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364 2021-07-0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雪莱《致云雀》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3.学习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现诗歌主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了解云雀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他善于把主观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起来:他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在歌唱西风的同时,也是在激励和鞭策自己;他赞颂云雀,把云雀看成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他就是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
2、写作背景
《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3、作者介绍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1ley)(1792年一 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 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4、题目解说
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5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诗人初见云雀的强烈感受和反应;
第二部分(第2节):写云雀的运动态势和典型习性;
第三部分(第3、4节):写云雀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四部分(第5~7节):写诗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第五部分(第8~12节):对云雀的赞美;
第六部分(第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第七部分(第16~19节):歌颂自然;
第八部分(第20、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诗人的愿望和抱负。
6、全文分析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明快、清丽、诚挚、热切。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诗歌充满活力和朝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全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了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2.诗人描写云雀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云雀的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高贵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3.本首诗歌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
明确:《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21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7、写作特点
《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2021学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温州古桥文化简介(作文素材)
下一篇: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雪莱《致云雀》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