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6  2021-07-1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李清照《声声慢》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1.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浓厚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  

      1.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2. 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①.诵读感悟法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③.比较法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历导入,激起兴趣 

      今天看到同学们朝气蓬勃的笑脸,马上就有了精神,是同学们给了我正能量。所以我想,年轻真好,青年真好,有人说:青年是诗歌般的年华,青春具有诗的特质,所以不写诗歌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王老师喜欢读诗词,也喜欢写诗。在大家这个年龄也有一段朦胧的初恋,那是一位清丽可人的女孩子,我的同桌。有天早自习我在那儿狂背古文的时候,她偷偷看我,那美啊,印在一个少年的心中,尤其是她那额前的刘海,象一把弯弯的梳子,我抓住那一个最美的瞬间,写下了一首诗,有这样一句:“映脸半窥我,弯弯一把梳。”可我后来读到李清照的《漱玉词》,才发现人家才把一个少女的美活脱脱展现了出来,今天我也把她展现出来,出示PPT:

      合羞走,依门四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春》

      少女李清照看见心上人来了,转身就走,但走到门口的当儿,又回首看了心上人一眼,却又娇羞的掩饰自己的动作,却把青梅嗅。写的多美呀,你感觉写出了女孩的什么?

      生:可爱、羞涩、娇美……

      现代有人说“合羞走”不美,改为“合笑走”最好,(师模拟,生大笑)同学们,怎么样呢?

      生:太直白,太俗了。

      师:对!把那种中国传统的含蓄美破坏得荡然无存!

      当老师读《漱玉词》到半部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白发苍苍,饱经风霜,憔悴瘦弱的老奶奶形象,是什么把一个这样清丽可人,娇美动人的少女变成这样,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先请大家高声朗读一遍。(一读)(教师板书:声声慢)

      二、授课

      (一)美读赏析,抓住诗眼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二读)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提问,读完这首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写一写。(六七位同学回答,一位同学板书)

      提问: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情感,文中哪一个字可堪此重任。

      生:愁。

      师:大家一语破的。(板书:愁)

      (二)合作探究,分析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三读)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板书,点拨、评价并深入发掘分析)(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展开全文阅读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美读感悟,分析叠词

      除了景物描写之外,李清照还用什么方式表达她内心的愁思呢?

      生:直接抒情,叠音词。

      师:好,同学们把叠音词读出来。(四读)

      同学们读完了感觉怎么样?

      生: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韵律感,节奏美。

      师:对,读来层层叠叠,平平仄仄。还有什么作用吗?比如手,我们甘青地区的人都喜欢说“小手手”

      生:亲切,可爱,喜欢。

      师:那脏兮兮呢?(生笑)

      生:加重程度,增强语气,气氛。

      师:那文中七组叠词写出了什么情感?

      生:孤独,冷清,凄凉,悲戚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细细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写愁的层次感。(五读)

      师:“寻觅”写什么呢?东张西望,无所事事,苦闷无依。结果找到了吗?——没有,什么也没有“冷冷清清”,由神态写到环境,由环境到心里“凄凄惨惨戚戚”。

      (四)分析“愁”的内涵

      师:还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

      生:还有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说明一个愁字是解决不了的,难道用几个愁字来表达吗?作者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除了“愁”字,还有其它字可以表达,那,还有哪些字呢?

      生:悲。

      生:苦。

      生:哀。

      生:怨。

      生:恨。

      ……(及时板书)

      师:那好让我们带着悲苦哀怨恨愁读一读这首词。(六读)

      (五)探讨注释,知人论世

      提问:李清照,作为一个弱女子,为何肩负起这么多的愁苦?请看课本41页。

      同学们,当我看到插图时大吃一惊,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极端地不负责任,为什么?看李清照生平。她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算一算多少岁呢?(生答:71岁)。这首诗写于1151年,那年李清照67岁,又孤身漂泊,所以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饱经风霜,憔悴瘦弱的老奶奶形象,怎么画也不能画成花容月貌的林妹妹呀!

      (生大笑)

      再读生平:号易安居士,南宋词人,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能诗善文,精通音律,北宋末年南渡避乱,北宋灭亡,亡国之痛,丈夫病死丧夫之痛,只身逃难,孀居之苦。就在这种情况下,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张汝舟看中了她的金石书画,霸占财物,9月诉讼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因名气大而拘押10日。她想把自己毕生所学,满腹才华传给她的学生孙氏女,可是女孩子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句“词采情藻非女子所学”拒绝了她……就这样,一个金石专家,宋代词宗,带着她满腹的才华,满腹的家国之愁,漂泊之苦,亡夫之痛,孤独的去了……(师哽咽)


展开余文
      所以这首词不仅声声慢而且字字血,句句泪,请大家读出来:“寻寻觅觅……”(师已哽咽不能语,在悲伤气氛中读文章)(七读)

      (六)美读指导,声情并茂

      声声慢,不仅是词牌名,而且是题目,最早晁补之谱写,写作《胜胜慢》,后有蒋捷写为《声声慢》,每押一句,均为“声”字,故称“声声慢”,属长调,九十七个字,慢词,曲调长,节奏舒缓,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情感。所以本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声声慢》,更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朗诵就该声声慢,根据老师多年读这首词的经验,结尾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结尾,重复“怎一个愁字了得”,第一句重读“愁”字,第二句轻读。)

      生读全文,提示一定要重读,重复读。(八读)

      (如感情不好,一定要重读一遍)

      (七)活动探究:比较阅读

      宋词是最美,最含蓄的文学艺术,不信,请看一首外国诗歌,出示PPT:《绝望》

      同学们集体读。

      提问:同学们,你感觉这首诗写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

      生:简单、直白,通过痛苦、呼唤、哭,甚至说我要死,简直歇斯底里!

      三、结语

      师:对可它是法国著名诗人克洛岱的名作,其实是对李清照《声声慢》的翻译。(学生惊呼)可见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可见唐诗宋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感情美,语言美,含蓄美,所以我们要热爱唐诗宋词,诵读它,感悟它,诗意地生活,既使生活中有坎坷,只要有诗词相伴,我们就永不寂寞,只要有诗词相伴,我们就可以诗意的生活,因为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我们在的伴奏声中,再来诵读一遍《声声慢》,来结束这趟宋词之旅。(九读)

      生读全词(提示结尾要重复)。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凄凉基调               

      曲尽思妇之情               

      淡酒  风急                     孀居之悲 

      黄花堆积

      过雁伤心        愁        丧夫之痛  

      梧桐细雨                       故国之思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四、作业:

      1.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2.推荐大家学习《一剪梅》(月满西楼)。

      3.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愁”。

      另附:

      1  学习资料《千古创格》

      2. 同步训练

      3. 课后检测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塞学案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李清照《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