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98  2021-06-19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题型由以前的人物传记类向书信、赠序、游记类多样化的考查形式发展,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实词一般以120个实词考核为主,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与练习中,不拘一格“选文章”,接触各类文种。对于实词、虚词等考点,识记词语含义,巩固好基础,是第一步。在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翻译和分析概括等考点,我们需要在平时阅读中培养语感,学思结合。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 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ù):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劝母,母弗听      阴 :暗中 B.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C.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 遇到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展开全文阅读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B 2.C 3.B

      4.(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为“你的身体本来就瘦弱,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句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只表明“诚”的“孝友”。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是老师叹“诚”的贤;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说的是“讷”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错误,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无论”,不要说;“樵”,名词作动词,砍柴;“纵或”,纵使;“能”,能砍柴,擅长砍柴;“归”,使动用法,让……回家。第二句中,“非犹”,不同于;“夫人”,众人;“为”,为了;“以”,用;“项”,脖子。第三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水,古今异义;“用心”,古今异义,因为心思;“一”,专一。

      【参考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先祖是山东人。明朝末年,山东发生叛乱。张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张某经常客居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他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叫张讷。不久,第二个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最差的饭菜给他吃,并且要他每天砍一担柴,完不成任务就鞭打责骂他,叫人难以忍受。牛氏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给张诚吃,并且让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本性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劝告母亲,母亲却不听他的话。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还没砍够一担柴,遇到大风雨,他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肚子已经饿得很,就背着砍下的柴回家。继母查看他砍的柴不够,就发怒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心疼,进房无力地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回来,见哥哥有气无力的样子,就问他:“你生病了么?”哥哥说:“我只是太饿了。”张诚问哥哥缘故,张讷便把实情说了一遍。张诚听了后很难过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他怀里藏着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嘱咐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将连累你。而且一天吃一顿饭,应该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瘦弱,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大吃一惊。问:“你要干什么?”张诚说:“我帮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来的。” 哥哥说:“不要说你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我还是不能让你做。”于是急促地催赶张诚回家。张诚不听,用手脚并用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边做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了,鞋子也被扎穿。于是伤心地说:“你不赶快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到半路,才返回山上继续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嘱咐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老师应该严加管教(不要让他出门),因为山中老虎豺狼很凶恶。”老师说:“不知道他中午前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了。”张讷回来后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被老师责罚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又带着斧头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就对你说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稍微休息。估计将砍满一担柴时,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就把实情告诉老师。老师赞叹他善良,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始终不听。

      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中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老虎最终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跑起来来自然要比平常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斧头尽力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一般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左右的刀口,鲜血像泉水般涌出,眼看着就死。众人惊骇,撕下他的衣服包扎伤口,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害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日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经常到他的床前略微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就又骂个不停。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况诗集》序

      (唐)皇甫湜

      ①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唳,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钧锦秀绝。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泠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

      ②君字逋翁,讳况,以文入仕,其为人类其词章。尝从韩晋公于江南。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①。入佐著作,不能慕顺,为众所排,为江南郡丞。累岁脱縻,无复北意,起屋于茅山,意飘然,若将续古三仙,以寿九十卒。

      ③湜以童子,见君扬州孝感寺。君披黄衫,白绢鞳头,眸子瞭然,炯炯清立,望之,真白圭振鹭也。既接欢然,以我为扬雄、孟子,顾恨不及见。三十年于兹矣,知音之厚,曷尝忘诸!

      ④去年,从丞相凉公襄阳②,有白顾非熊生者在门,讯之,即君之子也。出君之诗集二十卷,泣示余发之。凉公适移莅宣武军,余装归洛阳,诺而未副,今又稔矣。生来速文,乃题其集之首为序。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注释:①:“尝从”句:韩混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为润州刺史,辟顾况为判官、唐代节度使设置判官二人,分判参、兵、骑、胄四曹事。②去年:指文宗大和二年(828)。丞相凉公:李逢吉,字虚舟,敬宗即位,封凉国公。襄阳:指李逢吉于敬宗宝历二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事。山南东道治襄阳,在今襄樊市。


展开余文
      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者 B.矣 C.也 D.焉

      2.第①段画线句详写顾况家乡吴中风景的用意是什么? 

