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68 2021-09-2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中国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中国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 “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 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 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 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 “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 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 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 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 抱布贸丝”, 诗歌开篇处, 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 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近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 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 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 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 “丝”与“思”谐音双关, “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 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 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 不是氓的长相, 但氓表面靠得住, 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才有“ 既然男女相恋, 干脆结婚算了, 为什么还要媒人”和“ 既然已订‘ 秋以为期’, 为什么还说‘ 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 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 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 秋以为期” 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 因为爱到极至, 她安慰氓:“ 请你不要生气, 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 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 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 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 所以, 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 即“您”。客气, 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 就是“距离”。这一阶段, 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 因此在感情中, 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 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 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 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 层层递进, 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 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 ◎“不见则忧, 既见则喜, 夫情之所不容已者, 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 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 从“您”到“你”的转换, 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 用种种借口来搪塞, 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 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 无从逃脱, 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 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 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 其实, 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 其情可鉴, 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 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 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 于是“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由此可见, 第2 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 节进了一步, 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 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展开全文阅读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 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 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 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 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 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 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 ,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情尽物也”(胡寅语) , 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 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平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 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 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 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 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 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 节说:“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承接第3 节开头, 仍然以桑为比, 是说女子青春不再, 人老珠黄, 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 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 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 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 因此她就是“弃妇”, 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 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 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 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 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 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 因为“士之耽兮, 犹可脱也, 女之耽兮, 不可脱也”。抒情之后, 重回叙事的轨道, 自己并无过失, 婚姻的失败是“士”( 即自己的丈夫) 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 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桑”的意象比中有兴, 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 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 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 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 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 由大喜落入大悲, 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 直以“于嗟”两句呼告, 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 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 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 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 其笑矣” 兄弟为什么笑?, 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 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 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 现在被休回家, 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 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 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 , 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 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 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 连连用了六个“矣”字, 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 步步递进, 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 叙事的最后, 女子被弃回家, 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 反而遭到冷嘲热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 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 而今落得如此下场, 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 一时间,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 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 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 人们总说, 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 与男子决绝。但是, 多年的恩情, 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 称呼重又回复为“尔”, 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 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展开余文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 ◎“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 地处现在河南, 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 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 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 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 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 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 “一定条件下, 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 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 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 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 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 《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 而用“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 润泽的样子, 以桑叶的润泽有光, 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 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 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 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 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 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 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 一个既重情感性, 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 她尽管也凄婉感伤, 却又清醒理性, 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 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 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 “女也不爽”) , 认识对方的问题( “二三其德”) , 女方没有过错, 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 其笑矣。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 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 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 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 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 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 亦矣焉哉”, 语气坚定, 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 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是“求”者的姿态, 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 则男女角色互换, “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 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 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 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 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 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 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 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 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 既嫁制于夫”, 夫为妻纲, 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 而男性则不然, 丈夫可以三妻四妾, 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中国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 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 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 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 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 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 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朱丹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氓》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墨子《兼爱》原文精准直译
下一篇: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