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24 2021-09-1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重点】
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难点】
能够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时候愈发,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文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展开论述的放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的思辨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冲破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时间】共2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全文结构(把握整体)
模块一:理解重要问题(学生探讨回答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1.为什么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实践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
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2.请理解“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句中“终于”的含义。
终于,最终。词语与前面的“长期”相呼应,说明这个结果来之不易,它是经过实践长期的、反复检验过的,是完全正确的。
3.从文章所给信息看,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只能是社会实践?
(1)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4)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也只能是社会实践。
模块二:理清论证方法(学生探讨回答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1. 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将立论和驳论结合起来。
1.文章首先确立了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导师树立了光辉榜样等方面展开论述,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富有说服力。这是立论。
2.在立论的过程中,又多处和驳论相结合。如反驳“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的观点,批驳“四人帮”炮制的种种歪理邪说,批驳有的同志的担心等,这样使文章的针对性更强,批判更有力。
2.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证法
全篇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言论广泛引用,极具权威性和论辩性;例证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宣言》等被实践证实、证明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对比论证:文章将“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进行对比,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图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例如:如果按那些政治“精英”们所述的理论来分析,只会产生这样一个现实:即凡是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国家,全部或至少大都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但可惜的是,这种现实还不存在,这种材料在现实的世界上还没有。
展开全文阅读
模块三:品味语言特点(学生探讨回答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1)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采用设问开头,发人深省;自问自答,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2)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以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首先用了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以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 语气坚定,气势夺人。
(3)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语言简洁有力,连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检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状。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理论和思想不应该高居于象牙之塔,思想和理论的精髓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就蕴含在生活和普遍的人性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就是强调恪守尊重人性。
三、活动探究
同样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三篇文章的观点同中有异,请阅读这三篇文章,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出其中的异同。
学会思考: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人工智能AI、微信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________、________,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________、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________,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党同志一定要与人民永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B.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C.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D.全党同志一定要与人民永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答案:B
2.下列对文章主旨所拟的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迎着万里长风,向新时代进发
B.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C.生死相依只为中国梦
D.为小康而奋斗——新时代、新青年
答案: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继往开来 勠力同心
B.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兼容并蓄 齐心协力
C.永不停滞 永不僵化 兼容并蓄 勠力同心
D.永不停滞 永不僵化 继往开来 齐心协力
答案: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②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③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④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⑤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转化
⑥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⑤①⑥②④③ B.①⑥⑤③②④ C.①③⑥⑤②④ D.⑤③①⑥④②
答案:B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修辞术语大全及示例
下一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