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39  2021-09-2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分析人物形象

      01任务导引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对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对革命青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更好地把握两文各自的内涵。

      02任务设计

      1.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的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精神、性格。

      答案

      ①思想进步、追求真理。虽然她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的战友和同志。

      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

      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

      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3.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概括白莽的形象特点。

      答案

      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4.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刻画柔石的?

      答案

      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

      ①听讲义,②托送书,③名字风波,④弄文学,⑤借钱印书,⑥拼命译书,⑦与人走路,⑧改变创作风格,⑨狱中写信,⑩眷恋母亲等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的特点: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

      5.(拓展延伸)假如我们要为刘和珍烈士塑像,在材料选用上,你主张用大理石、汉白玉还是青铜?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的塑造和刻画方面,你又有什么设想?请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

      我们可以考虑,所选材料的质地、色泽等特点要和刘和珍的性格、品质相合,大理石的坚强刚硬,汉白玉的纯洁无瑕,青铜的端庄凝重都可以体现刘和珍性格的一个方面;人物的姿态不应该是挥臂奋起、英姿飒爽的风风火火的形象,应该是典雅高贵,温文大方,和平日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弱女子的形象神韵一致。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

      任务探究二

      理解深刻含意的语句

      01

      任务导引

      语为人镜,言为心声。鲁迅作为一代大家,他的语言是向黑暗的势力战斗的有力武器,在他的语言魅力的感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指责。鲁迅的语言艺术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

      学习本课两篇文章要注意仔细品味几处含意深远、感情浓郁的句子。

      02

      任务设计

      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回答问题。

      (1)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呢?

      答案

      ①写东西的必要: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无话可说:但因为“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出人意料,作者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辩是非曲直的,所以“实在无话可说”。

      (2)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展开全文阅读
      答案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2.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请品读以下句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案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八国联军”是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两句互文见义,形神妙合,言简义丰。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伟大精神的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都是他们的夸耀,所以这里是反语。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

      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案

      “苟活者”在文中是作者自我贬抑的称呼。不惜贬低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精神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敢地去斗争、前进!这是作者的自我鞭策,又是战斗的号召。

      3.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请谈谈你对这个文题含义的把握。

      答案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4.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理解下面语句的深刻含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案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的,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意说出来。

      答案

      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

      5.(拓展延伸)鲁迅先生有很多经典名句,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

      (1)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答案

      鲁迅将自己比喻成一头黄牛,指出了人生应当奉献,而不应索取,自己过着平凡的生活,而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展开余文
      (2)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答案

      这句话说明只有民主精神、人民的灵魂,才是最为宝贵的。只有发扬民主精神,才能够使得中华民族取得伟大的进步。

      (3)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答案

      鲁迅说他的小说多是取材于病态的社会当中,以遭受不幸的人们为主要的反映对象,目的是揭露社会的弊端,分析人们苦痛的根源,从而有利于指导人们改良社会、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4)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答案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这一生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作者认为,有志向的人首先应该懂得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任务探究三

      赏析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

      01

      任务导引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爱和恨交织贯穿全文始终。从写作方法来看,都是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抒发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

      02

      任务设计

      1.《记念刘和珍君》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答案

      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与下劣,作者抒发了悲愤交集的情感;对斗争的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则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三者在各个部分虽有侧重,但基本上三者交错运用,甚至融于一体。

      2.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答案

      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在叙述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地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3.以《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为例,理解文章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特点。

      答案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4.(拓展延伸)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续写抒情议论的部分。

      傍晚,手中拿着那份令人伤心的试卷,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忽然,似乎觉得一支优美的乐曲从远方飘来,隐隐约约。我被那乐曲吸引住,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凄清的旋律让我触乐伤怀,不禁有股想哭的冲动。我努力克制住自己,循着乐声向前走去,原来是一位老大爷在拉二胡。我仔细端详起这位老大爷来:一身陈旧的破布衣裳,近乎光秃的头上有一些稀疏的白发,岁月的耕耘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一撮灰白的胡须向下垂着,布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可是,他的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方,黯淡无光。我不禁一愣:“难道,难道他是个盲人?”

      续写:             

      答案 (示例)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不是吗?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大爷,在双目失明、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能上街拉二胡谋生。再看一眼那布满皱纹的脸和那长满老茧的手,何处又不记录着被生活磨难的印记呢?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大爷鼓起勇气,坚强地去面对生活呢?——对,是毅力!

      “一次小小的失败算得上什么,在今后漫长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舵呢?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点勇气和信心呢?”我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于是,我迈起了坚实的大步,充满信心地走进寒风中,走在这寒冷的冬季……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