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29 2021-08-20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表现手法、扬抑、以小见大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埔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问题】作者在描写阿长时,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回答】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
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一、考情分析
在多种表现手法中,抑扬也是记叙文的高频考点,通常考察内容为如何表现人物的,分值为3分。
二、常见题型
1.文中的为什么先说……(人物)不好?有什么用意?
2.文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抑扬相关知识
1.含义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2.欲抑先扬:先肯定或赞扬其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否定、贬低,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 ,金先生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华山派掌门岳不群这个包藏祸心,阴险狡诈的伪君子。在开篇给了他慈父良师的身份,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君子剑”称号,一代大侠,怎能不叫人折服。然而,谁会想到,这慈父会利用女儿的幸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良师会为了私心杀害自己的徒弟,这堂堂“君子剑”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了野心而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不用太多的语言描述,仅仅一个“君子”与“伪君子”的对比,足以将其人性的丑恶暴露无疑。
3.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其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
漓江情韵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问题:“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2 分)与后文“我”
展开全文阅读
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 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1 分)(意思对即
可。共 4 分)
四、答题模式
运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再写……,给读者强烈印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桐花如常》
不喜欢桐花多年。
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在我们江北,谷雨之后,桐花最盛。
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有一棵桐树,是白桐,也叫泡桐,粗壮,高大,枝叶覆满头顶天空,指手画脚。我放学回家,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桐花下,炊烟升起,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桐花粉紫色,浅浅的粉紫,隔着春暮的天光烟霭看去,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这样的灰白色,是薄凉的,像日子,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日子,寻常的日子。
有一回,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我心里想笑。桐花能有多美?匆匆一见,如旅途上的艳遇,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
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春暮的雨愁愁长长地下,屋外的墙角处,腐烂的树根边,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砸在滑腻的湿地上,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然后一起腐烂。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夏天,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荫下,一卦一卦地算。他说人在命运里走,总也逃不掉。命运如网,缠绕不散。
母亲喜欢请人算命,给家里每个人都算。一回抽牌,母亲让我抽,展开看,是一个女子,骑一匹白马,又矫健又威风。图边说的什么已不记得,只记得,我是喜欢那匹马的。其实我是想骑上那匹马,逃。逃离乡村,逃离我妈妈我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想像一朵桐花开得那样粗陋,那样没有花的样子。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
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我追随理想,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出门读书,风花雪月地写席慕容体的情诗……我以为我成功逃离。
暮春的一个黄昏,散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竟久久流连不愿离去。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两层半旧的小楼,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里面种瓜种豆。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房内无人,静悄悄锁了门,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
一块园,一树花,一户人家。静谧,安稳,寻常。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回想年少时:偌大的桐花荫下,坐着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那画面,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
寻常朴素的物事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
如今,说起油菜花,说起三四月的秧田,内心会止不住地觉得亲切;看见庄稼,总感觉如遇故人。回头看人生,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那是庄严安稳的。
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
原来一直不曾逃离:对抗了小半生,最后,还是喜欢桐花。逃了小半生,最后,还是愿意俯身低眉,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做得不需要名字。
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树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
桐花如常。一切如常。
1.请说说对题目含义的理解。(4分)
2.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桐花?(4分)
3.在表现手法上,这篇文章欲扬先抑,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4分)
4.赏析下列句子。(4分)
⑴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⑵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
【参考答案】
1.⑴桐花随处可见,朴实平常,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
⑵虽然桐花没有改变,但人随着阅历、见识的增加,心境会回归平常,以平常心看待生活;
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⑷奠定平淡、含蓄的感情基调
2.⑴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⑵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像乡下寻常的日子。
⑶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
⑷桐花以古旧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古旧的乡村。
3.⑴先从花色肥俗、随处可见,花味湿重,不想做桐花,逃离旧时生活写起,表达对桐花的厌恶;
⑵然后写自己从平常中悟出来,表达自己要像桐花一样,回归平常,有一颗平常心,表达对桐花的赞美之情。
⑶通过欲扬先抑,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
4.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虚写出想象中桐花的样子,表达了对桐花的美好感受和对绚丽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累累簇簇”“如蒸如煮”“花气熏天”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烈,为下文悟出“平常中蕴含美意”作铺垫。
《翻浆的心》
