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29 2021-05-0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
刘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特点及鉴赏技
2.初读课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
一.了解散文
1.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3.赏析方法
①文艺性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要鉴赏这一类散文,首先要弄清这一类散文的特点:叙事性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其中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注于景中的居多;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赏析此类散文,必须尽可能地体味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②阅读前先要了解背景。背景是一个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要了解背景,可以通过副题和注释,但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背景因素,这就得靠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去解决,有时还要做一些推想。
③要理解思路,把握宗旨。作者营构散文,总有其思路。我们赏析散文,只有把握了全文的脉络,才可能真正理解一段一层的含义,才可能把握文章的宗旨。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散文并没有显著的脉络,这时,情景基调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体的基调把握住了,对局部的感情或倾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对特定语境中的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孙犁:河北人,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有浓郁的诗情美,被称为“诗情小说”。
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并加强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曾用“芸夫”这个笔名发表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梨解放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的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本文写于1962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该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背诵关于黄鹂的诗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靛( ): 黧( ): 勾 ( ) 当( ) :
展开全文阅读
谛 ( )听: 飏( ) : 不暇:
极致: 。
闲情逸致: 。
淋漓尽致: 。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本文是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要准确把握文意,先要弄清文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散神聚”)
全文共记叙了与黄鹂的几次相遇?找出起止段。(提问后归纳)
一( )
二( --- )
三( --- )
四、合作探究:根据以上结构表,对照课文,填写下表:
叙事 “我”遇见黄鹂 黄鹂生活的环境 黄鹂的生命状态 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议论 象征义
五.课文小结
概括文章主题: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本文所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重、难点】文章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巩固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回忆表格填写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对课文的深入思
考:对不同时期的黄鹂,作者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叙事 “我”遇见黄鹂 黄鹂生活的环境 黄鹂的生命状态 作者的感受 作者的寓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议论 象征义
二、合作探究:
1. 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答: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 的行径)
2.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你能举些例子吗?
含义:
举例:
3.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4.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5、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可以推导出什么主题?
(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三总结:
1.黄鹂形象的象征意义
2.探究本文的主题(哲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2.揣摩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课文的语言美
一.合作探究:课文的语言美
1.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2.分组讨论,谈一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二.小结:
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靛diàn:深蓝色 黧lí:黑 勾 gòu 当dàng :活动 契 诃hē 夫
谛 dì听:仔细听 飏yáng :飞扬,飘扬 不暇:没有闲暇。
极致:最高的造诣,最佳的境界。
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淋漓尽致:本文指观察得透彻、尽兴。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本文是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要准确把握文意,先要弄清文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散神聚”)
全文共记叙了与黄鹂的几次相遇?找出起止段。(提问后归纳)
一(1)童年时,未遇黄鹂
二(2---22)
记叙作者与黄鹂的四次相遇 第一次相遇(2---3)阜平山村
第二次相遇(4---16)青岛海滨
第三次相遇(17---20)街头鸟市
第四次相遇(21---22)江南太湖
三(23---24)揭示主题,表明写作目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巩固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回忆表格填写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对课文的深入思
考:对不同时期的黄鹂,作者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叙事 “我”遇见黄鹂 黄鹂生活的环境 黄鹂的生命状态 作者的感受 作者的寓意
第一次 抗战时期的炮火洗礼 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迅若流星,一闪而过的姿态;金黄,映照阳光的羽毛 喜爱、遗憾 环境艰苦,但有自由的天地,令人迷恋
第二次 深密幽静的杨树林
猎枪瞄准 追逐逗闹,好像要安家落户
一去不返 高兴观赏
惋惜 为没有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忧虑
第三次 鸟市 被系,被玩弄,羽毛焦黄,神气凄惨 愤怒担忧 为遭禁锢而愤懑
第四次 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 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 高兴领悟 对自由、广阔、和谐的生存环境的期盼
议论 象征义 艺术、美的事物的生存环境 艺术、美好事物 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二、合作探究:
1. 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展开余文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2.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你能举些例子吗?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8853;拓展:1.动物园中的老虎没有了锐气,多了几分懒散与迟钝;“虎啸深山”是“美的极致”。
58853;58853;2.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刮起波浪的飞沫。”暴风雨中的海燕体现了“美的极致”。
58853;58853;3.青年应该振翅飞翔,蓝天为青春开路,自己为青春鼓掌,活出“真我的风采”。这才是你人生的极致、生活的极致、青春的极致。
3.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4.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5、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三总结:
2.黄鹂形象的象征意义
追求 美好事物 渴望 美好事物
向往 美的极致 呼唤 美好环境
58853;2.探究本文的主题(哲理)
① 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
② 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
③ 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④ 文章借写黄鹂,表达对美的追求;作者通过黄鹂之美与环境的关系,领悟到艺术美的规律: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和谐统一。
小结: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第三课时
58853;一合作探究:课文的语言美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分组讨论,谈一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象征 含蓄 隽永
风格:文笔淡雅 结构疏朗 选材清新
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发泥土气息的语言,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对黄鹂作者有两次集中的描写,一次是战火中英姿飒爽的黄鹂,一次是被俘的、任别人玩弄的凄惨的黄鹂。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中筛选重要词句,辨别修辞方法,会体会到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写,用笔简省,用语平淡,但正是在不显山不漏水的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另外,与这个语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一些文言文句子表达的技巧:
对仗——“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排比——“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
对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这两种迥然不同语言风格的使用,使得文章清新、流畅、活泼、自然。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要加强练笔,注意积累,并学会恰当的使用。
本文叙述的语言如话家常一般同你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文中所叙的事件深深感染。
58853;58853;课文十分注重语言的节奏美,如“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将虎啸的威风,鱼游的自由,驼走的从容,雁飞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58853;58853;作者对黄鹂和景物的描写,都以白描为主。如第2段——“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轻轻勾勒,诗情画意之中洋溢着浓浓的爱意。
58853;58853;作者还注意了含蓄美。勾叙一对男女射杀海鸥的事情时极富讽刺意味,爱憎情感强烈,但语言的表达则是平和的、含蓄的。
分组讨论,谈一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2、叙事以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
在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议论恰到好处的使用。如本文,点到为止,若隐若现,这才耐人寻味。
六、小结:
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刘生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黄鹂―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飞天凌空》优质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一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