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52
标签:
教师随笔
学术争鸣与政治漩涡
学术争鸣为何屡屡卷入政治漩涡?(10月9日)
互联网上传言,北大清华教授钱理群和秦晖被开除,并非属实,但他们确实受到压力,引起解聘疑虑,而他们的观点也惊扰了利益集团……
“沉默”或者是“声音”
政治是否是学术永远的阴影?你的观点……
学术·政治·思想的囹圄(11月6日)(新)
那些因为争鸣而要被卷入政治的学术,大多数都是因为其争鸣中含有思想的因素,而政治之所以要卷入这样的争鸣,就是为了抑制一些思想。想到这些,在寂静的夜晚,我又写了《谁为我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谁炮制了徐孝妇这个人?》、《鲁迅,是一种精神》这三篇文字,来继续我们的"学术争鸣与政治漩涡"的讨论。
(一)前言:政治为什么会卷入学术争鸣?(11月6日)
(二)谁为我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11月6日)
(三)谁炮制了"徐孝妇"这个人?(11月6日)
(四)鲁迅,是一种精神(11月6日)(新)
政治家在学术争鸣中扮演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11月2日)
那么政治家在在学术争鸣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探索这个问题是为了找到学术争鸣摆脱政治漩涡的有效方法,这里我再谈谈我不成熟的观点:政治家在在学术争鸣中应该扮演四种角色,一是旁观者,一是小学生,一是平等的参预者,一是不记功利的保护者。
学术,做谁的走狗(11月1日)
学者们还在这个体制中活着,还要从那些人手里讨饭吃,而除此之外,他们再没有讨得到俸禄的地方,“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最可悲的处境和运命。
再论“卷入政治是学术的光荣”(10月31日)
我们这个拥有着十二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评上国家正式职称的专家、学者、教授也够多的了,而假话、空话、毫无内容的文章更是满天飞,应该说一样都不缺少,但我们独独缺却少像何清涟、钱理群、秦晖这样一类正直的学者;我们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些紧密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现实的理性分析文章……
卷入政治是学术的悲哀(10月27日)
知识分子是该关怀国家的命运、关心民生的疾苦,但是,关怀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疾苦,并不代表着要用纯粹的学术去关怀、关心,学术就是学术,有谁能说陈景润之发表《哥德巴赫猜想》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疾苦?
算了吧,被折断了脊梁就别想站起来!——对学术争鸣与政治漩涡的关系的思考(10月25日)(新)
当学人到了必须依靠政府才能混一口饭吃的时候,他们已经被折断了脊梁骨,只好如狗类爬着生存,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在这种情况下,学人的精神产生了变异,他们也分化成狗类和像狗类两种:一部分人被阉割了精神品格,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火气”,成为真正的狗类;一部分人委曲求全,隐藏真实的思想,靠说言不由衷的话来苟延残喘,他们像狗类地生活。
卷入政治漩涡是学术的光荣(10月24日)
看了几篇“学术争鸣为何卷入政治漩涡”的讨论文章,发现大部分论点都是从惋惜的角度、同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事件,然而笔者需要指出是,在当今中国,能够卷入政治漩涡的学术才是好学术,好文章。对学术界而言,卷入政治漩涡是学术的光荣,而不是耻辱。
上半截是学术 下半截是政治(10月23日)
在中国,学术,是由人来研究的,而人,又是生活在社会里的,只要你的学术牵扯到了“人”(社会属性的人,不是生物学角度的人),那么,你的学术也就脱不掉政治的干系,尤其是研究文、史、哲的。多少人对这个国家披肝沥胆的忠言都被当作反革命言论了,那些话是不是该听,是不是该对说那些话的人表示感谢?但是,结果又怎么样?
谁在将学术争鸣引入政治漩涡?(10月19日)
我曾经评价过朱学勤的《书斋里的革命》一书,面对美国南北双方对于历史截然不同阐释和表达方式,他这样总结:“谁有权力来制定记忆版本?是政府么?政府没有这个权力。是历史学家么?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同样没有权利规定一个统一的记忆版本。”“谁是谁非也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记忆版本。”这其实也应该是我们的观点和态度,至少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
学术争鸣还能卷到哪里去?(10月13日)
看看中国的历史,看看知识分子的历史,就该知道,除了政治旋涡,学术争鸣还能卷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从主观方面分析,我说是附庸政治的知识分子开始缺乏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从客观方面分析,在我们国家,最容易搞垮一个人的手段就是从政治上否定他!这变成敏感性学术争论中最有力的武器!
展开全文阅读
网友观点:
学术要冲破政治的樊篱
也说中学语文教育
由“中学语文教育”所想到的
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怎么了?
专稿:学术腐败将毁灭科教兴国的梦想(10月23日)(新)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高校中有多少教授?研究所中有多少正高职的研究员?现在随便在一个大学中数一下,教授的数量都可以和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数量相比。但是成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学术打假为何越打越假?(10月23日)(新)
学界,向来被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圣地;学术水平,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因而,学术是否需要打假这个话题就显得颇为沉重。但是,当我们回首90年代以来学界的种种事件,比如语言学界第一大诉讼案,比如众多的抄袭、学术腐败等等这些看来似乎跟学术毫不搭界的行为时,我们就不能不再次提出这个话题。
标签:
教师随笔
学术争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民办高校考察报告(上)
下一篇:
近代中国沦落之谜和中华民族复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