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226  2021-08-21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的文采句赏析
 《那树》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⑴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gěng)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文采句赏析:划线句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比作猎犬,把阳光比作碎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口干舌燥和树的繁茂,表现了树给人带来的荫庇,为下文写树被砍伐作者的叹惜作铺垫。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有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⑵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阔,像拓宽了几尺。

文采句赏析:划线句⑵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富有悲剧色彩,引发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思考,为下文写大树彻底死亡作铺垫。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出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⑶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文采句赏析:划线句⑶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的根须比人的动静脉,把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意杀戮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富有悲剧色彩。

一、什么是文采句

文采句一般情况下是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且与主旨没有密切联系,有的时候会有结构上的作用或者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考情分析



展开全文阅读文采句不仅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有时还考察了学生对句子情感或结构上作用的分析,所以近年来成为考试的热门考点。

一般单纯的修辞赏析,分值为2到3分;文采句赏析的分值多为4到5分。

三、常见题型

1.请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2.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模式:

1.3分题:修辞+修辞作用

2.4分题:修辞+修辞作用+结构作用(为下文写……作铺垫/照应上文……)

修辞+修辞作用+情感效果(富有悲剧、童话……色彩/富有乡土、江南水乡……的气息/富有诗情画意等)

一、《微笑的橙子》

当大水忽然涌来的时候,他知道煤矿透水了。     

他被水流冲着,急速下滑,不知道要滑到哪里去。他的思想,也如同这水流,飞速地旋转着。老家的房子,慈祥的父母,儿时的伙伴,还有那个可爱的姑娘……如快放的电影镜头,在脑海里闪过。他想,他可能不行了。     

忽然,他被矿壁上的什么东西挂住了,他一喜,觉得有了希望。挣扎着,让自己稍微固定了下来。然后,他看见了一样被挂着的工友。     

水无情地在每个人身上流过,浸泡着肌肤嗖嗖地凉。他招呼着相近的工友们,用腰带、衣物等将自己在矿壁上挂牢,慢慢靠近,拥抱着相互取暖。他知道,呼喊只能白白耗费能量,于是,他说,我们要安静,耐心等待,会有人来的。没有任何争议,每个人都异常安静地听取了他的意见。他把每个人的矿灯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灯,好让救援人员在到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他们。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呼吸着矿道里难得的空气,每一分钟都像在炼狱,考验着每一个人。渐渐地,有人要支撑不住了,他说,咱们学长征路上吧,吃树皮,吃草根,喝尿吧,说不定咱们也能炼成钢筋铁骨呢!当他们在水里浸泡了三天三夜后,爬上了漂来的两辆矿车,漂到了高处。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有人开始动摇,这时候,他说,咱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啊,一定会出去的。知道汶川地震吧,有个人在地下待了25天呢,最后硬是挺了过来,和他比比,咱这希望不是还很大吗?听的人又都安静了下来,黑暗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美好的东西慢慢蔓延开来。     

可是,他明白,他根本不知道那个25天的故事,那是他信口编出来的,而且他也不能确定救援的人什么时候能到。他只是觉得这样说,会让人振奋。     

冷、饿,一次比一次凶猛地袭来,相拥着的人中有人精神开始萎靡。 

于是,他开始给他们讲故事,讲他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刚和邻村的杏儿订了婚,等他挣了钱,就回家结婚。他说,他今年也和杏儿浪漫了一回,过了一回情人节。那是大年初一,他去拜年,杏儿送他一个橙子,用漂亮的纸包着,她在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说他俩一定会成的,一定会幸福的。说到这里,他憨憨地笑了。    

他伸出手,在每个人的手心画了一个橙子,橙子中间画了眼睛,嘴巴,嘴角是上翘的,微笑着。他说,咱们也一定会成功的。     

他们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智慧,还有整个救援队伍的不放弃不抛弃,让他们成为第一批获救的人员。     

当他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们都笑了,为生命的重生。而他们手心里那个可人的微笑橙子,成了他们圣洁的福,绵长绵长的。    

几天后,当他们摘下眼罩,第一眼看到的,居然是每个人床头都挂着个金黄金黄的橙子,上面画着可爱的脸,灿烂地笑着。那是他的杏儿,知道了他的事情,从几百公里之外匆匆赶来,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在等待的日子里,她将一个个橙子画好,拜托护士们挂在他们床头,为他们祈福,然后,和他们一起迎接新的太阳。     

这个世界变化多端,但总是有希望、有奇迹的,而生命的奇迹在于,即使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地活,微笑着走过。

1. 以“微笑的橙子”为标题,有何好处?(4分)

①以“微笑的橙子”为题,显得形象亲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微笑的橙子”给人的是希望、力量和信念,而身陷绝境的工友们正是靠它战胜了饥饿、寒冷和恐惧,暗示了文章中心;(2分)

