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80  2021-05-2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优质课教案
 【文本解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他的亲密战友马克思写的悼词,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文章逐层深入,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成就。“永远地睡着了”“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等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出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友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神力量。

      同时,在学习演讲稿的时候,要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

      【素养目标】

      1.了解恩格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悼词结构的特点,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3.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4.品味本文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了解悼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生前的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3.相关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诽谤(fěi bànɡ)    诅 (zǔ) 咒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②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③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

      ④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1.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开头(1—2段):述其哀,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主体(3—7段):赞其功,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结尾(8—9段):颂其德,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2.试概括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明确  

      理论方面 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方面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展开全文阅读
      【思考2】试分析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明确   (1)设置纲领性的重点段落,体现结构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第2段是全文的“纲”。第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7段;第二个“对于”,从革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段。

      (2)过渡段与过渡句的运用,使各个段落紧密地联系起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思考3】理解内容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明确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2.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系列报纸后面都注明了时间,这些时间具有连续性,这些报纸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由列举的一系列报纸及标注的时间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因屡被驱逐而停止,这些报纸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说明他“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明确   马克思正是由于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活动,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4.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敌人。这个“对照”与文章第2段相呼应,彰显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思考4】鉴赏语言,分析手法

      1.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手法,前者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后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之情。

      2.第3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  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包含了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4.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  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5.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思考5】概括本文的艺术技巧

      明确   ①讳饰:“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②比喻: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作用: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反衬马克思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③对比:“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作用: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④类比: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用: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思考6】深入探究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时隔多年,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会是“空白”吗?那不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了吗?你怎么看?

      明确   (1)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心里形成空白。

      (2)由于马克思的逝世,革命理论的研究将出现一段空白。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3)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空白说”只是局限于当时,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伟人,一直在实践、发展并丰富着马克思理论,“空白说”很有局限性。

      四、拓展阅读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展开余文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因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五、素材积累—恩格斯名句

      1.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2.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3.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4.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5.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6.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7.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8.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0.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新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名师教案
下一篇:统编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