      3.下列各项分析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顾况擅长写古诗,尤擅歌行,这与他超常异俗,不受规矩的性格有很大关联。

      B.“君字逋翁”,可见顾况倾慕隐士林逋,故晚年毅然辞官归隐“续古三仙”。

      C.“真白圭振鹭也”一句不仅写顾况外形如洁玉白鹭光灿飘逸,且其品德亦如玉、鹭。

      D.综观全文,由于皇甫湜感激顾况“知遇之厚”,对其诗集的整体评价就有失准之处。

      4.概括本文写作思路。

      【答案】1.C

      2.是为写顾况做铺垫,顾况的禀赋和资质都来源于吴中美丽的风景。

      3.D

      4.先从吴中的自然美景入手,引出顾况诗文的特色。再简介顾况生平与为人;接着回忆自己与顾况接触所留下的印象;最后交代作序的背景和缘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子“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的意思是“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此处为判断句,并且是句末,“者”一般用于句中停顿,“矣”表感叹语气,用在此处不合适,“焉”不用于判断句,“也”一般用于句末表判断,所以此处用“也”,最合适。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由句子“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唳,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钧锦秀绝”可知,州的山水景色,风姿独秀,瑰异奇丽。太湖中的异石,洞庭山上的桔子,以及华亭的鹤鸣,与虎丘、天竺诸佛寺,一个接着一个,秀丽无比,令人欣赏不迭。由此可知,吴中的风景非常美丽。由句子“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泠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可知,顾况先生就生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中。先生的秉赋,聚集了山水的清新;先生的资质,汇聚了大自然的清脱飘逸;先生的文章,像风吹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擅长歌行尤其是七言歌行,气势奔放飞腾,往往就像能够穿透苍天的心脏,探出月亮的腋下,出人意外的惊人之语,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由此可知,顾况先生就生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中,所以,先生的秉赋,聚集了山水的清新;先生的资质,汇聚了大自然的清脱飘逸;先生的文章,像风吹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景色描写是为写顾况做铺垫,顾况的禀赋和资质都来源于吴中美丽的风景。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对其诗集的整体评价就有失准之处”错误。由原文“三十年于兹矣,知音之厚,曷尝忘诸”可知,从那时起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知遇的厚意,没有片刻忘怀。由此可知,原文只是说知遇的厚意,没有片刻忘怀,但是对其诗集的整体评价并没有有失准之处。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1自然段,由原文“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唳,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钧锦秀绝”可知,先从吴中的自然美景入手;由句子“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泠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可知,再引出顾况诗文的特色。文章第2自然段,“君字逋翁,讳况,以文入仕,其为人类其词章。尝从韩晋公于江南。为判官,……意飘然,若将续古三仙,以寿九十卒。”主要简介顾况生平与为人。文章第3自然段,“湜以童子,见君扬州孝感寺。君披黄衫,白绢鞳头,眸子瞭然,炯炯清立,望之,真白圭振鹭也。……”接着回忆自己与顾况接触所留下的印象。文章第4自然段,由句子“去年,从丞相凉公襄阳,有白顾非熊生者在门,讯之,即君之子也。出君之诗集二十卷,泣示余发之。凉公适移莅宣武军,余装归洛阳,诺而未副,今又稔矣。生来速文,乃题其集之首为序”可知,最后交代作序的背景和缘由。

      【参考翻译】

      苏州的山水景色,风姿独秀,瑰异奇丽。太湖中的异石,洞庭山上的桔子,以及华亭的鹤鸣,与虎丘、天竺诸佛寺,一个接着一个,秀丽无比,令人欣赏不迭。顾况先生就生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中。先生的秉赋,聚集了山水的清新;先生的资质,汇聚了大自然的清脱飘逸;先生的文章,像风吹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擅长歌行尤其是七言歌行,气势奔放飞腾,往往就像能够穿透苍天的心脏,探出月亮的腋下,出人意外的惊人之语,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李白、杜甫都已死了,除了先生之外,还能与谁交往呢?

