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07  2021-07-27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荷塘月色》优质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欣赏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

      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手法的运用。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反映的社会内容。

      三、重点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四、预习新课

      1.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4.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我的问题(必写3个以上):

      五、导学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亳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竞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文题注释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4.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竞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⑧泉眼无声借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六、导读理解

      1.第1 段,“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第4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5.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6.第5段,“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7.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8.第6段,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9.第6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提示:(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2)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提示: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提示:“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4.提示: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5.提示:(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6.提示: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牛乳和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欲滴的感觉:“梦”

      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7.提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们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作者不主张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笔从戎,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8.提示:点面结合。

      9.提示: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七、巩固练习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 “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 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橫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参赛教学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