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4  2021-09-1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认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篇课文的理论价值,学习写作读后感。

      2.理解《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文章的主旨,讨论对人性的理解,认识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主题  探讨读后感的写作要领;讨论对人性的理解。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一:领会文章理论价值学写读后感

      一、抛出问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篇课文观点明确,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阅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二、写作指津

      1.什么是读后感?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

      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

      感是核心。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感”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

      读后感的“感”可以是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为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可以是因为观看而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2.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是感点。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是由影片或文章中某一个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感点”,我们必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点或几点,作为自己感受的切入点。

      “感点”是一篇观后感的灵魂,“感点”找得好,就成功了一半。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

      《三顾茅庐》的“感点”:刘备不顾张、关二人的劝阻,连续三次去拜见诸葛亮,表现出刘备做事有恒心、有毅力,不轻言放弃;刘备诚心请诸葛亮出山,用诚意打动了他,体现了刘备的爱才、尊才,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3.读后感的结构

      读后感的结构一般由叙、议、联、结四部分构成。

      (1)叙:简单概括本次观看或阅读的内容。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2)议:抓住感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3)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感点。联系实际"发感",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展开全文阅读
      (4)结:总结全文,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升华感点。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注意点: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当然, “叙、议、联、结”是一般结构,习作中是应灵活运用,适当变化的,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论怎样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

      三、参考范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初就引发了全国上下空前热度的大讨论。对于刚刚打倒四人帮,走上改革道路的新中国来说,这篇文章的发布意味着人们对于实践的重要性的理解。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错误的思想误区也不断得到改善。虽然此文是在特定环境下发表的,但是我认为此文依然对于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特地找来一读,以便于更深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有提及。说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更不用说我们平常人提出的理论了。如果不用实践去检验我们提出的理论,而仅仅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必定会出现根本上的和方向上的错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有的人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没有自己的主见,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结果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错误。不仅如此,这句话还从另外一个方向提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高度的概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极少出现错误。在社会的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中被涉及到,所以在出现这些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对其思想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是应该坚定信仰,仔细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按照主义和思想进行更改。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这句话在文中的中段出现。充分的提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的确立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的标准应该随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而发生变化。就像是在饥荒时期和大丰收年,税收政策也应该有不同的改变一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的标准,这样不仅能及时修正真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能将真理按照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理解,以便于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虽然现在的时代于以前马克思的时代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过时。正因为其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它能顺应时代的改变而自身更好的适应时代。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

      文中提及任何思想都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到了极大的触动,因为即使是被奉为真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的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许多人提出的理论却害怕检验,甚至拒绝检验。这种心理实质是因为他们在提出理论时就已经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不是经过认真思考而随意提出的理论,这种东西连提出者都没有信心,更不用说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点说明我们不应该随便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应该保持怀疑的心态去看到这些理论。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学会用辩证的问题去看待事物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我阅读文章后的一些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文自从发表以来就掀起了一场思想的变革,我希望这场思想变革对于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现在有不少人在怀疑实践的作用,拒绝实践。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应该拒绝这种态度,而是用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武装自己,来和这些无知的理论战斗!

      (文章来源于网络)

      活动二:畅谈人性

      一、课文回顾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是“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课文 主要观点

      《修辞立其诚》 为人为文要“真”,要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即言辞或命题要与客观实际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作者对在“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了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 作者认为人的天性是“善”,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良,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怜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人都需要的美德。

      《人应当坚持正义》 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

      观点之间的联系 三篇课文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二、阅读材料

      1.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以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2.三则材料的翻译。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下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展开余文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人的本性都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人为的。

      三、讨论发言

      1.三则材料的感悟

      (1)第一则:“诚”关乎内心的本源,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2)第二则: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善端,也就是说有四种向善的能力或者说是潜能。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这就是孟子的四端思想。但是,我们要注意,孟子所说的性善和四种善心,并不是人有了它,就一定能够做个善人。因为,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受到物质利益和欲望的影响,这样会失去这些善心,所以,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找回这些善端,保存善心。所以,孟子说,学问知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说,要把丢失的善心和四端,都找回来,这样就能提高道德修养了。

      (3)第三则: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2.联系实际方面的感悟

      (1)对人性的理解发言示例:

      人的天性应该是一样的,虽然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人与人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并不能改变人天性的灰暗。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应该展现于众人面前的永远是人天性美丽的一面。

      当我们谦逊有礼,乐于助人只不过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尊敬或是遵守社会游戏法则而已,那么我们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应有的真诚?

      当我们痛恨那些贪官污史,窃取国家千万资产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换是我们会不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当我们面对金钱与美色的诱惑,是否唤起我们内心深处自私贪婪的欲望。我们一直克守的,道德的信条又能支持多久呢?

      当我们活的越来越自我,们在法律之内,道德之外开辟了一块处女地,现代文明把这块包含着,我们人天性丑陋的处女地称为隐私的时候。我们的诚实,善良置于隐私之下。隐私可以超越我们良好品德的束服,此时我们还能算是一个好人吗?

      我们每一个人自愿或是不自愿地,在别人或是自己编织的谎言中生活,这些谎言在我们的生命消逝之前尚未被揭穿,我们是成功的,是幸福的。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人天性最美丽的部分,此时我们应该算是一个好人。

      (2)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发言示例:

      自律: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了解多点,自己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之前,要考虑清楚后果:这样做对不对,这样说别人心里会怎么想。说话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场合,比如朋友亲人过世,千万别提到朋友的伤心处,更不能因自己心情好而乱说话。

      自信:待人处世要自信,举手投足要给人一种洒脱自信的感觉。不要总是忧郁不决,不要总是优柔寡断,要落落大方。

      待人以诚:要诚实待人,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做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更不要在别人背后议论别人。对他人有不满的时候,可以当面说出来,不要在别人背后放阴枪。

      善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别人受伤的时候,要关心他,爱护他,安慰他;在他人有危难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帮助他。

      诚信:做人要敢做敢当,答应别人的就要做到,实在做不到的时候,要向对方道歉;做错事的时候,要敢于承认错误。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怜悯是人的天性》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简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