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08  2021-09-1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论证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理解文章思路严谨、说理辩证的特点,提升整体把握文本和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3、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语言美。

      4、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作用,理性思考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是马克思,想到马可思就能想到恩格斯,因为他们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2、走进作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3、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是编者加的。

      4、相关事迹

      (一)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影响,在1648-1830年间,德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二)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革命战争,这里指指1792-1799年法国与欧洲一些君主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德国是这个反法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拿破仑战争,指1799-1815年拿破仑统治下法国与反法联盟各国之间的战争。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是编者加的。

      5、了解“书信”

      (一)内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二)作用: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在现代,书信较多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书面语体的应用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格式: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I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在下一行写日期。

      二、初读感悟

      (一)字词积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二)深入思考

      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展开全文阅读
      (一)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二)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三)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

      (四)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经济关系,是指包括全部技术在内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状况。他还论述了生产,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因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体现着社会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着生产的需要,所以,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后,肯定经济条件归根结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也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4.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5.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6.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7.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具体阐明。

      首先阐明,然后指出,政治法教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他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最后归根到底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8.学习恩格斯这封书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在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时,要善于以唯物史观做指导,在大量的偶然现象中,找出必然的发展规律来。

      (二)恩格斯在这封信中阐明了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著名原理,并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

      9.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

      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

      10.“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句话如何理解?

      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

      三、整体感知

      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展开余文
      2.概述恩格斯的形象特征。

      ①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

      ②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

      ③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④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

      ⑤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

      3.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通过下定义和作诠释,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4.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一)用词准确,言简意咳。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其中的“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二)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三)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的在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四、拓展阅读

      恩格斯名言

      1、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4、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5、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6、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7、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8、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精品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