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358 2021-07-19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对乡土认识的改观/ 刘欣
“土气”通常被人们当做一个骂人的词汇,因此“土”在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个不好的词,但是当我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我对这一字有了很大的改观。
当今社会,大部分城市人会看不起乡下人,认为他们土气。当我看到“土”这个字时,也不免想到乡下人。因为我曾认为土是是一种落后的体现,而乡下人一生都不离开乡下,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可能是带了些许个人感情色彩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费孝通先生在《中国乡土》中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土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他并没有带着轻蔑的眼光去看待,而是理性地分析,结合实际。正是因为他的分析使我对乡下人与“土”的关系改变。土不光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乡下人,还养育了乡土社会。这一种社会形式与别的形式有区别,按照文章中准确说是一个共同体,他们的团结是“有机”的。这种团结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它是纯粹的,是深陷现实社会的城市人所向往的。他们之所以向往因为现实社会大多与功利性有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有些许讽刺的是他们轻蔑的却是他们向往的。故这两个例子也教会我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情。乡下人因为这种团结而聚居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然后又增进团结,一直良性循环。从而现成了独特的乡土社会,书中提到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村与村间是相对独立的,隔绝的,有地方性限制的,故费孝通先生说这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也给生长在这里的人一个熟悉的环境。
城市人对乡下人有偏见大多是因为乡下人不会用文字,故乡下人也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愚”。我本来也是如此认为,但读完《乡土中国》后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过去,交通不便,人们为了将信息传递给远方的人,便产生了信,把所想传递的用文字写在纸上。现在,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便用微信等应用通过打字等方式发给不在身边的人。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有一个同样的原因是收信息的人不在身边,从而文字就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一大工具。但是在农村人人都十分熟悉,所以不常用文字,导致会文字的人不多。就像农村的孩子会抓蟋蟀,但城市的孩子就不会,这不也代表不了城市的孩子就愚。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习惯,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问题。
土记叙了民族过去的历史,每个人的根都在土里,故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应该表示与理解。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张蓥
看了《乡土中国》这本书:觉得“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使我萌生了对《乡土中国》的兴趣
第一篇《乡土本色》为概述。文章描述了中国30年代乡土社会的基本轮廓。第二篇《文字下乡》、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论述文字或教育对于乡土社会意义与局限。
费孝通先生在书的开头,就为我们讲解什么是乡土本色。从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费孝通先生的见解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城里人说乡下人很土,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作为乡下来的人总是会感觉城里人在藐视嘲笑乡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经费孝通先生一说,这“土”字用得好啊,我们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实则说乡下人“土气”那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城里人认识知道的,乡下人未必认识,乡下不也有很多东西,也是城里人不知道的吗?大家就在此扯平了,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乡”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一开始就说“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往下,费孝通先生就举例说明这并不是乡下人就“愚”了,只是他们对对城里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马路上听到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而城里人在乡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内行把田里的包谷错叫为“麦子”,也是相当可笑的。当乡下人们不知道如何躲闪城里喇叭轰鸣的汽车时,司机则探出个脑袋,破口大骂:笨蛋!而当城里人来乡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内行把田里的包谷错叫为麦子时,费孝通先生的乡下朋友却没有提起类似的语言,从礼貌这一方面,我认为乡下的朋友比城里人好多了。至少他们能在嘲笑或者责备时能用含蓄的语言指出来,不像城里人锋芒毕露,话语伤人。
阅读到这里,不禁感叹费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于探索的精神,虽然《乡土中国》的创造时间离现今已经72年了,对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本质看的如此透彻。我还要把这本著作精读几次,加深自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
乡土中国乡土情 /孟祥懿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中,费孝通先生就表达了自己对乡下人“土气”的理解。在他的笔下,“土气”这个词已失去了藐视的意思,转而变成了对乡下人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实力而定。波纹的中心即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守。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问题已是占据上风,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利益看问题。所以,即使是在当代中国里,人们依然是“ 私” 的。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展开全文阅读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土地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现在真正的了解到社会转型的含义,不仅仅是从落后农业国家转向于先进的工业国家。原本一个“阿波罗”式的社会,显现出了“浮士德”式社会的特征。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受理性社会的冲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结果。
我想这样的社会转型,是整体的,是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原本不管是中国的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
中国人的“土气”/许倩
《乡土中国》的第一篇——乡土本色里有说到:“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现代社会的人大多都是看不起农村出来的乡下人,觉得他们素质低下,浑身都是汗脏兮兮的,说话还有穿着都透露着“土气”。但是,就像是乡土本色里面讲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也充分地证明了土的确是中国人的根,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不仅孕育了生命,还给予我们养分让我们得以生活,生长。为我们撑起遮风挡雨的住处,种植着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粮食。而这种植着我们生命必需品的那一部分中国人就是我们口中“土气”的乡下人。
此土气非彼土气,这样的土气,它象征着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些不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依然坚持在田地里辛勤耕种的农民,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付出换来我们每一餐的饭菜,让我们中国14亿的人口都能吃饱,不用再挨饿受冻了。
你读书时,可能会听到别人说这么一句话:“读书都读不好,你不如回乡下种地。”士农工商,农业排在了第二位。随着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城市里读书,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光宗耀祖。这也促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但是也有坏的一面。有些农村的孩子见识了城市的繁华盛况就开始嫌弃自己的出生,嫌弃在老家种地的父母,觉得他们没文化,丢自己的脸。难道他们真的看不到自己父母早出晚归地干活,省吃俭用就为了把省下来的钱都寄去给自己当生活费,让自己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过得更好一点。如果是我,我会把拥有这样的父母作为一件值得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们拥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所具备的品质,热爱劳动,憨厚老实。这也是“土气”的体现。当你在学业上或者工作中碰了壁,想想在农村那可敬可亲的父母,就感觉动力十足。大不了就回乡下帮父母种种地,也不会饿着一家人。
“土气”并不都是骂人的词汇,它指的是泥土的气息,也是中国人所具备的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老实忠厚的品质。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乡土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打开《乡土中国》的正确姿势
下一篇:
“愚”还是“非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