文写作
秦王因韩国派水工来秦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一事,下达了“驱逐客卿”之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下《谏逐客书》呈予秦王。秦王阅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谏逐客书》无疑是一篇成功的政论文,因为最后完成了写作初衷,改变了秦王的决策。正如《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谏逐客书》优胜,胜在了“实用”二字!“实用性”是否鲜明,不仅是对一篇政论文优劣的考量,更是判断所有议论文写得是否出彩的标准。我们说一篇议论文写得出彩,一定是因为它将一个说明或论证的言论、思考,全面、辩证地展示了出来,毕竟,“展示”正是它的写作目的。“实用”,标榜着这一类文体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会去“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实用”,要求议论文要做到议论透辟,说理严密,更要“烦情入机,动言中务”。
那么,《谏逐客书》是凭借什么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政论文的呢?毋庸置疑,它的论证思路与手法肯定是得当的。它先以古之鉴,援引四位秦君善用“客”而功成名就的历史,正面论证“客”之用处。这一点李斯说理很清晰,一例一例地铺陈,最后以“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作为结论,力量递升。但是,这个层次的论证应该是很基本的,若秦王因“修渠”阴谋而使自己逐客意志相对比较坚定,这个部分的说理或许难以撼动秦王。但无论如何,这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它铺垫了下文。
第一部分的正面论述结论一落,笔锋马上一转,描写了秦王宫殿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色、乐、珠玉”。这一部分用途颇多,首先写出如果不接受四海之物,周遭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其次,提出“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最后,又用“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收束,写得句句在理。如果文章仅写到此处,虽然正写反写又对比论证,但一定很难有实际效果。所以,李斯并没有收笔。
最后两部分,李斯先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而后写“后果”,比如“藉寇兵而赍盗粮”“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展开余文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八字所描述的,仔细考量下其实与上文并不吻合。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却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后面描述的后果,它可以让前文引发的秦王的怒气转化成羞愧——因为这句话暗示出了秦王的内心,秦王的宏图霸业——大一统!而后,秦王会想起自己所爱的华夏之纷奢,想起一切他拥有的和他追求的,他会想象诸侯拥有了李斯之谋、尉缭之武、韩非之治、姚贾之辩,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前文后文不断累积的刺激秦王神经的文字在此刻汇集,集中刺向了秦王毕生的梦想……
阅读完全文,我们发现李斯闭口不谈“修渠”事件,不谈自己也身为“客卿”的事实,而是暗示出逐客会使秦王“霸业难成”。当秦王意识到后者之后,“修渠”事件暴露的弊端就不值一提了。可以说,李斯是真正做到了“烦请入机,动言中务”。换言之,李斯充分把握了议论文面对的对象,也就是秦王,并将对象的想法融入议论之中。而对于一般的议论文写作,由于目的明确,对象往往也是明确的,比如考场作文便是面对老师。改卷老师在改一篇议论文时往往不能加入过多个人的思路,而是按照改卷说明,遵循出题者的思路来改。也就是说,考场作文的对象就是作文的命题者。审题不难,但是要处处映射出“出题者”的思路,去在暗中迎合,往往才是关键。
过度地迎合会让文章变味儿,完全没有迎合又会难以“论”出“实用”。《文心雕龙论说》中给“论”的定义便是站在国家立场来抒发言论,放到普遍的议论文写作中,便是站在写作对象的角度,抒发对于对象有“实用性”的言论。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谏逐客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谏逐客书》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