      先生字逋翁,名况,由进士进入仕途,他的为人和他的文章风格相似。先生曾经跟随韩晋公到江南任节度判官,屡次建立很大的功绩。入朝任著作佐郎,不能委曲求全,苟且取容,被众人所排斥,出任江南郡丞。过了几年,才弃官而去,不再有北上长安谋官的意向。在茅山盖了屋子,意度飘逸,就像古代的三茅君又出现了。最后,寿终正寝。

      我年幼时,曾在扬州孝感寺见过先生。先生身披黄衫,穿着白绢鞯头,眼珠明亮,炯炯有神。望过去,真像一块高洁的白玉,像一只飞翔的白鹭。见面交谈后,非常高兴,认为我像扬雄、孟轲,但对来不及见到我成名感到非常遗憾。从那时起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知遇的厚意,没有片刻忘怀。

      去年,凉国公李逢吉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我跟随他镇守襄阳,有人告诉我,有个叫顾非熊的人,在门口求见。一问,原来就是先生的儿子。他拿出先生的诗集二十卷,哭着给我看,请我阐扬它。这时,正好李逢吉改任宣武军节度使,我整顿行装,随他一同回到洛阳,因此虽然答应了,但没有实践诺言。现在已经又过去一年了。非熊来催促,于是写下以上文字,题在集子的开端,作为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B.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C.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展开余文
      D.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1.D 2.C 3.B 4.D

      5.(1)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2)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然后属疏远”翻译为: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翻译为: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翻译为:张良也参与了。“与”,参与。D.“不能易也”翻译为:也不能改变了。“易”,改变。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初定”的主语为“天下”,所以“初”前不断开,排除A;“立国”是“设立诸侯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其”代指的是天下,是“宁息”的主语,“其宁息”作“求”的宾语,所以在“息”后断开,排除B。整句话的翻译为: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皆封侯”是错误的。“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是错误的。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为”,造就;“时”,时机;“而已”,罢了。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以”,用;“措”,弃掷;“已”,制作。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求皇帝分封诸位皇子(为藩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代并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够不错过时代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当时没有非议他的意见的,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同?只是世人以成败论是非罢了。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曹元首、陆机、刘颂,以及唐太宗时的魏征、李百药、颜师古,那以后还有刘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来,知道不用刑法措施,然而终究不能停止篡位弑君父的祸端。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处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徳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剌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成,年号。文中“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年号纪年法。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比喻辞去官职。

      C.内署,指翰林院,因院设宫禁之内,故称。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左迁”指降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答案】1.A 2.B 3.A

      4.(1)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理睬他。

      (2)但他们都不坚守操行,凭借才华怪异偏激,被当时当官的人所看不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认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

      “子”是后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可排除B项;“尤”表强调,其前应断开,“恶”的对象是“其无行”,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D两项;“来游京师”和前面的主语不一致,其前应断开,可排除C、D两项。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比喻辞去官职”说法错误。“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担任官职。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A.“做了朝廷命官”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为“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即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担任了巡官,并非是做了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明年”,第二年。“启陈”,启禀;陈述。“省”,理睬。(2)“持操”,坚守节操。“诡激”,怪异偏激。“为”,被。“当涂者”,当官的人。“薄”,轻视,看不起。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至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至邢州(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李商隐用已经完成的文章投献他,年龄才刚到二十岁。令狐楚因为他年少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让李商隐跟随做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做掌书记,得到侍御史的职位。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已经为王茂元做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认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将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而获罪,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外多年。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让他做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到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于是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识,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坚守操行,凭借才华怪异偏激,被当时当官的人所看不起。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B.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C.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D.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派遣苦闷的心情。

      B.起家,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起家”一词,当属此意。

      C.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缪”属恶谥,有“奸诈”之意,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D.唐是唐尧,这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身世坎坷,颇有才能。他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嵇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因为嵇绍对太常所定谥号坚决不从,朝廷惧怕他而不得不改谥。

      C.嵇绍面对权势,刚直不屈。董艾怂恿齐王冏让嵇绍弹奏音乐,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认为身居官位,身穿朝服,不可以做伶人之事。齐王冏非常惭愧。

      D.嵇绍忠心护主,皇帝感念。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后,皇帝交代衣服上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答案】1.C 2.A 3.B

