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52  2021-07-2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一作文指导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专题阅读,加深理解第七单元各篇文章的内涵,力求有独到的发现。

      2.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和老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有关散文集出版旨意的序言。

      学习课时 4课时

      学习资源

      课内资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共 5 篇课文。

      课外资源: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水月间舞者 困境中超越——《赤壁赋》景物描写之探

      在消逝中走向永恒——从《我与地坛》看自我超越与生命突围

      《<登泰山记>与义理、考据、辞章“相济”论》

      学习过程

      核心任务:探究本单元五篇文章的共同旨意,概括五篇文章对当代读者的价值,撰写一篇以出版旨意为主要内容的序言。

      情境设置: 我们的散文集已经基本成型,只是还缺少一篇序言。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为散文集写一篇出版旨意的序言。

      第一课时

      PPT展示:从《民国那些人》谈起:承担,独立,自由,创造(《民国那些人》序言)。钱理群给《民国风度》写的一篇序言,序言的题目叫做《谈谈“民国那些人”》。《民国风度》的作者徐百柯,写了民国时期各个领域的人物八十二人,他们个个性格不同经历不同。而钱理群先生提炼出了承担、独立、自由、创造这四个词形容这群民国大师。我们今天学习第七单元的5篇散文,跨越千年,风格各异,但是若慧眼独具细细寻找,我们也能像钱理群先生那样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请同学们深入阅读五篇文章,联系本单元的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结合作者背景,并查阅相关资料,比对他人观点,每人提炼一个关键词,完成下表。(1课时)

      第二、三课时

      一、四人一小组交流,将提炼出来的关键词与对应的课文段落与同学交流,并选择一篇文章,写出这篇文章与该关键词的联系。

      1.老师示范——关键词:生命困境

      课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选取的都是“更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的意象,比如:破屋、破壁、蓝白牵牛花、疏落秋草、落蕊、衰蝉、秋雨等。这些意象“特别地清、静、悲凉”的背后,实则是秋的肃杀之气,使得意象呈现出枯败、衰弱、凋零、寂静、落寞、凄凉的特点。这是生命的困境——生命渐渐走向迟暮、死亡,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普遍的人生困境。

      2.按照公式仿写:课文(引用、概括)+分析(指向关键词)(150字左右)

      3. 小组分享,再推荐一人向全班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二、四人一小组交流,将该篇课文文字与其他文章(教材内外)比较,得出异同。

      1.老师示范:因其普遍,在故都凛冽的秋气中,这样的意象确实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特别的悲凉。但《故都的秋》与传统文人的悲秋不同。 无论是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还是汉乐府的“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或者是杜甫的“听猿实下三声泪”,他们都将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诗人沉浸在悲愁之中,在读者看来诗人的忧愁是美的,但是,诗人本身却在追诉愁苦的重压。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式的悲秋,固然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但是与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衰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故而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按照公式仿写:表明与某作品的异同+引用某作品+分析某作品+引用本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200字左右)

      3.小组分享,再推荐一人向全班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三、四人一小组交流,将你的观点与学术界的观点比较,继续论证你的观点。

      1.老师示范: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故都的秋》时,也认为“生命的衰败,在世俗生活中,是负价值,但是,在艺术表现中却可能是正价值”。郁达夫笔下的秋蝉、落蕊等,“是对生命衰亡的情趣的体味”,“抒写衰弱的、临近死亡的蝉声,是很高雅的”。确实如孙绍振新生所言,欣赏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郁达夫超越了世俗功利的目的,达到了高雅的境界的同时,也是对生命衰亡的普遍困境的超越和突围,在衰亡的生命中,既见到了凋零衰败,也看到了面对衰败,生命的淡然空寂,欣赏到了生命衰亡之静美,既悲凉,又唯美。这恰恰是郁达夫将对生命衰亡的悲凉上升到了审美境界。

      2.学生按照公式仿写:概括或引用别人观点+评析别人观点+指向关键词+得出结论(200字左右)


展开全文阅读
      3.小组分享,再推荐一人向全班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四、四人一小组交流,知人论世,探究原因或本质,继续深化你的观点。

