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06  2021-06-14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

      《氓》

      【写作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 “无”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 “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

      彼尔维何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氓 氓之蚩蚩 古义: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音ménɡ。

      今义:流氓,音mánɡ。

      至于 至于顿丘 古义:直送到。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涕 泣涕涟涟 古义:泪。

      今义:鼻涕。

      贿 以我贿迁 古义:财物。

      今义:贿赂。

      三岁 三岁食贫 古义:指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

      宴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请人吃酒饭,聚会在一起吃酒饭;酒席,宴会。

      启 不遑启居 古义:跪。

      今义:打开。

      居 不遑启居 古义:坐。

      今义:住。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将 将子无怒 qiānɡ,愿,请

       出郭相扶将 动词,搀扶

       宫使驱将惜不得 助词,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名词,将领

       上使外将兵 动词,率领

      靡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动词,无、没有

       望其旗靡 动词,倒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mí,动词,浪费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动词,退下

      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动词,说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名词,预兆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助词,没有实义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名词,言语、言论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以 以尔车来 介词,用

       以望复关 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而”

       秋以为期 介词,把

       以我贿迁 介词,把

      其 其叶沃若 代词,指代桑树

       不思其反 代词,你

      之 总角之宴 结构助词,的

       静言思之 代词,这些,代指上文中的内容

        狁之故 结构助词,的

       氓之蚩蚩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士之耽兮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夙、夜 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贰 士贰其行 数词作动词,有二心


展开全文阅读
      二三 二三其德 数词作动词,三心二意,不专一

      贫 三岁食贫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黄 其黄而陨 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匪”表示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 即“以秋为期”

      (二)核心鉴赏

      1.结合全诗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

      故事 恋爱时 结婚后 被弃后

      性格 情深意切 委曲求全 伤情无奈、清醒刚烈

      形象 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2.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明确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明确  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

      4.对比手法在本诗中有较突出的体现,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  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主旨】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离骚(节选)》

      【写作背景】

      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就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前两段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锡”同“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同“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 “道”同“导”,引导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代序 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递相更替。序,次序。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美人 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喻指君主。一说,美人是(屈原)自喻。

      今义:美貌的女子。

      朕 朕皇考曰伯庸 古义:我。

      今义: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淹 日月忽其不淹兮 古义:久留。

      今义:淹没;汗液等浸渍皮肤使感到痛或痒。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度 皇览揆余初度兮 名词,时节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名词,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动词,揣测,揣度

       先自度其足 动词,量

      名 肇锡余以嘉名 名词,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 动词,给……起名,命名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修 又重之以修能 形容词,美好的

       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词,长,高

       修守战之具 动词,整治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朝、夕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词作动词,名,给……起名;字,给……表字


展开余文
      美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形容词作名词,美德,美质

      秽 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容词作名词,秽恶之行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与 恐年岁之不吾与 动词,待

       春与秋其代序 连词,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

      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 结构助词,的

       又重之以修能 代词,我

       恐年岁之不吾与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 惟庚寅吾以降 连词,不译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把

       乘骐骥以驰骋兮 连词,表目的,来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介宾短语后置句 肇锡余以嘉名 正常语序为“以嘉名锡余”

      宾语前置句 恐年岁之不吾与 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

      后两段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 “邑”通“悒”,“郁悒”指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浩荡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流亡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陆离 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固然 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本来就这样。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工巧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穷困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固 固前圣之所厚 副词,本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动词,使……牢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形容词,固执、顽固

       蔺相如固止之 副词,坚决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副词,究竟、到底

      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长、高

       余独好修以为常 名词,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动词,整理

       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词,高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动词,修行

       恐修名之不立 形容词,美好

      善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词,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 动词,崇尚

       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交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 动词,擅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善良,美好

      度 竞周容以为度 名词,法度、准则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名词,限度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名词,气度、常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估计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度过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虽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连词,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连词,纵然、即使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

      步 步余马于兰皋兮 名词作动词,缓行

      朝、夕 謇朝谇而夕替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屈、抑 屈心而抑志兮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死 伏清白以死直兮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哀 哀民生之多艰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

      方圜 何方圜之能周兮 形容词作名词,方枘,圆凿

      淫 谣诼谓余以善淫 形容词作名词,淫荡的事

      厚 固前圣之所厚 形容词作动词,推崇,看重

      高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 长余佩之陆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被动句 謇朝谇而夕替 无标志,“替”有被动义

       进不入以离尤兮 无标志,“不入”译为“不被接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无标志,“体解”译为“被肢解”

      状语后置句 既替余以蕙 兮 状语“以蕙 ”置于“替”之后

       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善淫”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谣诼”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于兰皋”置于“步”之后

      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不吾知”即“不知吾”

      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岌岌”“陆离”后置,结构助词“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核心鉴赏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韵律感和音乐性?