      4.(1)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齐王冏既辅政”,“齐王冏”主语,“辅”谓语,“政”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成,独立成句,排除AD;“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本句译为: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A.“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错误。嵇康等人被称为“竹林七贤”。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不得不改谥”错,原文是朝廷没听从嵇绍的意见,并未改谥。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像;“堪”,能够;“但”,只;(2)“寻”,不久;“蒙尘”,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的贤能与郤缺相等,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 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员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始名余庆,生而孤,为从父鞠爱,通书史。客晋州,州举童子,房玄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长与何彦先同事王义方,以迈秀见赏。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凡举八科,皆中。咸亨中,上书自陈:“臣家赀不满千钱,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书奏,不报。调武陟尉,岁旱,劝令殷子良发粟振民,不从。及子良谒州,半千悉发之,下赖以济。刺史大怒,囚半千于狱。会薛元超持节渡河,让太守曰:“君有民不能恤,使惠出一尉,尚可罪邪?”释之。俄举岳牧,高宗御武成殿,问:“兵家有三阵,何谓邪?”众未对,半千进曰:“夫师以义出,沛若时雨,得天之时,为天阵;足食约费,且耕且战,得地之利,为地阵;举三军士如子弟从父兄,得人之和,为人阵。舍是,则何以战?”帝曰:“善。”既对策,擢高第。历华原、武功尉。使吐蕃,将行,武后曰:“久闻尔名,谓为古人,乃在朝邪!境外事不足行,宜留待制。”即诏入阁供奉。擢累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蕲州刺史。半千不专任吏,常以文雅粉泽,故所至礼化大行。累封平原郡公。表乞骸骨,有诏听朝朔望。半千事五君,有清白节,年老不衰,乐山水自放。开元九年,游尧山、沮水间,爱其地,遂定居。卒,年九十四,即葬焉。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

      B.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

      C.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

      D.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指《周易》,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其余四本分别为《诗经》《论语》《礼记》《春秋》。

      B.持节,拿着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作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有时也是官职名。

      C.待制,早唐时为皇帝咨询近臣的称号,晚唐至宋朝时成为高级官员的头衔,位于学士、直学士下。

      D.朔望,古代月相纪日的术语,“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指月圆之日,多为农历每月十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半千通晓书史,深受赞赏。他被举荐为童子时得到了房玄龄的看重,参加朝廷对策时能够讲《易》和《老子》,他的老师王义方因此对他欣赏有加。

      B.员半千思献忠谋,勇于自荐。咸亨年间,他听说皇帝招纳贤才,就变卖家产凑出盘费前往京城,并且上书皇帝,希望得到官职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

      C.员半千爱民如子,不计利害。他担任武陟县尉时,曾劝县令赈济饥民,县令不从。他就趁县令外出之机开仓放粮,因此被捕下狱,后来才被人救下。

      D.员半千功成名就,退居田园。他担任蕲州刺史时,施行教化,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多次升迁,最终被封为平原郡公,退休后以山水自娱,年高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太守曰:“君有民不能恤,使惠出一尉,尚可罪邪?”

      (2)久闻尔名,谓为古人,乃在朝邪! 

      5.员余庆改名为“半千”,请结合本文所记其一生事迹简要说明这个名字有何深意。

      【答案】1.C 2.A 3.A

      4.(1)薛元超责备太守说:“您有百姓而不能照顾,让恩惠出于一个县尉,还能治他的罪吗?”

      (2)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竟然就在朝中啊。

      5.①“半千”意指“贤者”。②他年少时就才华出众。③他自荐做官以报天子,果断赈济百姓,以文教治政,教化大行,一生保持清白之操等,都是贤德的表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无有”偏义复词,偏向“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水部郎中”做“下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句子翻译:员半千认为控鹤之职在古代是没有的,而被授任者都是轻浮浅薄的青年人,非是朝廷靠德行挑选出来的,请求罢去这种官职,违忤朝廷旨意,降职为水部郎中。武三思掌权时,员半千因为贤能而被忌恨。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其余四本分别为《诗经》《论语》《礼记》《春秋》”错误。没有《论语》,应该是《尚书》。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他的老师王义方因此对他欣赏有加”错误。由原文“长与何彦先同事王义方,以迈秀见赏。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可知,长期与何彦先一起师事学士王义方,凭借才华出众而被欣赏。王义方曾说:“五百年有一位贤者出现,你应该承受这样的话。”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凭借才华出众而被欣赏”,并不是因为“参加朝廷对策时能够讲《易》和《老子》”而被欣赏。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让:责备。恤:照顾。使:让。罪:治罪。

