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09 2021-11-0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导读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导读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借助屈原的形象所弘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2、掌握传记文学的一般写法,并学习本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3、学会屈原和司马迁对待现实的态度和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自诊
1、对比《藤野先生》、《鸿门宴》、《苏武传》三篇传记类文章,分析它们刻画人物手法的不同之处。
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利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我在日本的求学遭遇,以及思想的转变,从而写出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不求上进,指出日本老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从而与藤野先生相比较,突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心中只有药学的伟大人格。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主要利用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鸿门宴前,是战与和的矛盾,写了项羽求战的雷厉风行,止战的坚决果断。鸿门宴中,是杀与保的矛盾,写出了项羽的一诺千金、大仁大义。鸿门宴后,是责与容的矛盾,项羽对刘邦的擅自离席不加追究,任其回到军营,显示了自己的宽宏大度和从容自信。
班固《苏武传》的对比描写十分突出。张胜贪生怕死,毫无骨气,反面衬托出了苏武的临危不惧、矢志爱国的情怀。卫律见利忘义,卖国求荣,表现了苏武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李陵善于伪装,忍气吞声,抱怨指责,突出了苏武的赤胆忠心、无怨无悔。
2、分析第1题中三篇传记中人物的性格,比较他们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藤野先生面对日本国内民族情绪的高涨,全身心投入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之中,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学术拯救自己的国家,没有一丝民族偏见和歧视,不愧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人物。
项羽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形势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大义和大爱,用坦诚、守信和包容彰显了一个真正大英雄的气概,顶天立地,让人扼腕赞叹。
苏武在死亡面前毫无惧色,以宁死不屈的精神,把爱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敌人都感动不已。在长达十九年的寒冷、贫穷、饥饿面前,毫不动摇,绝不降低自己的志气,坚守着自己的节操,让天地都为之动容。
三、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通过写屈原的哪几件事来展示屈原的性格特点?
主要通过直接写屈原的四件事来表达他的痴心爱国的精神品质,第一件事是修宪因妒被疏,写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华,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疏远了屈原。第二件事是著《离骚》以明志,写屈原蒙受了不白之冤,为了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写出了一篇彪炳千古的文章《离骚》。第三件事是流放不改爱国,楚国被秦国的张仪欺骗,楚国却无人能辨识诡计,屈原多次进言,但不被重视,致使楚国国力削弱。第四件事是汨罗一身殉国,写了屈原不愿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宁愿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另外还从侧面写了两件事来突出屈原在楚国的重要性,第一件事是张仪欺骗并削弱了楚国,而楚国竟然无人识破并反击。第二件事是屈原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本文使用了哪些独到的手法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质和伟大人格?
第一点,本文以记叙为主,融入了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让文章的感情非常强烈,观点非常突出,这和常见的很多史官写史手法不太一样,也和自己写其它人物传记的手法不太一样。尤其是节选部分的和渔父的对话,更是用对话的形式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很有创意的议论文形式和记叙文形式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手法更能突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恶势力低头,保持自己高洁品行,虽死而不悔的伟大人格。
第二点,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示屈原对于楚国的重要性。一个是写张仪的欺诈在楚国没有人能够识破,屈原识破了却不被重视,以至于楚国丢失了大量国土,楚怀王也被囚禁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另外一个是屈原死后的影响,很多人模仿屈原的文风,出现了很多文学家,写出了屈原的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再一个影响就是屈原死后,楚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最终被秦国消灭。
四、基础应用
1、下列的划线字词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屈原高洁、高尚的品行,我们可以称之为高频词,请具体解释这些高频词。
方正之不容也:方正,遵守规则,正直。
竭忠尽智:竭忠,竭尽忠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皭然,清白、纯净的样子。
眷顾楚国:眷顾,眷恋怀念。
