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03  2021-07-1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总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教学设计
 同学们好!在上一节导读课中,我们初步介绍了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以全书的第一个部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为例,一起来实践一下,开启我们的学术阅读之旅,走进《乡土中国》。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翻开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同学们会看到,全书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进入全书的一把钥匙。同学们要先把它抓住。可是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上节课说到,要理解学术著作,首先要读懂作者提出的重要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读懂作者的观点。“乡土社会”就是第一章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可是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提出来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提出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乡土本色》这个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务清单,将问题的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下面,我们一起对照一位同学的任务清单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我们会看到,《乡土本色》这篇文章顺序回答了下列问题,依次指出:1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的基层。2乡下人土气,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以种地谋生,土气是因不流动产生的。3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典型的表现为守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世代以农为生、依赖和崇拜土地等。4世代定居是乡下人生活的常态;5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6村落的特点是村间隔膜,但是村内熟悉。7费孝通先生把这种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当然,他还提到了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现代社会等概念,这几个概念需要我们继续阅读本书才能进一步理解。

      经过这一番梳理,同学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从乡下人身上的土气这个现象背后发掘出来的,是他的一个重大的发现,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指称中国基层社会特性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开篇第一句话“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观点,也可以用这个概念转换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一种乡土社会。乡土本色,也就是乡土性,就是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特性。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基层社会在结构和秩序等其它方面的种种特征。因此,可以说,第一篇《乡土本色》是全书的基础和总纲。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图,请同学们选择最精练恰当的词将下面这张关系图补充完整。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完成关系图。

      仔细筛选,同学们会发现,问号的位置最适宜填进去的词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聚村而居。研读《乡土本色》这个部分,我们会发现,作者正是从乡下人的土气中发现了中国基层农民对土地的亲近和依赖,进而发现了乡下人聚村而居的形态,从而发现了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的这种熟悉的社会特性。一个村里的人,彼此都相当熟悉,因熟悉而信任,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生活的经验也代代相传,下一辈儿凭借上一辈儿传下来的经验就能生活,因此,也不太追求更多现象背后的真理,一切都在经验的范畴里传承。作者将这样的社会命名为“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就是村落,有地域上的限制,极富地方性。

      乡土社会具有“附着在土地上不流动”、“富有地方性”、“对人和物都很熟悉”等特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呢?实际上,《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都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文章,对照着《乡土本色》这个部分的样例,把下面这张表格补充完整。

      阅读这两个部分,同学们会看到,《文字下乡》这一章说为什么乡村没有文字,关键是人们不需要,因为那是一个不流动面对面的熟悉社会,什么都可以当面说清。作者从文字的不必要,进一步论述了语言本身在面对面社群里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费孝通先生在第二章里说,文字是在人与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才发生的。从空间角度说,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群体,有话可以当面说,文字是多余的;第三章则从时间角度来看,乡土社会里是不要文字的,因为语言可以通过亲子之间传递世代的经验。

      那么,结合这两章的标题和其它内容来看,这两章表面上是写文字下乡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分析乡土社会的特征的,是对第一章《乡土本色》乡土性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作者告诉我们,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不需要使用文字就能满足种种客观的生活需要。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章、第三章是在阐述乡土社会的文字使用状况,从而进一步指出了文字下乡的条件和可能性问题。理解了这一点,前三章的内容我们就算读通了。在下一章中,费孝通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新的概念,继续论述乡土社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概念,只有理解了这个概念,才能理解这本学术著作立论的基础。

      假如用一张思维图来总结一下在前三章中作者提出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可以是这样的:

      理解了前三章的核心内容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体会一下学术著作的论述技巧和语言特色。学术性文章重在以客观、求实的论证来探求科学真理,与非学术性文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费孝通先生这本《乡土中国》又比较特殊,因为是讲稿,所以采用的是非严格的学术写作手法和本土化的学术研究方法,从论述逻辑到所举事例材料,都非常的具有亲和力。比如为了论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文字是多余的”这个观点,作者先从反驳“乡下人愚”这个问题写起;再比如作者重在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观察中国社会及文化,通过客观的比较城乡的差异来论证“乡土社会是一个无需文字的社会”,案例材料典型,逻辑思路清晰,语言也较为通俗易懂。


展开全文阅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下面的三个学习活动,来体会这本书在论述技巧、研究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活动1:再次阅读《文字下乡》的1到5段,针对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观点,作者是如何反驳的?找出相关语句,填下下表。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学术著作在驳论方面的特色。

      活动2:细读《再论文字下乡》,圈画出体现城乡生活差异的句子,探究城乡两地的人们对文字的不同需求,填写下表。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比较。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费孝通先生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阅读《重刊序言》的时候,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出版于1947年。也就是说,这本书里所研究的社会是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基层社会。七十多年过去了,乡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迁,乡土本色和乡土情结在今天还存在吗?要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不同时代的作家们对《乡土社会》的再现与思考来初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作品介绍,从鲁迅、赵树理、路遥、铁凝等作品中感受乡土社会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通过这些作品,同学们可以简单地了解到,中国的乡土社会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乡土本色》一文的最后,费孝通先生说:“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期待同学们在读后面的部分时,能始终带着反思的心态去了解过去的这个乡土的中国对我们的意义。费孝通先生写的不是现在的中国,而是七十年前的乡土的中国。这个乡土的中国,对我们今天会产生很多的影响。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现在,创造更好的未来!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教学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写作导引:学写内容摘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