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533  2021-09-2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细节,分析黄新、“我”等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上,我们中华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当祖国处于落后挨打境地时,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忧心如焚,千方百计寻求强国之略,富民之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祖国受到侵略时,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愤然而起,视“一寸河山一寸金”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举起保家卫国的大旗。回望近代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暴虐的敌机在我国的领空不断示威,当家人和朋友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境之时,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杀身成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写作背景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三)题目解说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接受任务,负责联系地方党组织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6-29段):“我”与黄新第一次见面,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第三部分(第30-37段):黄新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第四部分(第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牺牲前不忘缴党费。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3.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4.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5.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6.《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展开余文
      《党费》通过对黄新的一系列光辉事迹的描述,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歌颂了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2.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资料拓展】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本文讲述的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时,敌人对百姓进行“并村”,切断党同群众的联系。而上了山的红军极度缺盐,战士们尝到一点咸味都会十分喜悦。百姓也缺油盐,被白匪控制得死死的。黄新同志宁可自己的孩子受不进油盐之苦,也不忘记自己参加红军的丈夫欠了几个月的党费,凑钱买盐腌咸菜送上山。而“我”作为线索人物,在白鬼们搜村的时候是愿意挺身而出的,只因黄新对“我”苦苦相劝,要“我”顾全大局,为了党一定得活着。而她却做出了死的选择,赞扬了共产党员爱党爱民,甚至甘心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添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深深感到: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________,能读两本更好。”我建议,一个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的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既然要阅读,就要选择合适的书,而非唯名著是从。很多人去书店,一买就是提高成绩的书、________的书。其实,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长线改革”,要学会等待、学会慢慢滋养。同时,要警惕名著“缩写本”。这一缩写,结果情节删减了,人物不丰满了,读了也________。还要警惕“假的”学生书籍。如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竟然这样写:“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吗?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能理解。选择好的读物、好的方式。我相信,________的阅读,不仅是孩子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成就他一生的财富。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只要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B.因孩子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其他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C.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达到有效提升

      D.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水到渠成     索然寡味     矢志不渝

      B.走马观花     立竿见影     味同嚼蜡     持之以恒

      C.快马加鞭     立竿见影     索然寡味     持之以恒

      D.快马加鞭     水到渠成     味同嚼蜡     矢志不渝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孩子们读懂难,大人恐怕都不难理解。

      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大人不一定难理解。

      C.不但孩子们读得懂,大人都不一定读不通。

      D.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难理解。

      4.课文《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判断过于绝对;B项,结构混乱,与上文衔接不够连贯,与前面“尽管”搭配的关联词应是“但(是)”等;C项,“达到有效提升”搭配不当。

      2.答案:B 

      解析:①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词应是与“认真地读”意思相反的,应选“走马观花”。②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根据上文的“提高成绩”和下文“其实……慢慢滋养”可知,应选用“立竿见影”。③索然寡味:形容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根据语境可知,应选“味同嚼蜡”。④矢志不渝: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持之以恒”。所以,答案是B。

      3.答案:D

      解析:A.“读懂难”习惯说法应是“难读懂”;“不难理解”说明还是好理解的,与文意不符。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语序不当,应将“不但”移至“孩子们”前。C.“读得懂”与前面的反问句矛盾。

      4.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这个写作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复述,确切地说,就是改写课文相关内容。因此,首先应找出课文相关内容,即从“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至“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写作时要有所选择。前面部分,即“我”到黄新家门口看到黄新整理咸菜、妞儿想吃咸菜的内容应该略写,一笔带过,如“那天,我到了黄新家,正为她从孩子手中拿过孩子想吃的一根咸菜而说道时,意外发生了”。写作的重点是黄新的应急处理以及为保护“我”、保护“中心县委”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自我牺性精神。这部分内容,课文有许多细节描写,但写作时要改为概述,如得知敌人来了后的内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文字较多,但写作时,只需概述:“我”当即要走,但黄新拦住“我”,让“我”躲到阁楼上,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管,一切有她应付。依此方法完成写作即可。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名师学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预习学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