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42  2021-11-24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的人称专题复习
 一、考点分析

记叙文人称考点在中考中属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需要做到的是一旦出现此类型题要确保可以得满分。

二、专题详解

人称相关知识

1、人称的概念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2、人称的分类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或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如《皇帝的新装》。

3、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三、专题训练

考核方式:

1、文章所用人称判断

2、文章人称作用分析

3、人称改写

训练1: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1、文章是用第几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第三人称。作用: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文章最后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表达方式考点的复习】

议论  ,作用: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关系: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训练2:蓝色萝卜(毕淑敏)

○1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2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

○3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4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我说,干吗呀?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


展开全文阅读
○5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我说,今年没开。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你该捏什么就捏吧。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我说,为什么?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6那阵子,我一直很忙。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大模样像了就成。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7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8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9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10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会原谅他妈妈吗?

1、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指  老妇人(1分);另一个“我”指作者(1分)。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老妇人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一方面能够增加事件的真实性(1分),另一方面老妇人作为叙述者,便于其站在今天的视角审视当年的行为,认识自己的“粗暴和虚荣”(1分)。(4分)

2、第○3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2分)【描写考点的复习】

角度一:正面描写儿子捏的作品活灵活现,以此体现儿子手巧。(1分)  

角度二:从我的喜欢和同事的赞赏中体现儿子手巧。(1分)  

综合练习

训练1:格依玛村人

①印度北部有个村庄,叫格依玛村。这里土地贫瘠,人们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村民们也想改变现状,苦于找不到生财之道。 

②离格依玛村不远有一条公路,路况不好,经过那里的车辆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一辆装载着食用罐头的货车在那里翻进了沟里,一车罐头滚落一地。司机受了伤,拦了一辆顺道车去了医院,那些货物无人看管。格依玛村的村民见了,就将那些罐头偷偷地运回家。一连几天,家家户户都有罐头吃。但车祸的事毕竟不会经常发生,眼瞧着一些运载食物的车来了又去,他们一无所获,这让他们很不甘心。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晚上,乘公路上没人时,他们就拿上工具,将路面挖得坑坑洼洼。这样一来,车子在那里经常出事故的情况多起来。即使不出事故,但路况太差,所有经过那里的车子行进速度也非常慢,这给了格依玛村民以可乘之机,他们会跟在车后,乘司机不注意,偷偷地从车斗里拿走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③这件事情在渐渐演变,起初,他们只是偷拿一些食物,后来,也拿其他货物,好送到市场上去卖一些钱,最后,他们就不是偷偷地拿,而是明目张胆地抢了。一时间,格依玛村旁边的那条简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警察局每个月都会接到好几起关于车上货物被抢的报案。警察局出动了警力……但这样做并没有威慑住村民,反而让村民们学会了作案时更加隐蔽更加机警,他们的作案开始有组织并有序起来……

④那年冬天,司机们因为从格依玛村经过经常丢失货物,便多选择了绕道行驶的方式。这样一来,格依玛村民好几天没有收获。这一天,终于有一辆货车从那里经过,车上装的,是一袋袋磷酸脂淀粉,一种工业用淀粉。格依玛村人都没有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淀粉就是粮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当下,大家就一拥而上,抢走了二十多袋磷酸脂淀粉。

⑤司机是个小伙子,见有人抢了他的货,便停下车,跟在抢货人的身后往格依玛村追。这样一来,反而给了其他格依玛村人机会,他们不慌不忙地将无人看管的车上的淀粉搬了个空。小伙子追进村子,就请求村民将他的货还给他,格依玛村人哪会将到手的“粮食”轻易地交出来,他们都不承认拿了他的东西,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小伙子百般恳求都没有作用,他只得告诉村民们,那些磷酸脂淀粉不是普通的食用淀粉,而是工业淀粉,有毒,吃了会死人,他们拿去了也没有用。小伙子说的是实话。 但格依玛村人都不相信,因为这种磷酸脂淀粉无论是从色泽还是手感上,都与他们平时吃的食用淀粉毫无区别。

⑥小伙子见村民们不信,吓得不知所措。他本来想去警局报案,但是,他又担心,他一离开,真有人将那些淀粉做成食品吃了,那时候会闹出人命。虽说闹出人命他也没有责任,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去送死呀!他只得一家家地登门去说明情况,甚至向村民们下跪,请求他们:“那些淀粉你们不交给我无所谓,大不了我受一点损失,但我求求你们,千万别吃那些淀粉,会死人的。”

