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43 2021-05-03
标签:
教师随笔
尖底瓶当是水器(陈祥书随笔)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丙申仲夏,曾去陕西旅游。在行程第六天,参观半坡博物馆。走进大门,迎面是半坡姑娘塑像。仔细观察,发现其手持尖底瓶模型。迈进陈列室,见到尖底瓶实物。撰写游记时,查阅尖底瓶资料。印象当中,无论是考古界,还是科技界,都认为尖底瓶是水器。可今年4月,为给游记配诗,上网搜索“尖底瓶”,发现有人认为尖底瓶不是水器。
最为主要的,有两项试验。
其一,半坡学者独家测验:1988年,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进行实验考古;并在《文博》(1988年第1期)上发表《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的文章,公布测验结论: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其二,半坡北大合作实验:1989年,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合作,采用数值模拟法对7个半坡尖底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还对1个石膏模型瓶作数值模拟和实测;也在《文博》(1989年第6期)上发表《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的报告,公开实验结果:有5个瓶,具有“虚则倒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有2个瓶,具有“虚则正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只有1个瓶,具有“满而不覆”的性能(此瓶的双耳位置明显比其他瓶高):7个陶瓶是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类型尖底瓶的特性。而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并且水倒出。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数值模拟仿真实验与石膏模型瓶实验结果,完全一致。所以,尖底瓶不可能是汲水器、盛水器。
依愚之见,两者结论都是错误的。
第一,半坡结论,不符合常识。大家知道,汲水(百科)有两个意思:一是吸取水分,二是从下往上打水。从前者来说,尖底瓶“虚而斜”,是可以用来自动汲水的,只是绝大多数“中则正、满而覆”而已:自动装上半瓶水,能端正不倒;自动装上满瓶水,就会歪斜倾倒。就后者而言,无论多么科学的瓶子,都不可能自动汲水,更不用说6500年前的尖底瓶。因为能从下往上打水的,只能是人或机械,而决不会是瓶子。联系日常生活,深入进行思考:尖底瓶,虽不能用来自动汲水,但完全可以用来汲水。俗语云,事实胜于雄辩。以前,农村没有自来水。通常,总是放井桶到井里打水。回想当年,具体做法是:事先,在井桶一耳边,系上铁环之类,使其到井里能自动倾倒装水。当然,所系铁环之类,重量要适中:太轻了,不能使井桶倾倒;太重了,又增加提水重量。打水时,将水桶放到井里去。当井桶离水面半米左右时,迅速放绳扔下井桶。如果井桶倾倒,并能装上水,那是最好;但如果井桶没有倾倒,那就猛地左右晃荡井桶绳索,使井桶倾倒装水。实在不行,就将水桶提起,让其高出水面1米,然后再迅猛放绳扔下去,促使井桶倾倒装水。同样,当井桶只装到半桶水时,可将井桶提出水面1米,再猛然放绳扔下,自然就能装满水。井桶与尖底瓶类似,其装水原理也应基本相同。
第二,合作结论,不符合实际。应该说,后者实验的方法是科学的,测出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推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根据实验结果,全数尖底瓶,都是“虚而斜”:空瓶放到水里时,都会倾斜而装到水。全部尖底瓶,都能“中则正”:在自动装上半瓶水后,提起双耳绳索才不会倒出瓶中水。虽然绝大多数是“满而覆”,只有1瓶“满而不覆”;但是,如果根据生活实际,采用恰当方法,完全可以使它们“满而不覆”。对少数双耳位置高、重心低于瓶耳、满而不覆者,自然无需实验;因为虽然其极少,但它能汲上水,并且“满而不覆”。对绝大多数双耳位置低、重心高于瓶耳、满而覆者,可按下列方法,进行适当补救,使其“满而不覆”:先将一根长绳两端,分别穿系在尖底瓶的双耳上。然后用一根短绳,中间系住尖底瓶的瓶颈;两端扣在长绳两侧,且使短绳与尖底瓶的两耳平行。再提起系绳的尖底瓶,放入井里或桶里的水中。当尖底瓶装上水,处于“中则正”时,将尖底瓶提出水面1米左右,然后再猛地放绳扔下水中。自然,也就能使尖底瓶装满水。实在不行,就多提尖底瓶几次,多扔尖底瓶几回。这样之后,就一定能使尖底瓶装满水。如此说来,所有尖底瓶都可用来汲水,皆可成为汲水器。至此,可以肯定说,半坡尖底瓶就是水器。
常言道,理论联实际,实践出真知;理论用实际,实践检真理。最后,衷心希望半坡和北大的专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生活实际出发,重新开启尖底瓶的功能实验;以科学严谨的精神,与日常生活联系,再次对尖底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想必,一定会摒弃实验室式的真空结论,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科学结论。至于无耳尖底瓶,自然也是水器,只是可能是用来运水和贮水罢了。
陈祥书
标签:
教师随笔
尖底瓶当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作文素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