何故怀瑾握瑜:怀瑾握瑜,原意指带着美玉,这里比喻指具有美好的品德。
而蒙世之温蠖乎:温蠖,惛愦和污浊的意思。
2、下列的语句都体现了屈原面对现实的态度,请字字落实地翻译这些高频句。
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②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③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翻译:
①上官大夫看到屈原起草的法令就想修改而邀功,屈原不赞成他的做法。
②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国家动荡不安的办法和道理,没有不完全透彻明白的。
③整个世界都污浊不堪,而我独自清白;众人都在沉迷中失去自己,而我独自清醒。
3、读写同步:
请写出“家国情怀”的高频词,不少于五个,并写成一篇不少于15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高频词可以让文章中心明确、突出,结构严谨,富有文采。高频词、高频句运用得好,可以让文章不跑题,有创意。
“家国情怀”的高频词有:天下为公、匹夫有责、大爱无疆、责任道义、为生民立命、不负人民、无私奉献等等,如果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等不同字数的高频词会让文章增色亮点。
五、重点解析
具体分析汨罗河畔屈原与渔父对话的部分,说说这部分的独特魅力。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对话是常见的文学形式,它具有推动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等重要作用,屈原和渔父的这段对话,不但具有以上四个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展示社会背景、覆盖全文主要内容、揭示屈原悲剧的根源、蕴含人生哲理和治世之道等作用。
屈原投水而死,不只是屈原个性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悲剧。渔父能够认识屈原,并了解时事,讲出了一段“圣人”的道理,可见是一位并不一般的打鱼人,而是一位隐居世外高才。这两个人的对话,把当时的时代背景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认识如此一致,就是屈原所说的“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只是两个人采取的人生态度不一样,一个是“与世推移”,一个是“九死而不悔”。
展开全文阅读
在治世之道上,两个人也是不一致的,屈原是深思高举,绝不妥协,而渔父则是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里的“水清”和“水浊”形成对比,结合屈原说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中的“浊”、“清”可以看出,这里的“水清”是比喻治世。“缨”是古代帽子上彩色的装饰品,是有地位男子佩戴的帽子,他让屈原“濯我缨”,就是暗示屈原积极入世做官,即使是“水浊”,也可以用来洗脚,是告诉屈原不要放弃自己的志向,让屈原因势利导,积极参与楚国政事。也许有人会说,一开始的对话,渔父就要屈原“随其流而扬其波”,或者“哺其糠而啜其醨”,但是我们要看清渔父用的是反问句,这他是在试探屈原,当他看清屈原的志向之后,就建议他振作起来,激浊扬清,再次有所作为。
六、自主探究
司马迁在《史记》中呕心沥血刻画的人物有三个:屈原、项羽、陈涉,他最欣赏的就是屈原,最佩服的是项羽,最赞赏的是陈涉,请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相关资料,分三个小组研究探讨司马迁为什么对他们三个如此赞赏,又是在行文中怎样表达的。
探究提示:司马迁自比屈原,因为他和屈原有着同样有才华不被重用的遭遇,一个被处于宫刑,一个因流放而死。所以司马迁在行文中忍不住义愤填膺,替屈原呐喊、鸣不平,也是在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公。
项羽是被汉朝的创始人刘邦打败的英雄,而司马迁在对刘氏王朝的怨恨通过项羽表达出来也是合情合理的。项羽本身就是西楚霸王,也应该载入“世家”,司马迁本来是要把项羽写入世家,作为震古烁今的帝王记载的,但是遭到了刘氏王朝的反对,只能作罢,所以他在行文中比较全面地对比项羽和刘邦,写了刘邦的阴险奸诈,写了项羽的率真挚诚。司马迁恨不能自己成为项羽,让历史重演,去打败刘邦,所以司马迁精雕细刻项羽,写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为他的失败感到无比的遗憾。
司马迁很欣赏陈涉的首创精神和敢于反抗强权的勇气,把他列入世家,和那些历史上的明君贤臣相提并论,写出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英雄是如何从下层人崛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又如何被人利用,最终被暗害牺牲,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以把陈涉和项羽进行横向对比,找出他们之间成功和失败的根源。
司马迁融己于史直抒胸臆,融今于史秉笔直书,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他质朴真诚、真情写作的独特魅力。他的这些方面和屈原、项羽、陈涉相比,真的是气概相似、气魄相通、气脉相承。
七、读写结合
假如你回到了战国后期,遇见了屈原,请选择一个场景,加以描述,并体现你对屈原的感情。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场景要选择本文中的几个地点,楚国都城郢、汨罗河畔、楚王宫内等。
描述时要有时间、环境的背景,要有场景细节的刻画,更要有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让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对屈原的感情。
对屈原的感情可赞扬,可批评,可警告,可劝导8943;8943;还要注意场景的描写要和对屈原的感情具有一致性。
【示例】
屈原
手中的书本微微发黄,苍劲的字泛着墨香。我走进历史深处,猛抬头,你闯入我的眼帘。
你身着白衣,卓然独立,清冷得如同秋日里的潺潺流水。
你在想些什么呢?原本平静无波的双眸中忽地溢满了无法言说的悲伤。我走近了你,轻声地询问。你说,你的王将你流放于此,可是,你仍想为国效力。
渐渐地,我对你有了些了解。你生于贵族之家,是王室后人,你一心为国,光明正直,可是,怀王不用你。你想,罢了,那是怀王不识人才,才让有识之士无用武之地。可是,顷襄王也贬黜你。你想,罢了,那是顷襄王听信谗言,才让忠臣遭佞臣排挤。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你突然感慨道。其实并非无人知你懂你,而是你错生在那浊世,错生在那帝王之家。
你并非没有济世之能,亦非没有惊世之才,只不过是你的王因张仪之言对你心生间隙,只不过是因为你家世过于显赫引人嫉妒。所以,你只得听任你的王将你流放却无处诉心伤。原本应翔于九天的凤凰,此刻却被锁在囚笼中。天下之大,又有谁能与你共知音?