⑦小伙子的执著,让村民们对他的话由不相信到将信将疑,有人就将那种淀粉拿来喂鸡,以检验小伙子所说的话是真是假,结果,吃了这种淀粉的鸡不一会儿就死掉了。这一下,村民们先是惊骇,继而是感动。他们抢了小伙子的货,小伙子理应怨恨,即使他们吃了那种淀粉被毒死,也是罪有应得。而小伙子不惜以下跪的方式来请求他们别吃这些工业淀粉,拯救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爱心,这样的善良,这样的胸襟,让他们羞愧难当,感动不已。村民们自发 地将那些工业淀粉都交了出来,重新送到了小伙子的车上。

⑧自此之后,格依玛村人再没有哄抢过货物,即使有人想打过往车辆的主意,立即就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想想那个好心人吧,我们伤害了他,他却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想想他,我们还有脸继续干这种伤害别人的勾当吗?难道我们真的是魔鬼?”

⑨格依玛村附近的公路太平了……

1、作者在①②两段交待了无力改变穷困现状的格依玛村人因为一次偶发事件才开始偷拿东西,其主要目的是表明格依玛村人走上偷抢之路既是无奈也是偶然,他们并不是天生的“魔鬼”。(3分)

2、第⑤段加点词“粮食”,为什么要加引号? (2分)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明这里的“粮食”并不是真正的能够让人果腹的食物,而是有毒的工业淀粉。

3、(1)第⑧段画线句从句式的角度看,属于(  D    )(2分)

A、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D、疑问句

(2)如果将第⑧段画线句改成“我们真的不是魔鬼!”,两者相比,哪一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3分)

原句更好。原句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更能表现说话者对自我行为的反省,与说话者的身份、经历相吻合,而改句则更倾向于一种告白。(3分)                                                                      


展开余文
4、从全文看,“格依玛村旁边的那条简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后,警察局出动警力的结果是

村民们学会了作案时更加隐蔽更加机警,他们的作案开始有组织并有序起来;

最后“那条公路又太平了”的原因是:

一个被抢了货物的小伙子不惜以下跪方式救了全村人性命,这唤醒了村民内心的善念。

(4分)

5、关于本文主旨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4分)  B(2分)   )(4分)

A、体现了爱和善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善念。

B、赞扬了以德报怨、一心为他人的至爱至善。

C、揭示了走投无路的穷困往往逼人走上罪恶之路。

D、揭露了暴行只会加剧违法者的犯罪行为。

★6、请用第一人称改写“小伙子路经格依玛村的遭遇”。(80字左右)(8分)

8分示例:我驾车经过格依玛村,二十多袋磷酸脂淀粉被村民一抢而空。我极力劝阻村民,不要食用这些淀粉,甚至下跪。最后,他们相信了我,也被感动了,不仅还回淀粉,从此也不再哄抢货物。 

训练2:感觉天凉(毛尖)

(1)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 

(2)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经过,大大小小笔仗干过,黄裳先生晚年的面容已经像菩萨,所以,虽然我认识老人家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心里却觉得这个身怀绝技的山东老僧早练就了长生术。 

(3)一定是练就了长生术,否则九十岁还能生猛上阵打笔仗?谈到他看不上的人,他直接一句“粪帚文人”,事情曲折我不甚了解,但这样有火气不tuǒ xié的老头,让人喜欢。我想起王元化先生,有次一个年轻人写文章暗讽王先生日子过得华彩,王先生拍案大怒:这个小混蛋!有火气的老头喜欢有火气的老头吧,王先生一般不出门,却一定要跑去看比自己大一岁的老头黄裳,东方早报上刊登了他们哥俩好的照片,我看了很久。 

(4)照片里,王先生对着我们笑,黄先生对着王先生笑,黄先生当时听力已经不好了,所以王先生看黄先生,真正为着相见欢,他们坐在一张沙发上,一个世纪的风云弹指过,你不算老,我也还年轻。可是一个蒙太奇,照片上的兄弟俩一起消失。 

(5)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如果沙发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老头儿们的这种精气神不再有。这种精气神是什么,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我知道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情小调,比如浪漫,比如深情,放在他们面前,就是卡通。 

(6)无论是悼念师友还是回忆往事,黄裳文章的温度都不高。《伤逝》是黄裳纪念巴金的文章,开头就说:“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 