      (2)尔:你的。谓为:以为。乃:竟然。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可知,王义方曾说:“五百年有一位贤者出现,你应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成半千这个现名。由此可知,“半千”意指“贤者”。由原文“客晋州,州举童子,房玄龄异之”可知,客居于晋州,州里举荐他为童子,房玄龄认为他才能杰出。由此可知,他年少时就才华出众。由原文“咸亨中,上书自陈:‘臣家赀不满千钱,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调武陟尉,岁旱,劝令殷子良发粟振民,不从。及子良谒州,半千悉发之,下赖以济”“半千不专任吏,常以文雅粉泽,故所至礼化大行”“半千事五君,有清白节,年老不衰,乐山水自放”可知,他自荐做官以报天子,果断赈济百姓,以文教治政,教化大行,一生保持清白之操等,都是贤德的表现。

      【参考翻译】

      员半千,字荣期,是齐州全节县人。最初名余庆,生下来就成了孤儿,被叔父抚养长大,通晓书史。客居于晋州,州里举荐他为童子,房玄龄认为他才能杰出。考试中回答皇帝的策问,名列前茅,已经能够讲《易》《老子》。长期与何彦先一起师事学士王义方,凭借才华出众而被欣赏。王义方曾说:“五百年有一位贤者出现,你应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成半千这个现名。总共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都考中了。咸亨年间,他上书自我陈述:“我家财不满一千钱,闻说陛下到泰岳封神,选拔英雄豪杰,所以变卖家产换钱奔赴京师。将要年满三十,怀有志向,品格高洁,不曾得到一官半职,不能施展才能而报效天子。陛下为什么吝惜一点点土地,而不让我竭尽忠诚呢?”奏章报上去后,没有得到回复。后被任命武陟县尉。适逢旱灾饥荒,员半千劝告县令殷子良开仓来救济贫苦饥饿的人,子良不听。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员半千便把粮仓全都打开救济饥民,百姓依靠宁上得以存活。刺史大怒,把员半千抓进监狱。恰逢薛元超持着使节渡河来到这里,责备太守说:“您有百姓而不能照顾,让恩惠出于一个县尉,还能治他的罪吗?”放了他。不久员半千参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举考试,高宗驾临武成殿,问:“兵家有天阵、地阵、人阵的说法,各指什么呢?”众人没有回答,员半千上前说:“军队凭借道义出战,像天及时落雨滋养庄稼一样,得到上天的赐命,这是天阵;粮食充足,节约费用,边耕种边作战,得到土地的好处,这是地阵;使三军将士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团结和睦,这是人阵。离开了这三条,凭什么作战呢?”高宗道:“说得好!”对策之后,员半千被提拔为优等。历任华原、武功县尉。出使吐蕃,将要出发,武后说:“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竟然就在朝中啊。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就让员半千进入朝廷做供奉官员。多次提拔,担任了正谏大夫,兼任右控鹤内供奉之职。员半千认为控鹤之职在古代是没有的,而被授任者都是轻浮浅薄的青年人,非是朝廷靠德行挑选出来的,请求罢去这种官职,违忤朝廷旨意,降职为水部郎中。武三思掌权时,员半千因为贤能而被忌恨,出京担任蕲州刺史。员半千不是一味信用吏,常凭着文教治理地方,所以所到之处教化大行。最高封赠是平原郡公。上表请求退休,有诏令让他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听取政事。员半千事奉了五位皇帝,有清白的节操,年老之后也不衰减,喜欢在山水中自我放纵。开元九年,游览尧山、沮水之间,喜欢那个地方,就定居在那里。去世的时候九十四岁,就埋葬在那里。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2021学年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
下一篇: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命题作文(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