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30  2021-08-10
标签: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材料链接
 《北京的门墩》

      ①“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唤起了许多北京人对于过去温馨生活的回忆与想象。在含笑默想的同时,老北京形态各异的门墩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门墩是什么?北京门墩有哪些样式?北京的门墩有什么特点呢?

      ②门墩,又称“门座”或“门台”,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

      ③北京现存的门墩多为明清时的遗物,它们不但数量众多,其形状及和图案也多种多样。北京门墩的类型大致有箱形、鼓形、狮形、虎形、柱形等。按照我国传统的礼制,北京门墩的形状,因级别、地位乃至贫富而有所不同。鼓形、箱形多用于小型四合院的大门门框两侧。狮形、虎形和柱形则多见于皇族、官府机构的门框两端。

      ④这些门墩,不仅凸显了主人家的地位等级,还能表现主人的喜好追求,寄托祈求吉祥的寓意。为此,门墩图案的设计,题材颇为讲究。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些门墩的图案或为琴棋书画,或为翠竹荷花。前者是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四艺”,反映了宅主的高雅情趣;后者是历经霜雪而不凋的凌云翠竹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表明户主的人生追求。还有一些门墩,其图案以神话传说或民间谚语为题材,传达主人希望长寿、富贵、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如在门墩上雕刻着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意为“富贵多子”。更多的门墩,它们的图案是以人物、草木、动物、几何图案等为素材,将它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如“狮”和“事”谐音,雕两只狮子和如意的图案意为“事事如意”。门墩上雕有蝙蝠和鹿的图案,“蝙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祈求“福禄双全”。

      ⑤门墩流传至今,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充分地表达着中国传统吉祥的理念,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仔细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⑴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解说下面材料中门墩图案的寓意。(2分) 

      【材料】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口有一个门墩,门墩下面中心位置雕刻一个花瓶,瓶内插着两支沉甸甸的谷穗,花瓶的下方雕有翘首遥望的鹌鹑(ān chún)。 

      ⑵如果修缮北京梅兰芳故居,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故居门墩图案选取一个题材,并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原因。(3分) 

      【材料】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蜚声世界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为摆脱日寇纠缠,携家率团奔赴香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决定蓄须罢演,不为日本人登台。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来威胁他登台演出的日本驻军司令也只能悻悻作罢。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参考答案】

      1. 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1)答题示例:门墩图案运用花瓶、谷穗、鹌鹑为素材,“瓶”与“平”谐音,“穗”与“岁”谐音,“鹌”与“安”谐音,寄托了主人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共2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  

      (2)答题示例:梅兰芳先生面对敌酋的威胁,蓄须罢演,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因此,门墩图案可选取凌霜傲雪而不凋的翠竹,以表明梅先生的坚贞之志。(共3分。材料分析1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

      一、考情分析

      材料链接题是近年来中考阅读中的一种新题型,即阅读题中提供相关链接材料,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这类试题以其开放性、自由度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且题型也日趋多样和成熟。

      通常分值为3到4分。

      二、常见题型

      1.验证判断型 

      2.拓展运用型  

      3.探究概括型  

      4.感悟阐释型

      三、常见题型解析

      1. 验证判断型

      ★例1: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4分)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1949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04年增加到5548亿立方米。在2004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I1.7%,工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如果203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的535比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继续。


展开全文阅读
      材料一:目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问题1:

      材料二:我国政府已将“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   

      问题2:

      【答案】材料一: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材料二: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例2:下面两则材料可分别印证永乐大钟的哪两个特点?

      ③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晚年的明成祖潜心撰写《名经》凡40卷,20万言。其中,前20卷10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 )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  

      ④永乐大钟作为发声装置,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在这方面,500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其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科学工作者用的是另一种语言: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来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C1、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的确身手不凡。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材料一】五百八十多年前,永乐大钟是朝钟,也是佛钟。有学者猜测,明成祖下令铸钟的初始动机一为炫耀武功,更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  

      特点1:

      【材料二】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能声闻百里。 

      特点2:

      【常见错误答案】  

      【例1】材料一:印证了永乐大钟历史悠久。  

      材料二:印证了永乐大钟重击一次钟声可持续3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错因: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概括 

      【例2】 材料一:印证了明成祖潜心撰写的《名经》的前20卷10万字刊登在永乐大钟的版面上。 

      材料二:印证了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  

      错因:能找到材料中的重点,但没有从原文中准确概括出永乐大钟的特点。表述角度未经转换。   

      【正确答案】  材料一:永乐大钟表面铸满文字。 

      材料二:永乐大钟天下独美的音响。 (或:永乐大钟依靠厚度的变化带来的丰富的泛音)。   

      ⑴题型特点:①题干中的关键词:“ 帮助 ” “解决”“印证” 

