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51  2021-06-09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浙江省2021年高二语文学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整理归纳(二)
 《品质》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的鬈曲的,双颊和嘴角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1、作者用“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整齐的皱纹”“死板板”“僵硬和迟钝”来写格拉斯有何用意?

      答案:喻示格拉斯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性格

      2、作者说“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格斯拉的理想是什么?

      答案:不为赚钱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不偷工减料,运用自己的手艺不断地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

      3、本段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暗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下文表现格拉斯的诚实敬业的品质以及最终命运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5题。

      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结果在以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到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4、“我”为什么要尽一切可能向格拉斯说明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

      答案:因为自己作为格拉斯的老主顾到别的抢去格拉斯生意的大公司买了时髦的不耐穿的靴子觉得对不起格拉斯,怕伤他的心。

      5、靴子比以前的经穿,“我”为什么说“这下可糟了”?这反映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因为靴子比以前经穿就不常到格拉斯的店里订做新靴子,就不能在经济上去帮助诚实敬业而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的格拉斯,这反映了“我”对格拉斯的同情,体现了“我”的善良。

      《祝福》阅读

      (一)阅读两段文字①第三段和②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3)

      1.比较文字(一)(二),准确描述祥林嫂的容貌变化。

      答案:脸色由青黄带红变成黄中带黑,乌丝变白发。

      2.试着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这种变化的。

      答案:生活的压迫。逃到鲁镇却无法安身做人,孩子被狼吃掉,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受到歧视,捐门槛赎不能受到承认。容颜的摧残,显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经很渺茫。

      3.文章中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说明了祥林嫂怎样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她变成“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答案:勤劳,能干。就算一个能干的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也会变得毫无用处。同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浸淫,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剧,却可看出鲁镇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并且他们对这种冷漠习以为常。

      (二)阅读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4)

      1.答案:①玩物: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欺的人。

      ②活得有趣的人: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③无聊生者: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

      ④厌见者: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这一切都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也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之情。 

      2.“想”字后所涉及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恶。

      3.前三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答案:(1)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2)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

      4.最后一句应该怎样来理解才正确?

      答案:这是“我”的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三)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3)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与小说开头形成呼应,以乐景衬哀景,与文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2.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结合此段文字具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答案:《祝福》中的语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乐景不乐,只让人觉得沉郁。


展开全文阅读
      3.“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文,其美学价值在于:(不超过35个字)

      答案: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指出下列三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②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③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④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答案:①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②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③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④顶真。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字音: 媲 pì美   钳 qián 制 自戕 qiāng 攻讦 jié 污垢 gòu 一蹴 cù 而就 威慑 shè 蜕 tuì 除

      字形:消qiǎn遣    威shè 慑    烹rèn 饪     时máo 髦    qiǎn 谴责    shè 摄 影    rèn 妊娠     发jì 髻

      词语: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4)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 

      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对传统文化积极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如韩国人把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这对我们就是一个警示。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 

      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7.严密辩证的论证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试结合选段就此作简要分析。

      这一节,以人之于衣服为喻,阐明了传统可为财富也可为包袱。这似乎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于是作者接着论述,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是不是“传统”就决不受人的影响呢?为了明确这一点,作者又论述道:“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这样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周密而深刻地阐明了“传统” 的特性,可谓思维严密。


展开余文
      8.人们对传统有哪些简单化理解?请概括说明。

      ⑴把传统视为服装,而服装又以入时为美,因而抛弃传统,从本质上看,这是将传统视为包袱。⑵把传统看成文物,对待文物“惟古是尚”,根本不敢碰。

      9.简要分析倒数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写法和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和比较;为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说法作解释,肯定了传统的内在性—— 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是无法随手抛掉,难以彻底决裂的。与文章的开头呼应。

      二、阅读《文化传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0.如何理解“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民族的集体意识”就是民族的集体精神,或者叫做“民族魂”;“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指民族集体精神中那些最深层积淀的民族普遍精神,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

      11.请简单阐述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120字以内)

      一方面,要看到文化传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无声的自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感情抒发、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终极关怀。保持着民族、社会、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要看到文化传统的渐变性。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的成分。但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12.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形象地揭示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所用的词虽然相同,但语序不同。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样。

      13.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如此”指“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不出文化传统”。

      14.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你如何理解?

