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839 2021-07-18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景中情思,境中文化——抒情散文景境情的学习与研究导学案(《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概括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
2.分析作者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4.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
5.举例说明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美。
6.探究这组散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精读《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秋景(自主梳理,个体展示)
1.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快速浏览全文,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文眼”,为文中美丽的五幅画面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 景物画面 画面特点 作者情感 表达技巧
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自主研读,交流分享)
你最喜欢哪幅故都秋景图?请说明你的理由。可以从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特点、表达技巧、语言的色彩、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鉴赏推荐,形成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文字,与小组同学交流,选出最好的鉴赏文字,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鉴赏活动。
我喜欢的故都秋景图:
我的鉴赏:
任务三:合作探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等相关语句,反复诵读文本,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作业布置:
阅读拓展文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
第二课时 自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完成自主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美景
请同学们借助网络、书籍、学案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几幅画面并给予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自主学习任务单1
篇目 作者生平 时代背景 景物画面 画面特点 作者情感 表达技巧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景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从《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中分别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仿照《故都的秋》的鉴赏要求,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评点文字,不少于150字。
自主学习任务单2(优美段落鉴赏)
篇目 段落及朗读注意点 点评
学习任务三:梳理探究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文学作品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在完成以上任务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等文章,重读《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任选一篇,谈谈作者是怎样做到景与情的统一,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可以参考下面的选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展开全文阅读
选题一:朦胧月色中的淡愁与淡喜
选题二:地坛景物中的生命哲理
自主学习任务单3
我的选题
景情如何统一
作业布置:
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思考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第三课时 表达与交流
学习任务一:展示交流,品景物美、情思美。
1.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2,展示交流我心中最美的段落。
2.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3,小组内交流有关景情关系的展示报告,推荐代表呈现展示报告。
学习任务二:探究散文写作方法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且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中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同是写景抒情,但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加以梳理,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篇目 语言特色 主要艺术手法并举例说明
《故都
的秋》
《荷塘
月色》
《我与
地坛》
写景方法归纳:
学习任务三:微写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漫步熟悉的校园,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或许也有一些风景,因为太过平常,容易被人忽略。请选择校园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以“校园一角”为题,借鉴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情景交融的文字。
课后作业:
1.完成《牛铃叮当》的阅读练习。
2.修改整理“校园一角”微写作作品,班内编选整理成主题板报,进行展示。
〖学习工具〗
“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鉴赏文字评价量规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故都的秋》 能抓住一到两个角度对美景图进行鉴赏,角度明确,分析到位,思路清晰。 能抓住一到两个角度对美景图进行鉴赏,角度明确,能叙议结合,思路较为清晰。 只是泛泛而谈,不能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思路不清晰。
《荷塘月色》或《我与地坛》 能抓住一到两个角度对美景图进行鉴赏,角度明确,分析到位,思路清晰。 能抓住一到两个角度对美景图进行鉴赏,角度明确,能叙议结合,思路较为清晰。 只是泛泛而谈,不能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思路不清晰。
自主学习任务单3评价量规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选题 选题贴合文章内容,观点具体明确 选题较为符合文章内容,观点较为具体明确 选题偏离文章内容,观点不够明确,过于宏大
评析 思路清晰,紧紧围绕景情关系展开,评析结合 思路较为清晰,能围绕景情关系展开,评析能适当结合 思路有些混乱,能围绕景情关系展开,但评析不到位
微写作评价量规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题意 切合题意。所写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情景交融。 符合题意。所写内容基本能够体现情景交融。 尚能把握题意,行文有所游离。
语言 有文采,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表现力。 较有文采,语言较生动形象,有表现力。 略显文采,语句通顺,个别语句较精彩。
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恰当描写,能够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能够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景物描写方法单一。
〖资料链接〗
一、阅读训练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展开余文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2.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二、拓展文本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
三、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的类型
1.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等)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2.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3.哲理散文(《人是思想的苇草》)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二)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依托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对景物作真实细致生动的描绘;要把“景”和“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情统率景,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将情融入景中。
