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842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学生上《种树郭橐驼传》的具体情况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楼 主]

我先在103班上,他们有两位同学上了讲台。

首先是徐高莉

  大家好!我讲解的内容是1、2段。

  1.介绍作者

  她自己找了相关资料又对照书上注释1介绍了作者。说了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又介绍了本文是寓言体传记。

  其间说错了一句话,说柳宗元“进了中士”(应该是“中了进士”),引来同学一阵笑声。

  2.请同学谈文章主旨

  她开始并没有明确说文章主旨,原话是“文章不仅仅是讲种树,应该还讲了更深层的道理,那是什么呢?)

  其他同学没弄明白问题的意思,请她再说了一次。

  我在下面听了,估计她是要求大家在看完文章基础上,初步谈谈文章的主旨,就提示了一下。

  这时大家明白了,于是纷纷举手回答。

  生一:反映了当时苛绢杂税多,批判当时封建君王、官吏表面忧民、爱民,实际上是害民、扰民。

  她自己观点:提出休养生息、养民静国的观点。

  3.一二段字词

  提问:“名我固当”的“名”如何解释?

  要求生二答。

  提问:“驼业种树”的“业”如何解释?

  要求生三答。

  这个环节她没处理好,就是同学回答后,没有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以致后来同学要求她总结这两段的活用现象。

  4.翻译

  (1)第一段

  她自己翻译了一遍。

  翻译完后,问大家还有没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大家发问。

  生四发问:“有类橐驼者”的“者”该如何翻译。

  这个学生一问,我就知道是故意刁难了,果然,小老师上当了,不假思索就回答说是“……的人”的意思。结果发问者一阵大笑,很得意地说她错了,应该是“……的样子”的意思。不过小老师很懂得圆场,马上说是自己弄错了,表示歉意。

  又有同学问“故乡人号之‘驼’”的“号”是不是词类活用。小老师显然没有准备,回答不出。

  (2)第二段

  小老师似乎觉得刚才那位发问者故意让她出了个丑,于是毫不客气地请那位学生翻译。

  生四翻译。

  小老师没找到大毛病,只就“或移徙”的“或”提出异义。生四翻译成“或者”,小老师认为是“即或”。大家争执不下,最后只好问我,我对这个问题开始也没想太仔细,就同意了小老师的看法。后来和同事商量,觉得这个句子有假设意思在其中,但“或”还是翻译成“有的”更好。

  5.小老师请同学就一二段向她提任何问题(非字词)

  生四可能是想和小老师唱对台戏,针对小老师一开始讲的,文章可以看成两个大段,一二段为一部分,三四段为一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不能把一二段合为一段。理由是第一段只介绍了人物,而第二段是叙事了。

  就这个问题,有赞成小老师的,有赞同生四的。

  其中一生认为第二段与第三段联系更紧密些,因为第二段就开始讲种树了。

  小老师的观点是前两段是从总体上介绍郭橐驼的姓名由来和精湛的技艺,后两段是写种树原理和为官之道。

  6.总结

  上面的问题小老师无法说服不赞同的同学,她就马上总结了。

  说了解了作者生平,疏通了一二段的字词,也初步探讨了文章主旨,但也留下两个疑问:一是对第一段的“故乡人号之‘驼’”的“号”是不是词类活用?二是一二段是否应该合为一段?请大家下课后再探讨。

  评价:徐高莉,这位学生头脑还是很灵活的,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这次要求学生自己上课,她能首先上台,很有胆量。

  从她上的看,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觉得也还不错了。相信对她自己应该是帮助很大,可能一辈子都能记得自己曾当过一回老师。虽然有同学的故意刁难,但是我觉得她在某些地方处理还是很到位的。我并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上,也没有看他们的教案,如果能事前就他们的教案提出些建议,可能效果更好。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2004/05/26 01:36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57 字节] 

北极星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205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6 时 19 分 07 秒

总发贴数: 19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5/2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小老师不错

编辑 删除 2004/05/26 05:07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接着是贺媛媛

  首先她明确自己将讲解寓言体传记和三四段。

  1.提问:三四段具体写了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请生一答:三段写怎样种树,四段写为官之道

  2.三段西怎样种树呢?