(2011成都中考)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展开余文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就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3分)“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
(1)(2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2分),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1分),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1分)。(意思相近即可)
3.(4分)
参考示例: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给读者强烈印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
4.(5分)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2分)
看法:(3分)
参考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 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主题归纳正确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结合现实谈看法计3分,言之成理即可)
《风波》(节选)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等大伙散去后,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注】1917年6月,原大清将军张勋率“辫子军”进京,复辟清朝,历时12天。小说中的皇帝坐龙庭指的就是这件事。七斤嫂所说的“造反”是指辛亥革命。
问题:小说以“风波”为题,这场风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问题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⑴通过七斤剪辫子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的觉悟,没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侧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一定要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⑵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一条辫子见证辛亥革命,以一个村庄见证全中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一、考情分析
以小见大为中低频考点,通常分值为3分。
二、常见题型
1.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三、以小见大的含义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四、答题模式
以……见……,突出了文章主旨:……。
《一只拒绝飞翔的鸟》
非常抱歉,我不打算告诉你这只鸟的长相。而且,我答应过那个男孩,我将对他的姓名和身份守口如瓶。
这样很好。我的叙述变得异常简单了。请先跟我回到1943年,地点在罗马南部一个叫安齐奥的小镇,在那里,我看见一只鸟,双翼紧闭,行走在林荫小道上。
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我也觉得,尤其是看到那只鸟儿行走到一个男孩身旁,而那个男孩背过身去时,我越发觉得自己活在一篇童话里。可惜,事实恰好相反。
为什么?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询问男孩,这么可爱的鸟儿,为什么不喜欢呢?然后,男孩告诉我,这是一只拒绝飞翔的鸟儿。
我检查过,这只鸟儿没有任何疾病,而且,从它矫健的双翼可以看出,它曾翱翔于地中海的蔚蓝天空,那是一片多么自由的天空,可它,这只鸟儿竟然没有丝毫怀念。
从男孩的口中得知,他曾经不断把鸟儿抛向天空,但它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张开双翅,好几次把腿摔骨折。这只倔犟的鸟儿就是不愿意屈服,它似乎已经认定,这辈子要跟着男孩,哪儿也不想去。
这是极不寻常的现象,作为一名记者,我隐约觉得背后有可挖掘的素材。所以,得到男孩的同意,我把鸟儿放在手心,跑到一片空旷的山地,奋力一抛,鸟儿直冲向天,但它果然没有张开翅膀,而是在一声闷叫中摔落在我脚下,惨不忍睹。
为了查清楚这只鸟为什么不愿意飞,我花了500里拉让男孩去寻找同样的鸟,我想,通过对比或许能发现答案。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相同的鸟儿,男孩甚至告诉我,连任何一种鸟儿都没找到,这个小镇简直就是鸟儿的绝地。
关于这只拒绝飞翔的鸟儿,它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鸟儿呢?直到一个月后,看着在地上悠闲散步的鸟儿,我忽然想起男孩曾经说过,它本来是要送给妹妹的,或许他妹妹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于是我便问,你妹妹呢?
展开余文
她死了。
几个月前,报纸上的确登过,那个凌晨,英第八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狭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和德军4个精装师狭路相逢。
男孩的妹妹便是被一块弹片带走的。我觉得不应该提及男孩的伤心事,便说了声抱歉,不再言语。但关于那只拒绝飞翔的鸟儿,却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有用的信息。
直到1944年,德军在意大利全面败退,盟军进入意大利北部的时候,我刚好经过曼图亚,在那片刚刚结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尸体被分成两座小山,一座是阵亡的士兵,而另一座则是无辜的小鸟儿。
那是一个硝烟纷飞的年代,鸟儿无论飞到哪里,都有可能被弹片击落,我终于明白,跟随男孩的那只鸟儿为什么不愿意飞翔,它并不是不热爱自由,而是因为自由必须以死亡做代价。
所以,在后来的某一天,我给男孩寄了一封信,告诉他,拒绝飞翔的鸟儿并不赢弱,相反,它很坚强,我们应该向这只鸟儿学习。可惜,我并不知晓男孩有没有收到,毕竟,硝烟并未完全消散。
问题: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写鸟拒绝飞翔,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和严重的心理创伤。
文章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直拒绝飞翔的鸟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出战争的残酷。
《我最好的老师》
①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②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③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④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⑤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⑥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⑦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⑧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⑨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⑩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⑾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⑿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2.为什么说对于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2分)
3.“我”从怀特森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2分)
4.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什么?(2分)
5.从对待怀特森老师的态度变化上看,本文采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本文介绍怀特森老师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3分)
【参考答案】
1.表面原因:“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实质原因: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⑥段即可找到答案: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4.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5.欲扬先抑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6.两件事:一是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一是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说明怀特森老师时刻注意教给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毅力。
侯晓旭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初中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一篇:
《醉酒之后》现代文阅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