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57  2021-05-1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变形记》中的人物描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变形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变形记》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欣赏《变形记》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变形记》的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积累常识  知人论世

      1.导入。

      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式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不正常的社会生活往往会使人性扭曲,人伦沦丧,甚至异化为非人,这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卡夫卡以他的《变形记》又为这主题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卡夫卡一生非常坎坷――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他是一个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但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以及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让他的作品影响巨大。

      3.作品《变形记》介绍。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请负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后,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5.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他们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知觉和潜意识,用特殊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都产生过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

      二、以本为本  文内探赏

      1.学生阅读小说,理清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师对于没有节选出来的部分进行补充) 

      明确:小说的情节线索  双线结构: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2.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3.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试讨论文章主题。

      明确:①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②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③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三、全人视角  一镜千面

      1. 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其实文学就是人学。要分析人物,首先就要看他的语言、动作、心理,他在一系列矛盾中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些细节。这篇小说的人物有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妹妹、秘书等人,让学生挑选出一个或几个他感触最深的人物,试对这个人物作细致的分析,然后交流。

      示例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作者写了他的哪些“艰难”?

      ①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地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②求生的艰难。

      A.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债务压力

      C.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③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④开锁的艰难。

      A.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⑤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这是个小人物,是属于弱势群体。让人感到心酸,想流泪。

      示例:格里高尔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

      示例2:格里高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的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在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了讨父亲欢心,乖乖的、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

      示例3: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当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个,顺从父亲。

      示例4:小说用了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哀。

      示例5: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示例6:格里高尔的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他的妹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

      2.分析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家庭 :冷漠,厌弃 

      3.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心理过程又是怎样的?

      明确:①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 

      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 “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 向平和。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要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 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 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 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 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4.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明确: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拋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5.教师小结。

      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四、适时追问  叩询真理

      1. 重点解读,体会表现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人评论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点拨: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说它“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说它“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请学生分组讨论。


展开余文
      示例1:首先是细节的真实。他像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下半身变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挪动。它只能十分缓慢的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尽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可他选错了方向,重重地撞到了床的另一头的床架上,他感到火烫似的剧痛……

      示例2: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屈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这就把真实与荒诞很好地溶于一炉了。

      示例3:题为《变形记》,此处“变形”一词很值得探究,它至少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也可以体会了同真实与荒诞的深义。第一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但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仍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亲和妹妹操心,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清。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第二是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而心变了。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就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更何况是社会上陌生人呢?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第三是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此处“变形”是指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

      五、对比阅读  研精精思

      1.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始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为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2.以《守财奴》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守财奴》中葛朗台从箍桶匠发家,到最后爱财如命,视财胜命,为财亡命,成了一个变态的吝啬鬼,这是一个人被金钱异化的典型。卡夫卡曾说过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宁可写的是,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比较“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和“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两句话,即能发现两位作家文学观、表现手法的不同:巴尔扎克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以自己的天才之笔、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批判社会中的不合理存在,他的整部《人间喜剧》多是如此;而卡夫卡则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人在现实中弱小得不堪一击,这正符合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所有作品都是表现“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这一主题。再深入一步,联系两位作家的生平、文学观、创作活动等我们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派的一脉相承之处。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虚构中的隐喻——《变形记》《骑桶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