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12  2021-11-1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代表作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二)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题目解说

      “致”,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大海”既指作者再次被流放前长期居住的敖德萨大海,又暗指作者追求的自由。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3.《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展开全文阅读
      5.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6.诗人如此热爱的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你认为象征了什么?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①气势奔腾如大海。

      全诗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起笔,高扬起自由的大旗,状写大海蓝色的浪头,骄傲的美的壮观,使诗行具有了大海的伟力。在接下来的抒情中,无论是不得自由的沉郁,还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无论是因追怀两位天才而产生的伤感,还是篇末的振作与激情似火,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大海的激情。

      ②意境雄浑如大海。

      诗歌以大海为主意象构筑意境。诗中的大海有蔚蓝翻滚的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深情缝缕,时而抑郁幽怨。这些与大海相关的意象,构筑起雄浑的意境,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自由的信念如大海。

      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祟尚。诗人有心灵挣扎,也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具有波飞浪涌,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自由的坚信。

      【资料拓展】

      整句与散句

      整句由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构成,整句的形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整句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散句指句式灵适而富有变化的句子。其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

      与长短句一样,我们在使用整句和散句时,也要避免单一地用整句或散句。在整句中恰当间以散句,或在散句中恰当嵌入整句,才能使表意生动丰富。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整个别语序。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以“大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写现代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手法。

      【课后训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①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究竟是谁作的呢?②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所表现的大半是某部落或某阶级的共同的情感或信仰,所以每个歌唱者都不觉得他所歌唱的诗是属于某个人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2-4题。

      海风

      【法】马拉美

      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

      逃遁!逃向那边!我感到鸟儿们醉心

      在无名的泡沫和蓝天的中间!

      沉入大海的这颗心将一无所恋:

      映入眼帘的古老花园,

      夜呵!这照耀着洁白无瑕的

      空纸上凄凉的灯光,

      还有那哺乳婴儿的少妇,都不能将我留下。

      我要离去!轮船,摇晃着你的桅樯,

      向着一个异国的自然起锚!

      烦恼,我受着热望的折磨,

      眼前犹自闪现着那挹泪诀别的情景,

      也许,桅樯会招来风暴

      风暴倾覆了船只,

      沉没了桅樯,沉没了桅樯,又不见肥沃的岛屿……

      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

      2.诗人为什么说“肉体是悲惨的”?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展开余文
      3.诗人为什么要“逃”?

      4.“水手的歌”象征着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②谁也不知道;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

      解析: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2.答案:“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阐明了诗人得出这样的认识的原因。书籍开启了他的心智,书籍中飞翔着的思想、精神像鸟儿般自由,而人却要受到肉体的限制,肉体像牢笼一般囚禁着人的灵性、人的思想。在灵性与肉体的争斗、撕扯之中,诗人愈加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解析:诗歌的第一行“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提示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即“书籍”里有什么让“我”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3.答案: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古老花园”“空纸上凄凉的灯光”“哺乳婴儿的少妇”,象征着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有宁静,有温馨,有优愁,又充满各种矛盾,所以诗人要“逃”。

      解析:诗人身处“这边”,却要逃向“那边”,说明“那边”和“这边”肯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概括出“这边”让诗人“逃”的原因即可。

      4.答案:“水手的歌”象征的是自由、狂野、无拘无束、强悍、无限的希望和诱惑。它是诗中的“我”离开现实、逃向那边的动力和依托。

      解析:诗歌中说:“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很明显“水手的歌”对“我”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名师教学设计
下一篇:《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