      明确 ①隔句押韵。“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度”“路”是韵脚。

      ②大量使用语助词“兮”。在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字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语句间的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情文并茂。

      2.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任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诗人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1)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以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爱好芬芳的香蕙、白芷来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2)在描述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来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3)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中。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展开余文
      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②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③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④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主旨】文本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孔雀东南飞并序》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清规戒律。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直接制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柔韧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可怜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千万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务必(表示恳切叮咛)。

      来信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古义:来送信的使者,这里指媒人。

      今义:寄信来或送信来;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处分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古义:安排,处理。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自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便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教训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古义:教养。

      今义:教育训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逢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共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古义:在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宦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古义:做官的人。

      今义:太监。

      多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多多劝告。

      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

      纷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在一起。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业。

      3.偏义复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公姥 奉事循公姥 偏指“姥”,婆婆

      作息 昼夜勤作息 偏指“作”,工作 

      父兄 我有亲父兄 偏指“兄”,哥哥

      父母 我有亲父母 偏指“母”,母亲

      弟兄 逼迫兼弟兄 偏指“兄”,哥哥

      牛马 其日牛马嘶 偏指“马”,因为牛不会嘶叫

      4.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见 相见常日稀 动词,见面

       府吏见丁宁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即“丁宁见”

       渐见愁煎迫 介词,被

       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名词,见解

       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现”,出现

      适 适得府君书 副词,刚才

       处分适兄意 动词,适合,依照

       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去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副词,恰好

      自 我自不驱卿 副词,本来

       葳蕤自生光 自然

       自名秦罗敷 代词,其

       好自相扶将 副词,亲自

       物物各自异 助词,无义

      谢 阿母谢媒人 动词,谢绝

       谢家来贵门 动词,辞别

       多谢后世人 动词,告诉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谢

       哙拜谢,立而饮之 动词,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谢罪

       及花之既谢 动词,凋谢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相 相见常日稀 副词,互相

       儿已薄禄相 名词,相貌

       誓不相隔卿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你”

       及时相遣归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我”

       好自相扶将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你”

       蹑履相逢迎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他”

       登即相许和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他”

       不得便相许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作“你”

      为 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被

       十七为君妇 动词,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 动词,作,写

       君家妇难为 动词,做

       阿母为汝求 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 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 介词,为了

      6.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东南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手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 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日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槌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名词作动词,拍,敲击

      宦 仕宦于台阁 名词作动词,做官

      煎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全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荣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便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吉利

      7.句式特点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为”表判断

      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 “为……所”表被动

       渐见愁煎迫 “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宾语前置句 何言复来还! 宾语“何”置于动词“言”前

       誓天不相负! 宾语“相”置于动词“负”前

      状语后置句 仕宦于台阁 状语“于台阁”置于动词“仕宦”后

      省略句 窈窕艳城郭 “城郭”前省略了介词“于”

      (二)核心鉴赏

      1.分析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对未来的预想 别后重逢时 殉情场面 总结

      刘兰芝 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通情达理 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焦仲卿 等待、幻想。

       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2.分析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 性格特征 形象

      受迫害者 刘兰芝 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仲卿 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迫害者 焦母 专横无理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刘兄 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3.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本质。

      明确   由封建家长制主宰的婚姻造成了刘兰芝命运的悲剧。尽管她才貌俱佳、忠于爱情,但幸福刚开了个头,就如泡影般散去。她被遣回家后又不得不答应太守公子的婚事。无奈的刘兰芝只好“举身赴清池”,以死来履行自己的誓言,了却心中的那份情。作者由此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①社会的原因: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②性格的原因: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③直接原因: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之间的婆媳矛盾。  

      【主旨】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蜀道难》

      【写作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二)核心鉴赏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   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2.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3.“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主旨】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蜀相》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

      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③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空:白白的。

      ⑤频烦:犹“频繁”,多次。

      ⑥ 开:开创。

      ⑦济:扶助。

      ⑧出师:出兵。

      (二)核心鉴赏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   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明确   准确。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就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

      明确   尾联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本怀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两句诗也就寄托了杜甫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

      4.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明确  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主旨】《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望海潮》

      【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参差:高下不齐貌。

      ②云树:形容树木高耸入云。

      ③天堑:天然壕沟,此处指钱塘江。

      ④巘:意为大山上之小山。

      ⑤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

      ⑥图将:画出。

      ⑦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二)核心鉴赏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方面:

      地理位置 东南重镇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 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感情: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表达了对杭州的惊叹、赞美与喜爱之情。

      2.《望海潮》一词中,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   “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皆运用数量词,或为实写,或为虚指,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使整首词已接近豪放词风。

      4.请简要赏析下片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运用夸张(使用数词)、互文等手法,视听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描写和烘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留恋。

      【主旨】这首词运用铺叙、点面结合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扬州慢》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核心鉴赏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   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   “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  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   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主旨】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二)核心鉴赏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3.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   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主旨】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客至》

      【写作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旧醅:隔年的陈酒。

      ⑦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二)核心鉴赏

      1.感受画面美

       可入画的景物(人) 特   征 情   感

      首联 春水、群鸥、我 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交游冷落)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

      颔联 花径、蓬门、宾主 简陋、热情 激动喜悦

      颈联 盘飧、樽酒 简陋 兴奋、歉疚

      尾联 篱笆、老头、我 浓重的生活气息

      2.分析艺术特色

      明确   ①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 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 ,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②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主旨】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登快阁》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⑤倚:倚靠

      (二)核心鉴赏

      1.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    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2.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

      明确   ①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②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3.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明确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家归隐的迫切);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孤独)

      【主旨】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临安春雨初霁》

      【写作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理解与鉴赏】

      (一)梳通词义

      ①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短纸、小纸。

      ④斜行: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二)核心鉴赏  

      1.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   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3.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明确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主旨】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2021学年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散文阅读专题
下一篇: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