你自非天性涼薄难相与,只不过世人善妒不容你。一个眸光流转的瞬间,便可吟出“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之绝妙佳句;一个心领神会的刹那,便可吟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灵韵之诗,所以,哪怕是这没有心的风沙,都会起了嫉妒之心!纵使世皆污秽,那又如何!在战国这了无生气的史书里,你这一绝世妙笔,占尽风流。
你依旧独立江边,衣袂飘飞,但不同的是,你眼中多了几分决绝。我明白你接下来会做什么,却无力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你跃入汨罗江中,如同脱笼的凤凰,却就此长眠。
幸而我于历史深处遇见你——高洁之士屈原。
八、延伸阅读
“宇宙级”作家屈原字数:1505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20年3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屈原,一位湖北人。他太了不起了,李白说他是“屈平辞赋悬日月”——和太阳、月亮一样恒久远,差不多是“宇宙级”作家。
他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那篇《离骚》。这篇作品,是圆周率一般的存在,就是一般人背了一句之后就可能背不下去了,谁背得越多谁就越厉害,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称赞。而《离骚》的长度,仿佛也同圆周率一样无穷无尽……这篇作品有多伟大?中国人背了几千年了还在背,甚至还源源不断地贡献着考点。《离骚》确实是上天入地级的作品,作者想象之瑰丽、胸怀之博大、人格之伟岸、语言之繁复,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竹简时代写下的作品。那时候写字不容易,表达这么丰富、深刻的内容,得需要车载斗量的竹简,屈原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大户型房屋。然而,屈原写下的不止一篇《离骚》,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个世界。屈原还写过一个《九歌》,是个金曲合集。说是“九歌”,其实有十一篇,“九”是个虚数。里面都有什么呢?《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概一浏览可以发现,这就是个神话世界。有些名词看着很熟悉,很多已经变成大IP,在今天各路的影视、动画、游戏里客串了。
屈原笔下的神仙世界,有山有水,有情有灵。这些作品,未必如《离骚》一般起承转合、声势浩大,但却刻画了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有的时候阅读屈原,会觉得有点读不透他。比如在平时,他都做些什么呢?可能是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他有一篇略显奇幻的作品——《天问》,堪称上古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向上天抛出了一连串直击内心的灵魂之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世界从何而来?宇宙成形之前是什么样?天地明暗是怎么做到的?阴阳变化又是怎么来的……这一系列问题,凡人真的答不出。
《天问》的篇幅非常长,不只是自然科学,屈原还问了一系列人文历史知识。但其实读完整篇《天问》,常让人有一种感动。几千年前的先人,看着世间万物,竟然产生了这么多深邃的想法,有这么多疑问,有多少到今天都没法解答。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这般生动丰富,令人难以捉摸。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会有《九歌》这样的作品,那时人们思维的复杂程度,已经建构了一片玄幻的天地。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屈原的很多作品是否由他所作,或者他究竟是作者还是改编者,学术界至今仍在讨论。但无可争议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先人们已经记录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已经无法发声的先人们留给我们证明精神高贵的证据。屈原是其中的作者,也是这个世界人格化的象征。
另外,这些楚辞作品之所以天马行空,也和楚地的风格有关。王夫之说荆楚之地:“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戍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这段话逐字逐句不太好懂,大意就是山水回环的荆楚之地,造物已经鬼斧神工,自然也就有一股“光怪之气”。楚国其实开局并不好,这片土地林莽丛生、崇山峻岭。“筚路蓝缕”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楚国如何艰难起步,劈山开路,最后逆风翻盘。这样的先民是了不起的,也是可爱的。
翻一翻楚辞,这股凛凛生气,仿佛也能从书卷之中喷出,吹得人目眩神迷。
(选自《光明日报》)
【素材解读】
无论屈原留下来的作品是否都出自他手,他在文坛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他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品味;而他作品中那恢弘磅礴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我们學习。
适用话题
屈原;品读经典;精神世界……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屈原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由陆贾的治国理念看儒道法家之争(作文素材)
下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