      惰性,是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它并非完全是否定的成分,它起着制约、整合的作用,它使文化传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15.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

      作者辩证地告诉人们:说传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并不是指传统的惰性;传统是包袱,也不是因为它没有时代感,是指它的惰性。

      16.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是人群共同体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时改变,也难以彻底决裂。

      《拿来主义》

      文体:杂文

      字音:自诩 (xǔ) . 譬 如(pì ) 冠冕 (miǎn) . 蹩 进(bié) . 残羹 (gēng) . 脑髓 (suǐ) .残羹冷炙(zhì ) . 糟粕 (pò).针灸(jiǔ).孱(càn)头   孱(chán)弱.

      重要词语:

      冠冕堂皇、堂而皇之:二者都形容很有气派,但侧重点不同。“冠冕堂皇”侧重指表面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实际上 并非如此。“堂而皇之”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多含贬义,多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礼尚往来:礼节上崇尚有来有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归的施舍。炙,烤肉。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一、阅读文章第八~十段,回答下列问题。

      5.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⑶“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⑷“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⑸“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

      6.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 吸之有害而在医学上是有用的(或:精华、糟粕兼而有之)。

      7.第八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第二种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第三种人:“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8.根据第八段观点,指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9.“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意思是什么?

      “鱼翅”之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吸取精华要“大众化”。

      10.第八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占有,挑选”,即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1.文中的“大宅子”指代文化遗产,这里用的是比喻 论证方法,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12.文中画线句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何理解?

      指出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要自己主动的有选择的去拿,而不是别人送来的。

      13.八、九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比喻论证。作用: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浅显化。

      对比论证。作用: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问题上,先从反面批三种错误态度,然后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态度,先破后立,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二、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4—16)

      14.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鲁迅先生 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15.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16.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三、阅读文章一~四段,回答下列问题。(17—25)

      17.①还有几位“大师”们   (拿、捧、扛)着几张古画和新画。②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举、挂、贴)过去。选填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你选用的理由。

      “捧”貌似郑重、敬慕,实则表现一种媚外的丑态;画只有几张,却还要一路的“挂”过去,表现出寒伧可怜和欺世惑众的丑态。

      18.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请结合上文,具体阐释“进步”的真正含义。

      “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具体表现为:卖国者采用“送去主义”,送古董、送古画、送人,由“一批”到“几张”到“人”,不仅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

      19.“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企图,不带有强迫性;“抛给”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或企图,带有强迫性,本文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


展开余文
      20.第三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

      21.说说《拿来主义》中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⑴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⑵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采用形象的说法,说明没有“拿来”,只有“送去”,把国卖光了,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只好向帝国主义乞讨点残羹冷炙,深刻指出国民党卖国政策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2.鲁迅批评了当时国民政府哪些错误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批评当时的民国政府采取盲目的“送去主义”政策从而博得外国的廉价的喝彩的做法。这样写的目的是先驳后立,应出下面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23.开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先否定(反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立论)做铺垫。

      24.简析画线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中加点词“丰富”、“大度”的表达效果。

      反语或褒词贬用,这是对统治者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25.请简要概括“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实质:崇洋(投降)媚外或卖国主义。危害:贻害(祸延)子孙或亡国灭种。

      四、阅读文章全文,回答下列问题。(26—31)

      26.《拿来主义》开篇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是对这两种主义的否定,而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27.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闭关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闭关主义的实质就是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28.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请指出关键词。(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⑴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⑵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⑶反语、引用。

      29.仔细研读“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请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抛来:根据我们的需要,向我们提供。这里态度上不恭,“抛”,有施舍的感觉,但多少有点“文化交流”的意思。

      ⑵抛给:人家把不要的东西,硬塞到我们手里,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侵略。

      ⑶送来: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还要我们感恩戴德,为他们的善行喝彩,这不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层欺骗色彩。

      30.“送去”、“送来”、“拿来”三者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后果?

      送去:是媚外卖国的表现,其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会使我们的子孙没有立足之地,民族没有立足之地,国家沦为殖民地。

      送来: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侵略手段,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

      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有分析地主动吸取外国的长处,这样国家能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1.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32.仔细研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作者为什么批评了一味送去,又说“也不算坏事情”呢?

      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33.分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

      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和“挂”都是极其动作性的词语,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加了讽刺效果。注重炼字炼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⑵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萝卜青菜”比喻大众化的有营养的东西。和“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又有用的东西,“烟灯”、“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糟粕部分一样,均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比喻深奥的道理,使论述的道理浅显而生动。 

      ⑶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有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作者暗引他的话,与中国的送去主义进行类比,论述中国不能只“送去”不“拿来”,通过语言的暗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⑷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渲染了一定的气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34.文中有哪些词语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请列举两个。

      “大师”们、发扬国光、进步等。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浙江省20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浙江省2021年高二语文学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整理归纳(一)
下一篇:浙江省2021年高二语文学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整理归纳(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