1.写景抒情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承载有某一情感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的活动或游踪为线索,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③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④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2.写景抒情散文写景的方法多样。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等,分层写景,符合逻辑顺序,也更具美感;从对景物的感知调动的感官上,可视,可听,可嗅,从多个角度写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从色彩上看,运用大量冷或暖色彩的词,渲染一种阴沉或明朗的氛围,悲乐之情由此可现;从修辞格上讲,可比喻,可拟人,可夸张,可排比,可对偶,使景物形象生动,有气势,具有音韵美;写景还常常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营造意境,又富有生机;还有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事物,揭示人物内心;有时,还运用叠词,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四、浅谈的“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情景交融”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到底什么是情景交融呢?词典上解释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我们古人对于情景交融有很好的阐述,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无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古人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作的方式,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是体现一个诗人的创作的水平。
情景交融其实是文学意境的特征,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关于意境,一般论者规定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意境是通过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而情景交融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我们往往通过诗歌中作者勾画的画面,去感受去体验作者的感情。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开头,作家马上就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海澎湃的画面,大海是青色的,在咆哮着,我感觉的是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力量在蓄势待发,有一种新生的力量要诞生。而作家对于太阳那种赞美和期待新生的血液的感情就通过这短短的15个字表现出来。这一首诗歌的开头,作者没有直接就描写说他有多么的希望太阳的出现,就直接通过这一宏伟画面透露出作家的渴望。
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中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从而读一首诗歌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它对于景物的描写,脑里可以立马出现一幅画面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草原之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成群,作者对于草原那种热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景中藏情式我们在读小说中也可以一样运用,例如小说环境的渲染和铺垫。
再说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文字里就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不用写景,但是你通过读或者感悟可以体现到当中作家所要描绘的景。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很简单的一首诗歌,意境深邃,但诗句平易淡雅,绝非故作高深的苦涩雕琢。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仿佛一幅江南悠闲画面就在你的脑子里泵现。
我们再次可以应用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情语皆景语”。诗人用文字把自己的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这也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做“情中见景”。
还有一类是情景并茂式,它可以说是感情的抒发与景物的描绘达到完美融合的状态.,抒情和写景都结合了在一起,它们都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也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诗人在写作中把抒情和写景都运用了,而且两种配合的十分完美,把诗人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我觉得最有代表性可以说是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市镇寂寥悠长的小巷的阴沉图景:“撑着油纸伞,独自59268;彷徨在悠长、悠长59268;又寂寥的雨巷,59268;我希望逢着59268;一个丁香一样的59268;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诗人抓住“雨巷”“丁香”两个意象和“姑娘”的形象,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抒情,使得这首诗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了一种幽微精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耐人咀嚼的。如果我们把诗人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就可看到《雨巷》深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主题。这首诗歌中给予了我们充分想象空间,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那种感情色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展开余文
“情景交融”与其说它是个词语还不如说它是个写作的理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诗人们都会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这三个不同类型更加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这也是对于意境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的理解。正如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也充分说明了运用这一手法的重要性。而这三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创作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写出好的作品出来,尤其是在诗歌的创作中尤其有效。
五、写景散文“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譬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散文单元的五篇课文就很典型。在《绿〉中,只要找到“惊诧”一词,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围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措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蒲公英》,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无声的呼唤”,就能懂得为什么作者能从眼前“吹”蒲公英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童年“吹”蒲公英、战争岁月“吃”“植”蒲公英和那个“蒲公英儿子”;《故乡的榕树》,只要能找到倒数第二自然段含有“怀念”、“思念”字样的两个反问句,就能体会作者为什么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和小儿子口含榕树叶吹口哨逗小黑狗取乐的场面,想到了故乡的榕树,又由此联系到了故乡的人和事。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当然,阅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为优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如果我们单纯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够的感情,那又怎么能够领悟其妙境和真谛?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景中情思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下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起始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