  学生回答。

  3.本文既是寓言体传记,喻体和本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

  明确

  喻体     种树之道

  本体     为官之道——顺民之心

               休养生息

  简评:她的讲解很有条理,最好的一点是有板书,分析文章的主题也并非是直接说出来,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回答后,再板书出来,比较自然。

  不足是深度还不够,没有讲到三四段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37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591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下面是在105班上课的笔记。

  首先是邓鹏,他首先明确讲第一段

  1.提问:第一段看似与全文无关,没有讲种树,请大家谈谈看法。

  生一:既然是传,当然要介绍人物。

  明确同意。

  2.点名朗读

  生二朗读,这里朗读完了之后,没有点评没有指出个别字词的读音,还应强化。

  3.翻译

  小老师自己翻译了一遍

  翻译完后马上有学生指出错误

  生三认为“不知始何名”翻译错了,生四说“名我固当”翻译错了。小老师很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意译,不必拘泥翻译书,只要意思对就行。

  突然有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小老师同意了

  这个学生说本文是一篇讽喻性的寓言体传记,介绍郭橐驼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小老师没有否认这种说法。

  接着小老师对文章比较重要的字词加以强调,“闻”“因”“固”

  4.提问:文章中郭橐驼回答了一句话“甚善。名我固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生五:与本段最后一句“亦自谓‘橐驼’云”相照应。

  生六:体现郭橐驼顺其自然的性格。

  小老师总结补充:体现郭橐驼坦然的性格。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51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7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63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23 分 07 秒

总发贴数: 29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如果学生上课不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是在第二课时,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我来假设,第一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读懂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并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出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对问题资源进行管理,选出有思考和引导价值的问题,布置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围绕问题研读课文,查阅资料。在第二节课上,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这样他们有备而教,也许“教学效果”更好,不仅能把课堂学习活动引向高水平,还能让“上课”的学生体验成功感。

呵呵,我也只是随便提个建议。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7:36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484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边城在 2004/06/07 08:50pm 第 1 次编辑]

初阳老师,我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备课啊!

并且巡视,看学生的教案,并指导。

不过,你那样的假设,我可能会设计成课堂辩论或讨论,不会要求学生自己上课了。

初阳老师还可以看看这里

http://bbs.ruiwen.com/cgi-bin/luntan/topic.cgi?forum=8&topic=818&show=25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8:3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29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7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边城在 2004/06/09 09:18am 第 1 次编辑]

接着是蒋克琴,她首先明确讲第二段(一上讲台,就引起我和大家的注意,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1.指出重点字词

驼业种树中的“业”是意动用法

早实以蕃的“实”是名词做动词

2.请同学朗读

指名朗读

生一朗读

可惜的是这里也没有点评,没有强调

3.提问:“或移徙”的“或”如何解释?

生二:或者

同学回答不一,小老师暂且放在一边,继续下面的教程

4.请同学翻译本段

点名生三,此生翻译不出

点名生四,生四翻译,基本准确

这位学生翻译完之后,小老师又回到上面那个问题,才明白故意放一放的理由,这个地方很动脑筋。小老师根据同学的翻译及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认定“或”应理解成“即使”。

5.提问:郭橐驼的名声之望是从哪些字词句可以体现的?

生五:开始是用自己的话在回答,小老师提示必须用原文回答,生五马上找到原文,“凡长安……皆争取养”

小老师表示同意。

并讲解其中的字词

“凡”“皆争”写雇用他的人数,表现了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这是侧面描写。

而后面写郭橐驼种树的实际情况,则是正面描写,可见作者写法高明。

(小老师这里的分析我深为赞同)

6.同学提问

小老师讲完后,问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

生六:“视”怎么翻译?

小老师迟疑一下,说是“看”的意思,但不敢肯定,就转而把问题抛给了我,我就说是“察看”的意思。小老师顺势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七:郭橐驼是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有远见的人?

这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小老师回答说,联系上下文看,第三第四段讲到了他种树的经验,分析为官的道理,可想他是很有远见的。从第一段看,他不介意人们起名,可见他心胸很开阔。

生七接着问:既然是心胸开阔的,那么为什么以前他没有把自己种树的经验告诉大家,让大家共同致富呢?因为文中有“他植者”模仿他种树而没成功。


展开余文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老师有点被难倒了。就把它放在了一边。

这个问题我也没想过,如果我上课,碰到这个问题,我想是很值得研究的,可惜是学生上课,学生的驾驭能力有限,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别的同学想上讲台,就匆匆结束了。