      老师示范:孙绍振先生从文化影响上作了剖析,认为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西方的唯美主义、日本传统中的 “物哀美”使得郁达夫陶醉于“生命衰亡”的悲凉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固然是独创性的真知灼见,但也忽略了创作者的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成长经历。深受西方、日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还有鲁迅、周作人等,唯独郁达夫对“生命衰亡”有着别样的审美迷恋,恐怕与郁达夫从小体弱多病,青少年时代起就患了肺结核、胃病等有莫大关系。疾病本是生命的一种病态,这是一种残缺。但是郁达夫也正因为疾病,让他对生命对残缺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让他拨开疾病和衰败这一现象,直抵生命的本真,衰败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亦有一种别样美,这种美,寂静落寞淡然。他欣赏繁华落尽、直面死亡的冲淡。夏花绚烂,夏草葱郁,带给人一种生命勃发的欣喜和愉悦,欣赏这种美并不难。落蕊、衰蝉、枯草,恰似泰戈尔所说的秋叶之静美。在沉静地面对死亡中,有一种淡然寂静之美。郁达夫的这种审美取向,与他的文化传承分不开,也与他的体弱多病分不开。恰是他的多病,让他体察到了细微的落蕊、衰弱的秋蝉、淅沥的细雨等,这里面有着对生命的深情,有着对死亡的超脱淡然。

      1.按照公式仿写: 联系作者时代+分析原因本质+指向关键词+得出结论(200字左右)

      2.小组推荐一人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五、四人一小组交流,郁达夫对生命困境的审美超越,对现实中的读者有什么意义,请联系历史现实,写一写郁达夫的生命意识的意义。

      1.老师示范:对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留恋,本是人之常情。但坦然面对衰老死亡,欣赏生命在时间的秋风扫荡下淡然寂静的走向死亡,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古有痴心妄想之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和青春永驻之法,今有现代人不顾伦理,编辑基因,奢望以科学之道寻求永生之道,或有人害怕衰老,整容成瘾。凡此种种,都是对生命常在的一种执拗。郁达夫对秋的态度,恰是看出了生命的衰亡,自有一种美,那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它,用诗意的眼光看,发现其弥足珍贵,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这种高雅的境界,就是张世英说的人生四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审美境界。超越了世俗和功利的目的,物我合一,臻于完境。这对于功利化的物欲社会中的当代读者而言,或许具有启发性。

      2.学生按照公式仿写:表明观点+联系历史或现实+评析历史或现实+课文的做法+重申观点+联系现实,点出对读者的意义(200字左右)

      3.小组分享,再推荐一人向全班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六、联系其他四篇文章,围绕关键词,简略陈述你的观点,要求态度鲜明。

      老师的表格:

      1.老师示范写作: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家累又重时,政治和伦理双重不自由,他为此内心颇不宁静,但是他通过夜游荷塘,领略领略荷塘月色的宁静优美朦胧,从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得到了暂时的宁静和超脱;20岁生日时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在淡褪了浮华、只留蓬勃的生命律动的地坛,获得了启示:弱小生命也可展现生命之美,形体可以被摧毁,生命精神永恒伫立。由此,史铁生不再绝望于自身的残废,而执着于叩问精神的高贵;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闭塞的黄州,苏轼因功业难成、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而悲怆怨慕,但是明月照亮了他漆黑的眼,清风抚慰了他悲怆的心,他明白了瞬间即永恒,从而把握当下,也明白了世间万物各有主,从而不争不抢,随遇而安,还明白了明月清风乃取永无尽,乃苦难人生的安慰剂;姚鼐少年时即有志于仕途,但当自己真正置身官场,却发现进退两难,处处受限,他毅然选择了离京城而奔赴泰山,弃官场而隐于山水,著书立说,主持书院,教授学生,从而“文名满天下,文章盖古今”。人生由一座座的围城构成,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但对困境的超越和突围,构成了人的伟大。如何面对困境,是人生的一大难题。本书选择的五篇文章,面对困境,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研读这些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只呈现一段)

      2.学生选取一篇课文,按照公式仿写一小段:紧扣关键词概述课文+紧扣关键词分析+指向你的观点(200字左右)(剩余课文评述课后完成。)

      3.小组分享,再推荐一人向全班展示分享。组内其他同学点评,组外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七、布置作业:结合课堂写好的段落,补充其他内容,完成散文集的序言。

      第四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写好的序言。要求从错别字、病句、标点、材料和观点是否一致、观点是否鲜明、解读课文是否合理等角度提出意见,并校对讨论,对序言修改。(1课时)

      二、 在教室后面的橱窗等或网络等合适的阵地,展示学生写作的散文集序言。

      三、散文集集结成册,学生的序言收录其中。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一作文指导 部编版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登泰山记》教学简案设计
下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