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770  2021-07-0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复活(节选)》名师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二)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5段):写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第二部分(16-70段):写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林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第三部分(71-78段):写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四、导读理解

      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

      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教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展开全文阅读
      4、“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自我检测

      1.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在给人带来新意的同时还特别给人以触动。请仿照示例,写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

      2.请对下面这段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巴金一直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和滋养,在其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家》中,处处可见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启蒙和唤醒作用。晩年巴金有着和晩年托尔斯泰相类似的处境与压力。巴金晚年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常为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苦恼,所以他在精神探索的路途上曾不断向这位文学大师寻求力量。巴金曾说:“我要走老托尔斯泰的路。我跟托尔斯泰差得很远,还得加倍努力!”在一个“告别革命”的新时代,巴金重提托尔斯泰和俄罗斯文学,是对他一生文学经历的回顾,也为他的思想轨迹重新找回了原点。

      3.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4.请将下面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整齐的句子,与前面画框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虽然贝多芬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雕塑《思想者》的流传没有因为罗丹的仙逝而让他悲天悯人的思想磨灭;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让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国情感永恒。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疫往无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②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首先写出两个创新成语,然后结合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解释所写成语的意思。可以通过“疫”的谐音找到与“一”有关的成语,如“一(疫)往无前”“万众一(疫)心”“背水一(疫)战”“独当一(疫)面”等,然后解释意思即可。

      2.答案:巴金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晚年向托尔斯泰寻求精神力量,从其中找到思想轨迹的原点。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分析材料的层次,然后提取关键词概括各层次的中心内容。如第1句是第一层,从中可以提取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影响”。第2—4句是第二层,从这几句中可以提取关键词“晩年”“精神”“寻求力量”。第5句是第三层,从中可以提取关键词“思想轨迹”“原点”。然后将以上关键信息整合成句即可。

      3.答案:《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最优秀的一个孩子。读者通过《复活》认识了托尔斯泰;外国人通过《复活》认识了俄罗斯;而托尔斯泰本人通过《复活》阐释了什么是仁爱与救赎。

      解析:推荐语要求写出作品的特点、地位,即可以从内容或艺术成就的角度,也可以从名人评价的角度来考虑。《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说《复活》是自己“全部作品中最好的”。高尔基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根据自己对《复活》的了解,加上这些内容,再配以恰当的修辞,就可以写出答案了。

      4.答案:虽然罗丹仙逝,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会因雕塑《思想者》的流传而永存;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去世,但他爱国情感会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而永恒。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复活(节选)》优质课学案
下一篇: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