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67  2021-11-1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学习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词: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    契丹(qì)

      与尔三矢(shǐ) 仇雠(chóu)

      系燕父子(xì)  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一词多义】

      1.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3.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展开全文阅读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⑤以锦囊(介词,用)

      9.与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给,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沾襟(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向前)

      ②仓皇东出(向东)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这几句话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明确:

      “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及“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3、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展开余文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明确: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7、“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注】,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徳,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辟书:招聘文书。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B.六经: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后人称之为“六经”。

      C.雅、颂:源于《诗经》对音乐的分类,“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铭:铸刻在器物上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认为,诗人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而不是写诗导致诗人穷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赞扬了梅圣俞的诗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谢景初担心其诗作散失,就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为十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B

      3.D

      4.(1)他写出的文章简朴古雅,纯正不杂,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十分高兴谢氏能把它们分类编排,(于是)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解析:

      1.“其兴于怨刺”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盖”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表推测,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

      2.“六经”中没有《论语》,应将《论语》改为《春秋》。《论语》是“四书”。

      3.谢景初选诗不是在梅圣俞去世后,而是去世前。

      4.关键点:(1)中,“为”“苟说”“徒”等。(2)中,“嗜”“患”“遽”“类次”等。


展开余文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以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先辈之功而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有关部门的压制。在州县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给别人做帮手,积聚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的诗句就已使得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朴古雅,纯正不杂,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于是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喜欢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通过诗歌发泄出来。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中,诗歌就特别多。世人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道:“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的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为什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呢?世人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们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十分高兴谢氏能把它们分类编排,(于是)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编版选择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