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78 2021-07-22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公开课导学案
【学习指引】
《师说》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韩愈的文学主张,进而更清楚地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了解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并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当下,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素养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韩愈
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 , ,“ ”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死后谥“文”,故又称“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
②说:
③师说,
5.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蟠( ) 六艺经传( )
(二)初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学者:
②所以:
③受:
④其为惑:
⑤其闻道也:
⑥固: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⑨夫庸:
展开全文阅读
⑩无贵无贱: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思考2】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师道:
②其出人也远矣:
③犹且:
④问焉:
⑤众人:
⑥而耻学于师:
⑦圣益圣:
⑧所以:
⑨其皆出于此乎:
⑩于其身也:
9322;则耻师焉:
9323;惑矣:
9324;句读:
9325;或师焉:代
9326;或不焉:
9327;小学:
9328;遗:
9329;士大夫之族:
9330;不齿:
9331;乃反不能及:
2.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思考3】解读第三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郯子之徒:
②不必:
③专攻:专
2.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4】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古文:
②六艺:
③经传:
④通: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⑦嘉:
⑧贻: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思考5】梳理文章思路
【思考6】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思考7】对比阅读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共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问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从古之学者说起,论述教师的作用相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即不论其位高低和年龄大小,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师。
B.《师说》论证严密,结构清晰,言之有序,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达“真师重道”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师说》句式灵活多变,整微结合,使文章论证节奏舒缓自如,同时运用“嗟乎”“呜呼”等语气词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惋惜与痛心。
D.选文二印证了“师道之不传”的社会现状,交代韩愈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的积极做法,表现世不从流俗、遵行师道的勇气和担当。
展开余文
四、技巧点拨—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师说》是韩愈实践古文运动的一个范例,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丝毫不闪烁其辞。对比鲜明,一褒一贬中尽显价值取向。推理严密,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个段落彼此承接呼应。语调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如伏流千里,喷涌而出。
【任务活动】试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一所大学讲演时,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用生命写下使江河易色的杰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乎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县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的潮州刺史的。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句;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庆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韩愈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禁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黑人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文人风骨;愿那些文以进仕者,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有删改)
【问题】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七、韩愈名言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7、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8、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八、随堂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 , 。”
(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 , ”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2.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九、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答案
一、1.退之,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韩昌黎”,“韩吏郎”,“韩文公”
4.①明确 从师学习。
②明确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③明确 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位卑(bēi) 近谀(yú)
也欤(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三、【思考1】
1.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
③受:同“授”,传授
④其为惑:疑惑的问题
⑤其闻道也:知道,懂得
⑥固:本来
⑦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⑧吾师道也:用作动词,学习
⑨夫庸:岂
⑩无贵无贱:无论
2.明确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思考2】1.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②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③犹且:尚且,还
④问焉:之,代指老师
⑤众人:一般人
⑥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⑦圣益圣:更加,越发
⑧所以:……的原因
⑨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⑩于其身也:对于;自己
9322;则耻师焉:却
9323;惑矣:糊涂
9324;句读:古时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9325;或师焉:代词,有的
9326;或不焉:同“否”
9327;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9328;遗:放弃,舍弃
9329;士大夫之族:类
9330;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9331;乃反不能及:竟
2.明确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明确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展开余文
(自比)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思考3】1.①郯子之徒:同类的人
②不必:不一定
③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2.明确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思考4】1.①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②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③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通:全面
⑤不拘于时:被
⑥学于余:向
⑦嘉:赞许
⑧贻:赠送
2.明确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思考5】明确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部分:通过对比,反面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通过举例、引用,正面论证论点。
第四部分:交代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思考6】明确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思考7】明确 B
四、明确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 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②句式灵活,语气多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⑤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⑥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五、明确 《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六、明确 ①才华超凡的文人。(一代文豪,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磅礴隽永名扬天下。是正统儒理学家。②逆境中依然奋起的勇者。(敢作、敢为、敢言,荣辱不惊。不知疲倦,生性执着,不懈努力。)因上书阻谏皇帝被贬官,但不心灰意冷,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百姓冷暖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不懈努力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观念)。③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以百姓为先,胸怀百姓,为官一任,勤苦为民。“韩青天”)。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完成解放奴隶壮举。)
八、1.明确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明确 (1)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公开课导学案
下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反对党八股(节选)》公开课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