③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材料的作用。

2. 赏析划线句。(4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水流,把回忆的片段比作快放的电影镜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身处困境中思想的闪念,表现了他对亲人的眷恋,为下文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和保留希望作铺垫。

3. 你觉得获救前后的生命有什么不同?给我们何种启示?(3分)

获救前的生命脆弱、无助,获得重生的生命里多了一份信心、希望、勇气与力量,多了一份执著与坚韧。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要有希望,有信念,坚持等待人生的转机。

二、《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展开余文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照应了上文榆树贫瘠艰苦的生活环境,强调了榆树生长的不易,突出了老人的顽强坚韧,为下文写我对老人的崇敬作铺垫。

三、《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2分)

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划线的语句。(4分)

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3.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4分)

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

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2013甘肃兰州)

奶奶的卧室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她穿着旗袍的样子。也很喜欢她挂着旗袍的大衣橱。高兴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嗅着樟脑丸淡淡的芬香;受委屈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一个人偷偷地哭。 

奶奶说,长大后,衣橱里的旗袍都归我。为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那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树下,正议论镇东的大叔家来了一只野猫。突然,丁香树剧烈地晃动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晃动起来。站立不住的我们晃趴在了地上。 

然后,到处一片“轰隆隆”。 

接着,一片静寂。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看到的除了尘烟,还是尘烟。在尘烟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堵墙,还有墙下奶奶的那个大衣橱。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许多的房,死了许多的人。而小芊也永远看不到我穿旗袍的模样了。 

爸爸妈妈去镇上的医院帮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农贸市场,听说那里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带着被吓坏的小狗阿白钻进了奶奶的衣橱。 

衣橱完好无损。衣橱里的衣服仍然光鲜、亮丽。可是,我害怕极了。               

傍晚的时候,奶奶回来,从废墟里刨出一些饼干。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阿白也没心情吃。我们一起坐在衣橱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我和奶奶从废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还有一些完好的砖块、木料。穿着一身蓝色旗袍的奶奶在废墟上砌了简易的灶,为我熬了稀粥。还用那些砖块、木料在衣橱旁搭建了一个能睡觉的小窝棚。 

因为下了一场雨,衣橱开始渗水。 

天晴后,奶奶找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在那株丁香树 上,一头系 在从前院内的那株橘树上。我和她将衣橱里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挂在绳上。阳光下,那些旗袍随风轻轻地摇摆,像一面面绚丽的旗帜。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后来,镇上来了救援队、医生,还有许多志愿者。奶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为那些受伤的人做饭、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会拉开她的衣橱,精心挑选出一件美丽的旗袍。她说:“漂亮的衣服会使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奶奶说得一点没错,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悲伤。而阿白也渐渐有了生气。我们一起在废墟上走来走去,还采来野花,放在窝棚里,放在衣橱上。不远处传来小鸟的叫声,空气中有栀子花的味道在弥漫。我开始明白某些东西已永远失去,但某些东西却留了下来。 

一天一天过去。灾后重建开始了。爸爸妈妈所在的厂区恢复了生产,学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上面还绣了一朵金色的太阳花。 

我们一家寄居过的窝棚被拆去,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也清理走。大家开始陆续搬进简易的板房。我们也不例外。衣橱也搬了进去。里面的旗袍依然光鲜、亮丽。樟脑丸依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欢高兴的时候躲进衣橱,也依然喜欢伤心时,一个人躲到里面,哭泣。 

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

1.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站立”指的是什么?(4分) 

“站立”指:地震中没有倒下的大衣橱;灾难中人们坚强、团结、乐观的精神。 

2.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

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地震瞬间带给人心理感受上的时间之久,表达了“我”内心一片空白茫然失措,富有感染力。

3.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旗袍比作旗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在废墟上晾衣服的场景,表现了奶奶的坚强乐观,为下文我的情感转变作铺垫。

4.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4分)

①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灾前灾后都穿美丽的旗袍,面对地震因陋就简,煮饭搭窝棚晒衣服。

②善良热心、疼爱孙女:灾后帮助别人,和我一起采花并安慰我。

一、阅读理解:《花开的声音》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展开余文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

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昙花比作倩女,把月拟人化,突出了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强调了昙花带来审美的愉悦,富有诗情画意,引起下文对茶花痴迷的描绘。

3.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之花开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特殊——一般)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4分)(具体——抽象)

二、阅读理解《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

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2.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藤比作狂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表现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

3.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藤顽强生长,开启下文对如何做人的叙述;

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先依靠别人再独立生存的寓意。

4.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都一一独立地战胜了它,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产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我们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三、《雪一化就有路了》(2013年河北)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激愤恼恨→         →        →         

胆怯怀疑   怀疑动摇   平静释然

2.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海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表现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问路作铺垫。

3.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

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注意:烘托“我”平静释然的心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4.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①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②苛责别人,人生路会越走越窄,升华自己,人生路会越走越宽。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设罢悬念、衬托手法
下一篇: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的对比手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