      ②材料(多为则材料)与原文关系:验证关系

      ⑵解题思路:①答题的关键是对链接材料主要内容的准确把握。得出材料重在强调什么;

      ②根据材料要点,从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字。

      ③整理作答。

      2.拓展运用型   

      ★例: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答案】 “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解析】这类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学生首先要在文中找出小品建筑的特点(“相对独立……‘与整个建筑群相配’ 起装点作用”),并在原文中画出来;然后再读链接材料,对照文本判断哪个是小品建筑;第三步准确陈述原因,要求学生把文本内容与链接材料有机结合,并转换说明对象进行表述。

      ⑴题型特点: ①题干中关键词:“借用……知识”   

      ②材料(多为一则材料)与原文的关系:运用关系


展开余文
      ⑵解题思路:①审题读文:提取题目中“借助”等重点词,观照全文,确定可借助的内容是什么。 

      ②筛选要点:原文中的重点信息需整理筛选,明确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 

      ③转换归纳:将原文与材料对应梳理归纳答题重点,并按题干转换说明对象组织语言简要作答。

      3.探究概括型  

      ★例《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相关链接】   

      ⑴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⑵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

      ⑶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 。   

      发现:

      【答案】   跳舞草会跳舞,与光线、温度有关。光线、温度的变化使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体自然收缩,小叶摆动起来就像在跳舞。

      ⑴题型特点:①题干中的关键词:“探究”“概括”“全面”  

      ②材料与原文关系:补充关系(并列、递进)

      ⑵解题思路:①归纳概括

      ②整合材料

      ③写出结论

      4. 感悟阐释型   

      ★例:题型示例: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   

      【链接1】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二千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2】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7.5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驳斥:

      【答案】   ⑴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 ⑶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 ⑷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⑴型题型特点:①题干中的关键词:“感受”“看法” 

      ②材料与原文的关系:对比关系

      ⑵解题思路:①摆出观点

      ②陈述理由

      ③结合实际

      ④回应题目

      四、材料类题目概述

      1.题目特点:①材料中有关键词,便于判断题目类型

      ②材料与原文的关系:印证关系、运用关系、补充关系、对比关系  

      2.解题的基本思路:①读题判断题型

      ②概括材料内容

      ③筛选原文信息

      ④结合题目作答

      《肌肉运动的奥秘》

      【资料一】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肌纤维”则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肌纤维中,除了有细胞必备的配置外,还有大量的“肌丝”,也就是肌蛋白。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造成肌纤维的伸缩,而不计其数的肌纤维发生伸缩,就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资料二】物以类聚,“肌”以群分,肌肉根据“工作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其特点如下:

      类型 位置 运动特点 肌纤维特点

      骨骼肌 大多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以看到和感觉到。 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同时又大多依附在骨骼上,靠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是所有肌纤维中最长的,能达到40毫米。

      平滑肌 人体的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和呼吸道中,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收缩舒张自发进行,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长度较短,只有20-300微米。

      心肌 只存在于心脏,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但又能快速收缩 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

      【资料三】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它从一丝纤维开始,到最后组成一块肌肉,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捆绑,而是“逐级累加”——每条纤维的外部,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N条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起集合成纤维束后,又会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而这些纤维束再聚到一起,还会再有一层膜来包裹。如此便形成了肌肉块。这样一层一层分级包裹,就如同生产钢缆时,从钢丝到钢缆的制作过程,可以让组织的负荷强度最大化。

      【资料四】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如果肌肉持续强力收缩,导致血流中断,乳酸就无法被快速代谢,量大了就会刺激神经,产生酸痛感。等停止运动一分钟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其实并非主要由乳酸造成,而是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只不过拉伤程度较低,感觉与乳酸堆积类似。当然,肌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修复这种“肌肉拉伤”的。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下列说法与上面资料提供的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肌纤维”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其中含有大量的肌蛋白。

      B.肌肉根据人体运动的需求,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C.骨骼肌纤维比心肌纤维长度要长,直径要大。

      D.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资料一的说明对象是肌肉,其基本特征是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

      B.资料二中运用“大多”“只”等词语,使表达更科学准确。

      C.资料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的介绍了骨骼肌是如何组成的。

      D.资料四用并列式结构介绍了运动中和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不同原因。

      3.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由于学习紧张,小张同学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锻炼了,星期日突然打了一场篮球,结果第二天就浑身肌肉酸痛。

