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228  2021-07-09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备课资料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整体结构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逻辑的含义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5.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逻辑的基本概念

      命题:判断性语句。

      推理:将一组命题结合起来的过程。

      论证: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方法。

      命题是指一个判断句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句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的判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思考:下列哪句话属于命题?

      1.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2.请你快一点。

      3.哦,我的天啊!

      4.你知道如何下象棋吗?

      何谓“逻辑谬误”?——

      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如何避免逻辑谬误?——

      一、前提真实

      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

      提示:谬误往往出现在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上

      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1)同一律

      (2)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两种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它通常被表述为“A一定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3)排中律: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1)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即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

      示例:A是a 白马非马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在三方面:

      (1)思维对象的同一。

      (2)概念的同一。

      (3)判断的同一。

      根据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有两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1.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主体无意识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从而造成概念混乱。

      有这么一则笑话——

      老师:你最喜欢哪句格言?

      杰克:给予胜于接受。

      老师:很好。你从哪儿知道这句格言的?

      杰克:我爸爸告诉我的,他一直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老师:啊!你爸爸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杰克:他是一名拳击运动员。

      2.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

      偷换概念有以下几种手法。

      第一,任意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第二,将似是而非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第三,用非集合概念取代集合概念,或相反。

      第四,多义词造成的混乱。(歧义)

      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嘻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展开全文阅读
      首长到连队检查工作,连长迎接说:“欢迎首长在十分忙乱的情况下三番五次来我连检查工作。”首长听后无语。检查后在连队就餐,连长劝首长说:“尽管吃,这些都是我们战士用血汗换来的。”首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会儿,端来面条,连长赶忙介绍说:“首长尽管吃,这是我们战士拉的,现拉现吃,吃完再拉。”首长很不高兴,吃完饭让秘书把伙食费交了。连长说:“不着急,你还要来的,等年底算总账”。 首长更不高兴了,起身便要走,连长叫首长带点自产蔬菜。首长坚持不要,连长说:“我连农副业生产搞得好,种的菜多着呢,你不要,我们吃不完还不是喂猪”。首长气得胀鼓鼓的,又不好发作,催着上车快走。连长用手罩着车门对首长说:“小心脑袋”。首长砰地一声关上车门就叫司机开走,连长追在车后喊道:“首长一路走好,首长放心去吧!”

      百度搜索“中国共产党长命百岁”

      白马非马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士兵无言应对,唯有放行。

      理发师悖论

      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

      书目悖论

      一个图书馆编纂了一本书名词典,它列出这个图书馆里所有不列出自己书名的书。那么它列不列出自己的书名?

      罗素悖论

      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根据排中律,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用排中律来驳斥逻加悖论——

      “白马”既可以表示作为类的白马,也可以表示作为个体的白马,若混淆作为类和作为个体的两种不同含义,就会违反同一律。

      集合分为两类,凡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一类集合;凡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二类集合。两个集合的概念不同,不能等同。

      以“理发师悖论”为例,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这个人刮脸的对象。那么,理发师宣称,他的元素,都是城里不属于自身的那些集合,并且城里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都属于他。那么他是否属于他自己?“理发师悖论”是很容易解决的,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修正理发师的规矩,将他自己排除在规矩之外。

      (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判断,而用另外的判断代替它,或者在论证某个论题时,中途改变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就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1.转移论题

      转移论题,也称离题或跑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更换了原判断的内容,使议论离开了论题。

      2.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将某个论题更换为另外的论题,并把这个论题当作原来的论题,这是诡辩者常用的伎俩。

      (2)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两种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它通常被表述为“A一定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讨论会上,一种观点认为对大学生恋爱应该加以引导,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不加引导,听之任之,如果主持人说两种观点都同意,那么主持人就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月明星稀”违反了矛盾律。  

      古时候有一个卖宝剑的人,他吹嘘说:“我这宝剑是黄白相掺,白锡是用来使宝剑坚硬的,黄铜是用来使宝剑柔韧的,黄白相掺,这宝剑既坚硬又柔韧。”

      有人说:“柔韧容易卷曲,坚硬容易折断。”

      这位卖剑的人又改口道:“白锡是用来使宝剑不柔韧的,黄铜是用来使宝剑不坚硬的,黄白相掺,这宝剑既不坚硬又不柔韧,既不容易卷曲也不容易折断。”

      (3)排中律: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在排中律中,命题的真值只有两个:真和假。任何一个命题的真值都必居其一,或者为真,或者为假,不可能既不真又不假。

      排中律要求保持思想自身的明确性。一个思想如果被认为既不真又不假,就会令人难以理解、不知所云。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

      【例1】有人提议或者老李去或者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

      【例2】在讨论被告是否犯了贪污罪时,有人说:“不能认为被告犯了贪污罪,也不能认为被告没有犯贪污罪。我觉得被告犯的是介于贪污和非贪污之间的一种罪行。”

      【例3】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某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排中律中的逻辑陷阱——


展开余文
      排中律只排除对两个不可同假的思想都加以否定的情况,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都加以否定并不违反排中律,因为互相反对的思想是可以同假的。

      在林肯和道格拉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中,道格拉斯反对给黑人以和白人平等的权利。他说:“这意味着白人要和黑人一起生活、一起睡、一起吃,要和黑人结婚,否则就是不可理解的。”林肯反驳道:“我反对这种骗人的逻辑,说什么我不想要一个黑人女人做奴隶,就一定得娶她做妻子。两者我都不要,我可以听凭她自便....”

      林肯在论辩中抓住了道格拉斯的错误,指出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认为不是黑的便一定是白的。生活中不乏这种爱走极端的错误。

      例如,妈妈对孩子说:“你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太浪费电了。能不能关掉一些不用的?”孩子答道:“妈妈,难道您想让我点上蜡烛在家里撞来撞去吗?”

      避开逻辑陷阱——

      调查者问:“你收受的贿赂中有没有金戒指?”

      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是一个复杂问语,其中所包含的预设是:对方有收受贿赂的行为。对此问题,不论答“有”还是答“没有”,都意味着承认自己有受贿行为。面对不正当的复杂问语,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否定问语中的预设:“我根本没有接受过贿赂。”这就构成了对不正当的复杂问语的反驳。

      关于犯罪嫌疑人甲是否参与过某起共同犯罪活动,我们尚未证实,其本人也没有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讯人员提问:“你愿意揭发你的犯罪同伙的罪行吗?”如果犯罪嫌疑人甲一时紧张,顺口就答:“我愿意。”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犯罪同伙的一员。

      总结: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一切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维准则,在传统逻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保证思想的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任何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思想都是无效的。不确定的、自相矛盾的、模棱两不可的思想,既不能反映客观事实,也无法表达任何思想,更不能指导人的行为,因而是无效的,应该予以排除。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发现潜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违背同一律之经典笑话(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下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学习任务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