总体来讲,这个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是比较好的,尤其注意到了“凡”“皆争”这些比较细的字词,能从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去分析文本,很不错!当然那个学生的提问被错过了,很是可惜。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17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399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8 楼]

然后是佘琳。她明确自己讲解内容是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

1.提问: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太大了,可以从很多方面回答。

生一:他是种树的,他心胸宽广。

这个学生是从职业和心胸两个方面做阐释,可惜小老师没有总结

生二:我觉得应该结合时代背景讲。当时苛捐杂税多,民不聊生。所以写郭橐驼,是借他来批判当时的为官者。

……

2.请大家找出能说明人物形象的句子

小老师的问题都问得不到位,让大家有点无从下手。

生三:我觉得郭橐驼是作者自比,作者被贬官了,就如郭橐驼的外表不被人重视一样,但作者内心仍旧有远大的志向,有才学,所以塑造的郭橐驼很有本领。

小老师明确:

第一段:甚善,名我固当。说明他心胸开阔

第三段:把种树的经验和盘托出,表明他坦诚相对,不自私,不自利

第四段:郭橐驼由种树讲到为官之道,说明他很有政治远见。

3.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作用?

生四:作者想借这个人物来明志,阐述自己的治民之道,就是要休养生息。

生五:说明外表驼背是丑的,但是他的品行是美好的。与后面讲到的围观者形成对比。

此时一学生突然插入一个问题,他不明白作者要借这个人物表达自己什么观点。

生六:作者究竟要讽的是什么?

生七:讽的是当官的人扰民的现象

生八:郭橐驼的形象也可以是代表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农民累死累活,而当官的作威作福。

4.文章标题是传,传应该是写某个人的事迹的,文章为什么只写种树之道和为官之道呢?

留为课后作业

这位学生分析的切入点很好,我认为。

分析人物,就分析了人物的语言、心理,也必然牵涉到作者对塑造的人物的褒贬。只是学生的回答有点乱,而小老师没有比较精练的概括。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51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71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9 楼]

最后是周伟,他首先明确自己讲第四段

1.请同学翻译第四段

具体点名(生一)

指出同学翻译错误之处:

(1)“故病且怠”

(2)“若是……有类乎”

2.提问:为官的人有哪些不当?

同学讨论,并回答

生二:自私自利,不为民着想

明确:小老师个人认为当时为官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做法不对。

他的观点一说出来,立即引来大家的非议。很多同学认为当时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做到出发点是好的。

小老师不慌不忙说出自己的理由。即文章运用了类比手法,文章第三段写到种树,那些不会种树的人其实想法是好的,只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做错了,以不会种树类比不会为官,可见作者说的官员并不是不想为百姓做好事,只是急于求成,方式不对。(当然很多同学不服这个观点,小老师仍然坚持己见,并转移话题,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3.提问:“好烦其令”具体指哪些?

生三:“官命……鸡豚”

4.小老师总结学习过程

通过刚才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学习了第四段的内容,解决了字词问题,并探明了作者具体批判的对象,同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希望大家课后再继续探讨。

5.最后一问:作者由种树想到为官,我们除此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生讨论,但似乎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到困难,一时打不开思路,又恰好下课了,于是小老师匆匆自行回答:

我想到了教育问题,家长对孩子不能太娇惯,不然就会像种树,出发点是好的,最后结果是坏的。

谢谢,我的讲课到此结束。

评价:我认为这个学生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目的。尤其提出的新观点,认为当时的为官者出发点是好的,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也很明显,毕竟是学生,无法像老师那样驾御课堂,有些地方处理太仓促了。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55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569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10 楼]

终于将所有学生上这课的大体情况敲完,欢迎大家提意见,或讨论这种形式能不能多上,在什么样的课堂上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7 09:57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3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63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23 分 07 秒

总发贴数: 29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11 楼]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兵教兵”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一两个学生体验上讲台的感觉,还是让多数学生因同学上课而感到新奇,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

体验“非常态”的自我当然可以是教育的目的,但显然不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一种调剂方式偶一为之尚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就大可不必,因为这是一种成本相当昂贵的试验,付出许多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的热情,只为让几个“精英分子”过把“老师瘾”,这对多数学生不公平。

编辑 删除 2004/06/07 10:41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460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63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23 分 07 秒

总发贴数: 29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12 楼]

谢谢边城老师的实录。你的勤勉和探索精神让人感动。向你学习,握手!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学生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琵琶行》这样上可以吗
下一篇:《无题》(相见时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