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57  2021-07-26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导学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悟、品味中培养揣摩语言的能力。

      2、交流、表达中培养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升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人文素养。

      三、学习重点:

      1、体会故都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 

      2、领会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学习难点: 

      《故都的秋》的意蕴和情味。

      五、学法指导

      1、移情法 欣赏秋天美图,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朗读法 带着美好的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读出作品的“原味”,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3、评点法 在学习过程中,圈点勾画,对课文作旁批;交流展示个性理解。

      4、讨论法 在学习过程中就疑问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六、学习时数

      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圈点勾画,心有所感,写出旁批。完成预习案。

      第一课时 从拟题、选景、写景的品味中领悟作家的独特感受,体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第二课时 从写景中结合背景领悟作家的情思。领会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随堂检测。

      课后:完成《学法大视野》练习。

      预 习 案

      【学习要点】

      1、朗读课文,标上段落序号,圈点勾画课文生字词及重要内容,初步感知故都的秋。

      2、默读课文,品味课文,心有所感,写出旁批。

      3、自读作家介绍和写作背景;完成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过关:

      1、单音字  

      落蕊(    )   细腻(    )    柘树(    )

      椽子(    )  着凉(    )  颓废(   )

      鲈鱼(    )  譬如(    )   驯养(   )

      萧索(     )  混沌(    )   廿四桥(     )

      2、多音字  

      泡   水泡(    ) 泡影(     )

      卷   卷曲(    ) 开卷有益(    )

      干   干戈(    )   干练(     )  

      折   折耗(    )  折叠(     ) 

      落  落枕(   )  落差(    )   落在后面(    ) 

       3、辨形组词  

      嘶(    ) 厮(   )缀(   )  辍(   )

      蕊(    )芯(    )  椽(   )  掾(   )

      凋(   ) 雕(   )啼(   ) 谛(   ) 

      柘(    ) 拓(    ) 


展开全文阅读
      4、解释下列词语

      ⑴混混沌沌:                                                                  

      ⑵一椽破屋:                                                                

      ⑶落寞:                                                                    

      ⑷一叶知秋:

      ⑸不能自已:

      二、背景知识了解:

      作者生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写作背景: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导 学 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从拟题、选景、写景的品味中领悟作家的独特感受,体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学习环节】

      一、明确目标

      第一课时 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从拟题、选景、写景的品味中领悟作家的独特感受,体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二、探究学习

      (一)思考下列导学题,整体把握课文。

      1、为什么不用“北平之秋”、“北国之秋”为题?

      2、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郁达夫从哪个角度写秋呢?文章有没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他品尝出的故都秋的意境?

      3、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故都的秋呢?找出来概括一下,给这些景物取一个优美的名字。

      4、郁达夫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现在到了故都,却写了一些寻常秋景,为什么? 

      5、作者说故都秋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然后通过景物来表现这些特点,景物和故都秋的三个特点有对应吗?是如何对应的呢? 

      (二)思考下列导学题,品味故都秋里的情思。

      6、第3自然段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花色,为什么蓝白为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作者在写牵牛花前还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7、第4段重点描写了槐蕊,写出了什么特点? 怎么理解“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8、第6-10自然段写了秋雨,你有什么感觉?有人说这段有“凉”字,却没有“悲”字,读起来却弥漫着“悲凉”的气氛,你同意吗?为什么?

      三、学习心得

      四、随堂检测

      (见检测案)

      五、课后训练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时作业A

      导 学 案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第二课时 从写景中结合背景领悟作家的情思。领会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对比、衬托、前后呼应等写法。

      【学习环节】

      一、学习目标

      从景中结合背景领悟作家的情思。

      领会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对比、衬托、前后呼应等写法。

      二、探究学习

      (一)思考下列导学题,把握课文的结构

      1、写景中,第12段插入一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2、第2段和第13没写“故都的秋”,写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3、第14段有什么作用?


展开余文
      (二)思考下列导学题,突破难点,巩固难点

      4、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为什么呢? 

      5、作者那么热爱秋、赞美秋,为什么又把秋写得这么悲凉?

      6、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体会以情驭景,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学习心得:

      四、随堂检测

      (见检测案)

      五、课后训练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时作业B

      检 测 案

      第一课时:

      1、诗中空格里填入一个什么字最好。(  C)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 

      A.绿 B.破 C.黄 D.残

      2、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3、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D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觉、___觉和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优质课导学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公开课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