(7)这个“平静”,相信我,只有在鲁迅杂文中能找到同样意思的平静。这个平静,不是我们使用的平静,甚至,随着黄裳先生的离开,这样的“平静”将在现代汉语里消失。这就像,像他那样什么都干过什么都能干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消失,而我们这种厕身学院的后辈学人,思想没有他们深,经历没有他们多,文章没有他们好,勇气没有他们大,甚至,连胃口,连胃口都没有他们好。 

(8)去年黄裳先生大寿,大家一起在桃江路的一家餐厅吃饭。黄先生听力不好,就只管吃,最后上来寿桃,我们是实在吃不动了,老先生却从从容容吃到结束。哦,旺盛的食欲才养育出旺盛的战斗力,才能在普通人苟延残喘的年纪活出帝王的尊严。这样想想,在能想能写能睡能吃的九十三岁离开,实在是幸福的事情。 

(9)所以,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昨天,陈子善老师在网上发布了你辞世的消息,天南地北,无数粉丝哀悼叹息,中间呢,有打酱油的跑进帖子里问,谁是黄裳啊?就有人跟帖说,哇噻,黄裳你都不知道?《九阴真经》的作者! 

(10)你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你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

(有删改)

1、请根据第三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Tuǒxié   (  妥 协    )

2、(1)第七段划线句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3分)是富有语势地表达了/强调了如黄裳先生这一辈学者在人格、学养等各方面的杰出,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2)联系前后文,请具体说说它们在文中还有什么作用?

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其经历、思想等的介绍,开启下文有关“胃口”的描述。(2 分)

3、第九段中,作者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请联系第八段和第十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作者要在此处讲笑话的原因是(3分)

上文写到黄裳先生能在此时离开、是件幸福的事,因此此处说个笑话,可以缓解一下沉重感。下文问到“你会笑一下吗”,作者希望能用这个笑话让天堂里的先生开怀一下,表达了对于先生的心意。(3 分,能联系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4、如果将最后一段改成“他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见他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好不好,为什么?(4分)

不好。(1 分)因为① :第⑨ 段写到“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说明文章最后两段是作者对黄裳先生所说的话,因此用第二人称。(1 分)② ;用第二人称,可以用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对黄裳先生的想念和不舍,真切感人。(2 分)

5、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

A.标题“感觉天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也指作者心境。

B.第六段加点的“平静”一词体现黄裳先生文章缺乏温度和感情。

C.作者记叙桃江路吃饭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黄裳先生的胃口很好。

D.第九段作者觉得好笑是因为有人竟不知道黄裳先生写了《九阴真经》。

6、文章第三、四段用了不少笔墨来写王元化先生,这对于表现黄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联系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

参考角度:①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两位先生同样火气大,不妥协,学养深,王先生的形象可以与黄先生互为映衬。② 从王元化先生坚持看望黄裳先生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黄裳先生在这位著名学者心中的分量,这是从友人的角度来写他。③ 作者要刻画的是黄裳先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精气神”,这是他们这一辈学者身上所有的最可贵的东西,而这一点在王先生身上同样可见。(评分标准:观点3 分,联系内容3 分,语言2 分。理解角度不拘于以上三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巩固练习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

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

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  “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妄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

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

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

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

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

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

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

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趣

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12点11

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

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

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了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

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

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11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12在距离放学时间二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20.第①段——第⑤段中,“十五分钟、拐三个弯”反复出现。下列各项中,对其作用理解


展开余文
错误的一项是____ (3分)

A.  交代安安放学回家应花时间很短。

B.为引发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C.引发了下文母亲想要探寻真相的行为。

D.  表现了安安珍惜同学之间深厚的友情。

21.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22.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其表达效果是                                                                                                            

(2分)

23.第⑦段——第○11段,写了安安和其“死党”在放学路上做的五件事,它们依次是跳短墙、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这一系列的事,反映了孩子们一

的特点。(10分)

24.第⑥段——第○11段中,有关时间的画线部分内容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5分)

参考答案:

(二)〈22 分)

20、(3分)D

21、(2分)写出了安安脏兮兮的样子,为下文描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22、(2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安安和他的伙伴们专注研究蚂蚁的样子

23、(10分)逗狼狗 观蚂蚁 捡木条 望松鼠 爱冒险 寻刺激、有童真童趣〔活泼好 动、充满好奇等〉

24、(5分)不能这些语言都是表示时间的,时间是故事情节展开的线索;时间中隐含 着妈妈对孩子的关切。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翻译解析与训练
下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