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35  2021-05-2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公开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重点:

      合作探究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的深遼思想,概括马克思的功德。

      难点:

      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写作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三、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题目解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礼在英国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六、全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

      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丧礼上措辞要注重准确、庄重;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作者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第一段中,恩格斯为什么不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说他“停止思想”“睡着了”?

      明确:

      “思想”处于静态的时候,它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义项,但在本文第一段中被确定下来,意为“思考”。所以不用“去世”“逝世”而用“停止思想”,表明马克思是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奋斗了一生。

      两个“睡着了”,前一个只是形象地描绘,告诉我们他是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后一个“睡着”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睡着”获得了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这些都是讳饰的手法,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3、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

      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从程度(不可估量、空白)

      从时间(不久)

      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4、阅读第3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思考:为了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几个词语?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

      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其中,“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在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上天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而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活,社会就不能发展。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5、第7段中“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这是第7段的第一句话。“因为”一词把第7、8段与上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上文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科学家”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发现以及对“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的热情和关注。这个“因为”便揭示了马克思研究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原因,即指导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个“首先”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不仅说明了“科学家”和“革命家”之间的关系,更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是为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同时也就是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原因。

      6、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在第8段中,作者用了形象的描绘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如果不用,这意思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明确: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是形象的描绘。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7、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采用了不同的说法,请找出这些称谓,你能说说这些称谓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

      本文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接着转为“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七、中心思想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

      八、写作特点  

      1.议论、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介绍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贡献,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而抒情则贯串在整篇文章之中。如第8段先叙述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嫉恨和诬蔑,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上,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上,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2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段、第6段);就段与段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文本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3.精心选用词句,感情色彩浓厚。

      ①形象化的词语。如第1段中,作者用形象化的描述,点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句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恩格斯的沉痛心情,还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九、补充资料

      悼词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①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对逝者表达哀悼之情。②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贡献、功德。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③歌颂逝者的品德,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十、总结全文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深沉的哀悼之情。

      布置作业

      演讲词是靠语言来打动人的,由于面对的听众、目的以及场合不同,两篇演讲词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请比较分析。

      课后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闭塞(sè)污蔑(miè)索然(suǒ)卓有成效(zhuō)

      B.勒令(lè)诅咒(zhòu)嫉恨(jì)豁然开朗(huò)

      C.抹杀(mǒ)给予(jǐ)肤浅(fū)繁芜丛杂(wú)

      D.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g)   浅尝辄止(zhé)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展开余文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________,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休戚相关 考查

      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休戚相关 考验

      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休戚与共 考验

      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休戚与共 考查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以知促行、①_____,两者相辅相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观点。②_____,“做”是“学”的目的。广大党员要把学和做统一起来,贯穿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③_____,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4.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或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但要言简意赅,独具特色。如:

      人物:沈从文

      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人物:贝多芬

      墓志铭: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则墓志铭。

      备选人物:苏轼、巴金、马克思、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

      人物:

      墓志铭: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①知行合一;②“学”是“做”的基础;③指导实践

      4.(示例1)苏轼     在贬谪中顿悟的诗人,在苦难中超越的智者。

      (示例2)巴金     拯救扭曲的人性,记录真实的历史。

      (示例3)海伦凯勒     双目失明的光明使者

      (示例4)马丁路德金     梦想的实践者,人权的捍卫者。

      解析:

      1.A项,“卓”应读zhuó。B项,“嫉”应读jí。D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g。

      2.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突然领悟。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

      3.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理解文段的主旨,领会文段的语言风格,然后,依据补写处的上下文进行补写,要符合题干中对补写内容、语言表达、字数的三项要求。具体来说,第①处,根据后文的“相辅相成”可知,要填“知行合一”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做’是‘学’的目的”可知,要填“‘学’是‘做’的基础”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结合前面的“武装头脑”和后面的“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可知,要填“指导实践”之类的内容。

      4.仔细阅读题干的要求,从备选人物中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为人物写墓志铭的时候,要注意熟悉人物的生平事迹,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且符合人物的身份。比如选取苏轼,就要注意其生平中被贬谪的经历和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在马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公开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