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67  2021-11-11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过秦论》精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3.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

      (三)字词:

      【字音字形】

      崤(xiáo)函   膏腴(yú)   合从(zòng) 

      陈轸(zhěn)  逡(qūn)巡   镞(zú) 

      鞭笞(chī)   系(jì)颈      黔(qián)首 

      隳(huī)    瓮牖(yǒu)    氓(méng)隶     

      猗(yī)顿     景(yǐng)从  锄櫌(yǒu)

      棘矜(qín)  铦(xiān)      铩(shā)

      【通假字】

      约从离衡(“衡”通“横”)

      威振四海(“振”通“震”)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缉察盘问)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没”通“殁”)

      锄櫌棘矝(“櫌”通“耰”)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义:继承;今义:受)

      3.西举巴蜀(古义:攻取;今义: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吝惜;今义: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义:来,招纳;今义: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6.九国之师(古义:军队;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义: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展开全文阅读
      11.赢粮而景从(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

      14.国家无事(古义:诸侯和大夫封地;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5.才能不及中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一词多义】

      1.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2.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3.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4.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5.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6.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7.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8.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9.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形作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10.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2.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衰弱)

      约从离衡 (使……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引、招致 (使……来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3.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过秦论 (指出过失)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看重)

      5.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尊贤而重士 (贤德的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铸以为金人十二

      金城千里

      2、宾语前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展开余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崤函之固,自若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余威震于殊俗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身死(于)人手

      威振(于)四海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聚之(于)咸阳

      以(之)为桂林、象郡

      蹑足(于)行伍之间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学习课文

      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段:

      1、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明确:

      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内     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    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赏析第二段:

      1、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你认为秦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何在?

      明确: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延续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统一全国的雄心,并不因循守旧,在战术上针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积极主动出击,凭借人才优势出谋划策,才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三)赏析第三段:

      1、本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文字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明确:

      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四)赏析第四段:

      1、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目的是什么?

      明确: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五)赏析第五段: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余文
      全文探究:

      1、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灭亡也是必然。这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历代君主“因遗策”,实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提出论点做准备。其次拿秦国和陈涉对比,突出双方的地位、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然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在与秦国“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和九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实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论证的强大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2、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

      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自我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奋六世之余烈     以致天下之士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叩关而攻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D.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C.(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弊”通“敝”。C项,“从”通“纵”,“举” 通“与”。D项,“有”通“又”。

      2.答案:B

      解析:A项,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B项,床:古义,坐具;今义,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C项,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D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令人喜爱 。

      3.答案:D

      解析: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

      4.答案:A

      解析:省略成分不是“始皇”,应是 “秦”。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过秦论》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第1课时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