      ⑴小张第二天浑身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

      ⑵为了避免出现第二天肌肉酸痛的现象,小张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1.C  因为选项内容与原文材料二中的心肌“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不符。

      2.A  选项内容与原文材料一中“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不符

      3.(1)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

      (2)应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要在运动前做好热身,不宜突然大幅用力。

      一、《植物的“五官”》【2015年福州】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展开余文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万。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1.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                  、                  、                  和用“舌”择食等功能。(3分)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3.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噪声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 植物的什么特性。(3分)

      【链接材料】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嗓声除草器。这种除草器发出的嗓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 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参考答案】

      1.“慧眼”识光 或:感光;靠“口”食“荤” 或:捕食虫子;“嗅”到“防虫警报” 或:灵敏的嗅觉

      2.举例子、打比方或作比较;具体形象(或:突出)地说明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

      3.主要利用植物听觉能力非常寻常,以及对不同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征,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二、《话说长沙美食》【2015年长沙中考】

      长沙人爱喝茶,茶叶多自产自制,有时也用黄金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热的黄豆,芝麻豆及姜末等,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是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长沙人爱吃苦味的东西,这个习俗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据文献记载,《楚辞 招魂 》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长沙人喜“大苦”爱“辛甘”,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里的“大苦”,据说是豆豉,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长沙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其他,如吃苦瓜、苦荞麦,也是个好长沙人所喜爱的,长沙人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的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长沙人善于加工储藏食物,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腊鱼,做霉豆腐等。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长沙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语言”,老顾客到店里吃粉面时一般都能够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印象深刻,出错频率就会降低,比如“宽汤少油”就是下面时要汤多油少的意思;“重油”就是要放多点油;“落锅起”指面放到开水里泡一下就马上捞起。“轻挑”,就是要求下的面的分量比平常少一些,“轻轻挑”指分量比平常少一两,相反“重挑”就是加一两面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文章中谈到了那些长沙饮食习俗?(4分)

      2.借助上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具体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长沙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所谓“长沙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皆备。据研究,长沙人嗜辣与嗜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参考答案】1.(1)长沙人爱喝茶;(2)长沙人爱吃苦的东西;(3)长沙人喜欢吃腌制品;(4)长沙人有特定的“饮食语言”。

      2.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湿热交蒸;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生病,而辣能泻火、祛湿、健胃,而人们适当的吃些带辣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三、《方块汉字前途之争》【2015扬州中考】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量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参考答案】1.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2.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3.⑴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⑵(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4.“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一、《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 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 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 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 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 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 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电闪雷鸣时,我们很多人会感觉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心悸、抽搐、身体蜷缩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恐惧症”。

      ⑴雷电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⑵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参考答案】1.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选文中恐惧“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A项说“恐惧心越重越好”。显然与文章内容不符,所以A是错误的。

      2.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说明方法的辨识、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会A、C两项考查说明方法。D项具体分析说明顺序。B项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揣摩。其中“主要”一词不能随便删去,因为删去后就变为“场所恐惧症”只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排除了其他情况,使文章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B项不正确。

      3.①可能源自雷电对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②学习雷电的常识,了解避雷有关知识,多听多看雷电这方面的声响和影片,可以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它在生活中的运用。第①题结合选文第③段恐惧产生的原因,联系恐惧雷电这一现象可知这几种原因可能是造成恐惧雷电的原因;儿童时雷电造成的惊吓,家教环境中的口头禅“雷打死你”,也可能电视中的一个“雷击”破坏镜头,或生物进化中的原始本能。第②题可以根据“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这一原理设计一些训练学习雷电知识,这样来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二、《春色正中分》【2016年昆明卷】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 《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致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 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 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故风筝”。 

      ⑦“促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                 、祭祀活动、               和              五个方面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恰逢春季之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B.选文中介绍的春分习俗,大多蕴含着祈福的美好愿望。 

      C.人们之所以喜欢在春分玩竖蛋的游戏,就是因为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D.选文引用的谚语、俗语、诗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4.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3分) 

      【材料一】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

      1.(3 分)A.农事播种B.饮食习俗C.游戏活动

      2.(3分)说明方法:分类别。作用:把“春祭”习俗(活动)分为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三类,并逐类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楚。

      3.(2 分)C

      4.(3分)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非生物(如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化等)三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利于指导农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生活。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2021年中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下一篇: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重复性词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